1.古代漢語介詞賓語同現代漢語壹樣通常放在介詞的後邊,但是少數介詞,主要是“以”的賓語因為表達的需要而放在介詞的前邊。
例如: (1)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左傳·僖公四年》 (2)楚戰士無不壹以當十。
《史記·項羽東紀》 例(1)是“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的意思;例(2)是“以壹當十”的意思。 還有壹些代詞與介詞組合的固定結構,如“是以”、“所以”、“所從”“所自”、“所由”、“所與”等 ,也是賓語前置的介賓結構。
2.現代漢語中介詞的賓語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漢語中“以、為、與、從”等介詞的賓語有時可以省略,“於”的賓語不能。例如: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3. 在語法功能上,古代漢語由“因、為、與、從”等組成的介詞結構壹般作狀語,與現代漢語相同,但“於”字介賓結構除了表示對於、關於的意義要作狀語以外,其余(如表處所、時間)則多作補語;而“以”字在介賓結構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狀語,也可作補語。這些方面,現代漢語壹般是用狀語來表達。
此外,現代漢語 的介賓結構還可以作定語(與群眾的聯系),古代漢語則不能。例如: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髪 《荀子·勸學》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同上) 我們認為介詞的範圍應該從嚴,只有動作意義已經虛化,不單獨作謂語,或者作謂語時同作介詞時意義又明顯區別的詞才能算作介詞。因此,古代漢語介詞只有“於(於,乎)、以、因、由、為、自、從、與、及”等十幾個。
下面對“於(於,乎),以、因、為、與”等較復雜而特殊的用法做壹些介紹。 壹、於(於,乎) “於”和“於”原來都是動詞。
二字上古讀音不同,但作為介詞用法相同,其差別主要在於不同歷史時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於”不用“於”,先秦壹些古籍如《左傳》、《荀子》等“於”、“於”並用,戰國以後古書則多寫作“於”。漢字簡化後,“於”又簡化為“於”。
“乎”字的上古音與“於”相近,除常作為語氣詞外,還常作介詞用,用法基本和“於”壹致。 “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種。
第壹種用法是表示處所和時間。例如: 宋公及楚人戰於泓。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 《國語·句踐滅吳》 這 種表示處所和時間的“於”,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介詞“在”、“到”、“從”等。
除“乎”字外,現代漢語書面語還壹直沿用,如“寫於北京”、“成立於壹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漢語裏,表示處所的“於”字有時可以不出現,該處所名詞直接用在謂語動詞或動賓詞組之後作補語,這體現了古今漢語的差別。
例如: 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 《史記·項羽本紀》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記·西門豹治鄴》 兩句應為“於鉅鹿”“於河中”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涉及的對象。例如: 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言博問也。 《荀子·大略》 芻蕘(打柴的人)是詢問的對象。
這種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見於現代漢語書面語言裏,如“獻身於革命事業”、“有利於各國人民”。 第三種用法是表示比較。
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荀子·勸學》 這 種表示比較的用法在古書中壹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於”。
由於表示比較,壹般只放在形容詞謂語的後面,它的意義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壹樣,“比”和它的賓語要放在形容詞謂語的前面作狀語。
“寒於水”,如果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比水寒”。“於”的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書面語言中有時 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於壹切。”
第四種用法是表示被動。(見被動表示法壹節) 二、以 “以”字原是動詞,義同“用”,虛化為介詞。
介詞“以”的用法最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第壹種用法是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或“拿”。“以”的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比較抽象的。
例如: 壽畢,請以劍舞。 《史記·項羽本紀》 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
《左傳·鞍之戰》 “以劍”“以肱”均表示動作的工具或憑借。 第二種用法是表示憑著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
例如: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 《史記·西門豹治鄴》 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記·項羽本紀》 “以八千人”是率領八千人的意思。 第三種用法是表示原因,相當於“因”、“因為”、“由於”。
例如: 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戰國策·魏策》 第四種用法是表示時間,相當於“於”、“在”。
例如: 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嘗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記·孟嘗君列傳》 “以” 字的用法還有兩點值得註意。壹是它在句中的位置。
“以”可以用在謂語動詞之前,也可以用在謂語動詞之後,上邊舉的《荀子·勸學》“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髪” 壹例,兩個“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時間時,就只能放在謂語動詞之前。
二是它的賓。
2. 初中語文文言文代詞表格壹、人稱代詞。
第壹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
第二人稱代詞有“女(汝)”、“爾”、“若”、“而”、“乃”。
第三人稱代詞有“其”“厥”“之”。
二、指示代詞
常見的指代詞有“是”、“之”、“此”、“斯”、“茲”、“夫”、“彼”、“其”、“他”、“然”、“爾”、“焉”、“諸”等。
三、疑問代詞
常見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胡”、“曷”、“奚”、“安”、“惡”、“焉”。
四、無定代詞
“或”或“莫”是古代漢語特有的無定代詞。
五、特殊代詞
特殊代詞指的是“者”和“所”這兩個代詞。
3. 古文中的第壹人稱代詞“妳”有哪些(壹)第壹人稱代詞? 第壹人稱代詞,又叫自稱代詞,是指說話人稱呼自己的代詞.古漢語中,第壹人稱代詞主要有“我、吾、余、予、朕、臺(yí)、卬(áng)”等七個.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個.“朕”,秦以前本是壹般的自稱,秦始皇以後專門用於帝王君主的自我稱謂了.“卬”,多用在《詩經》中,“臺”多用在《尚書》裏,後代都不使用了.例如:? ①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楚辭·涉江》)? ③余不能治余縣.(《左傳·昭公三年》)? ④予既烹而食之.(《孟子·萬章上》)?⑤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⑥非臺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書·湯誓》)? 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詩經·邶風·匏有苦葉》)? 由於出現時代、方言以及使用習慣的差別,第壹人稱代詞在使用上有同有異.1、從所能充當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語、賓語、定語,“吾”通常作主語、定語和前置賓語,“卬”作主語、賓語,“朕”作主語、定語.但也有例外,如:①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恐沈於眾?(《尚書·盤庚上》)? ②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莊子·田子方》)?例①中的“朕”作賓語,例②中的“吾”作賓語.2、從單復數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單數又可表復數外,其余壹般用於單數.3、吾、我區別何在?A.頭壹個回答這個問題的是胡適的《吾我》篇.他認為這是壹種格的表現.所舉的例子是“今者吾喪我”.他主張“吾”字是用到主格跟領格的形式,“我”字是用到受事格的形式.B.俞敏《漢藏虛字比較研究》.他認為:西周人的銅器裏,所有自稱的字除了“朕”、“余”,就光有壹個“我”字,連壹個“吾”字也沒有.《詩》、《書》兩經裏可以說簡直沒有“吾”字.“吾”跟“我”的區別純粹是壹個聲音的問題.“吾”向來不用到語叢的尾巴上,“我”可以,比方“非我也”;凡是對比重念的地方,全用“我”.謙 稱:? 另外,古人為了表示自己的謙遜禮貌,在對話中往往不用自稱代詞,而常用謙稱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1、自稱其名.例如:①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②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2、自稱低賤的身份.例如:?①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史記·孝文本紀》)? ②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司馬遷《報任安書》)“妾”本是“女奴隸”,“牛馬走”指“像走馬壹樣被役使的仆人”,所以均是謙稱.3、自稱不德卑賤之詞.例如:①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左傳·僖公四年》)? ②公子若返晉國,則何以報不谷?(《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寡人”、“不谷”,古人多認為是惡稱.《老子四十二章》雲:“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註意:謙稱詞都是名詞或名詞性結構,雖相當於相應的第壹人稱代詞,但在語法功能上又有不同,譬如,它不受代詞賓語前置這壹規律的制約.。
4. 文言文中的代詞,分為幾種類型這個要講壹節課的東西居然還不給分,建議樓主去買本高中文言文翻譯那書,以前見過。上面還挺全。
壹、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壹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壹直用到現在。其余的在現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妳”“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於現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於“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於“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妳”“我”“他”。與“相”的偏指現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於己”。
二、疑問代詞
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三、指示代詞
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這個網上搜得,高考差不多夠了。
5. 語文中第三人稱代詞有哪些現代白話文之前的“他”是現在的“他”、“她”、“它”的統稱,現代白話文開創的時期,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獨立了出來,用“伊”(音:yi)來表達.(今人考證,“伊”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最遲在19世界70年代就已經開始.但其真正普遍運用當在現代白話文誕生之後的文學作品中)20世紀20年代劉半農提出用“她”來代替“伊”.劉半農造“她”字的原意是更為直觀表達這個文字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並建議“她”發tuo音.(另:“它”字也為劉半農所造)但後來現代白話文的發展卻最終選擇了“她”的發音與“他”相同.這樣“她”既與“他”同音,又與“他”異文,我想當時中國人多認為這樣就既能與西方詞匯接軌、表達婦女解放獨立地位,又與中國傳統語言相承、在口語習慣中不用更改.我認為這個“同音”卻是個敗筆,沒有完成把古漢語第三人稱代詞改變成現代精確詞匯的任務. 在英語裏,他、她、它分別是he、she、it(單數、主格),不但文字不同,語音也是不同,無論在書面語還是口語中,男性與女性都不會混淆.而在漢語中,如果想在口語中表達特指性別的第三人稱時,就無法表達清楚.如有四人,兩男兩女,其中壹男與壹女交談,言及另壹男壹女中的壹人,用英語表達時,用“he”或“she”就清楚表達是哪壹個,但用漢語就無法用第三人稱代詞來明確表達.這種現象可能比較少有,但若出現在翻譯作品中,就比較麻煩,少不了註釋.還有其它涉及外語口語的作品(如影視作品),要用漢語口語翻譯,也可能會遇到第三人稱代詞的翻譯尷尬情況.(如果具體用“這個男的”或“那個女的”,這又失去原來語言的韻律和簡練) 不過現代漢語的男女第三人稱代詞同音也是有種朦朧功效的,如本來就不想明確表達那個人是男性或女性,特別是在男女難以辨別或表達者想刻意混淆的時候.(如男扮女裝、女扮男裝,誤會男為女、女為男,表達者刻意誤導受眾那人的性別等等情況)在漢語作品中,這種朦朧表達的運用是不少的,但用現代漢語文字來書寫時,就出現了難題.雖然現代漢語有不能分辨性別時用“他”,第三人稱復數時用“他們”這樣的約定,但在不少作品中我們卻能看到出現了不少帶引號的“他”,而“她們”這個詞也經常見到.這是因為雖然有上面說的約定,但用“他”、“他們”容易引起詞匯意義潛在的導向性.究其原因,是現代漢語第三人稱代詞含義的不明確造成的.“他”是專指男性的第三人稱代詞呢,還是包含男女性的泛指第三人稱代詞呢?這個問題在文字不同、語音相同的情況下是不能根本解決的.文字是口語的書面記錄,當相同語音、不同詞匯的口語頻繁交叉使用時,文字是難以準確記錄的.口語是用聲音表達詞匯的意義,而文字就是記錄這個意義;詞匯本身已經分化了,單單文字的分化在頻繁交叉使用的詞匯中是不夠的,詞匯的語音也應該分化. 如上所述,漢語的第三人稱代詞的語音也應該分化了,但上面也有說到,漢語第三人稱代詞同音也有其朦朧功效,而且這種功效無論在現代漢語作品中或是在古漢語作品中,都有不少的運用,這是漢人喜歡的壹種朦朧的表達手法,並且也有其存在的客觀基礎——男女性不能分辨,或泛指男女性的第三人稱.(比喻如下對話:“妳的朋友不開心了,妳會怎麽樣?”“關心ta啊”)因此,我建議多增加壹個第三人稱代詞:“他”.“他”為不指定性別的第三人稱代詞,“他們”為不指定性別的第三人稱代詞復數;“他”為專指男性的第三人稱代詞,“他們”為專指男性的第三人稱代詞復數;“她”為專指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她們”為專指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復數;“它”、“它們”不作改變.同時“他”、“他”、“她”、“它”的語音也做區分,分別為:陰平ta、陽平ta、上聲ta、去聲ta. 實際上,“他”基本就是古漢語的“他”.(古漢語的“他”還包含現代漢語的“它”)但現代語言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細分、精確,而且西方語言基本都是把男性第三人稱和女性第三人稱區分的,現代漢語的第三人稱的細分也是語言發展的要求.本來用回“他”作不指定性別的第三人稱代詞是最直接了當的,但現代漢語中人們基本已經習慣“他”為男性的第三人稱代詞,所以另外選擇“他”來擔當這個詞匯.選擇“他”這個文字是因為在所有發音(不含聲調)相同、字形相近的文字中,它是最合適的.(如另有壹個字“它”,雖然“牛”旁,很牛氣沖天,但用在描述人時,還是不大自在吧)“他”表示的是壹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具有獨立人格的、無分男女的人!現代白話文之前的“他”是現在的“他”、“她”、“它”的統稱,現代白話文開創的時期,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獨立了出來,用“伊”(音:yi)來表達.(今人考證,“伊”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最遲在19世界70年代就已經開始.但其真正普遍運用當在現代白話文誕生之後的文學作品中)20世紀20年代劉半農提出用“她”來代替“伊”.劉半農造“她”字的原意是更為直觀表達這個文字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並建議“她”發tuo音.(另:“它”字也為劉半農所造)但後來現代白話文的發展卻最終選擇了“她”的發音與“他”相同.這樣“她”既與“他”同。
6. 文言文中人稱代詞有那些1、第壹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卬、臺、朕”。
“吾、我、予、余”是常用的。“卬”在《詩經》中用的較多,“臺”則在《尚書》中常見。先秦之前普通人也可用“朕”。
我可以作主語、定語、賓語;吾只作主語、定語以及前置賓語。余和予古音相同,是壹對古今字,多做主語。朕多做定語。
2、第二人稱代詞:
女(汝)、爾、若、而、乃等。
女(汝)、爾、若可以作主語、賓語和定語;而、乃壹般只作定語。
3、第三人稱:
上古漢語中沒有第三人稱代詞,常用的有之、其等。
其壹般只作定語,之壹般只作賓語。
第三人稱作主語的表達:1、重復前面出現的名詞。2、省略主語
4、人稱復數表示法
第壹,用單數人稱表示人稱復數。
第二,在人稱代詞後加儕、屬、曹、輩等字表示人稱復數。
5、謙稱與尊稱
謙稱與尊稱都不是代詞,都是名詞,但在句中所起的作用與代詞是相同的。謙稱有“寡人、臣、妾、仆、愚”等。尊稱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另外,古人自稱名是謙稱,稱他人的字是尊稱。
這樣可以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