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京劇創始人是哪幾位

京劇創始人是哪幾位

京劇創始人---程長庚

京劇創始人---程長庚

程長庚(1811-1880),字玉珊,安徽省潛山縣程家井人,清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活動家,京劇的創始人。他十幾歲時便入家班“四箴堂”學戲。初次登臺,壹鳴驚人。進京後譽滿京都。道光至光緒初年,長期為“四大徽班”之壹的三慶班老生臺柱和班主,曾兼任京都梨園公會“精忠廟”會首長達30余年,名列同光十三絕之首。文宗皇帝曾卦賞五品頂戴,慈禧、慈安太後也有過賞賜。他博采眾長,凝眾多優秀彈腔高手之心血,集彈腔藝術之精華,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並用,熔徽調、漢調、昆腔於壹爐,逐漸形成了壹種新型的演變劇種——“京劇”。程長庚因此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伶聖”、“劇神”。

程長庚嗓音渾厚,唱腔高亢飽滿,字正腔圓。善於用他那高、清、亮的嗓子,吸收昆曲、京腔、漢調的演唱技巧,演唱起來“聲情交融”,有“剛健沈雄,大氣磅礴”,“穿雲裂石”、“余音繞梁”之勢。藝術上重視人物塑造,長於表現典雅莊嚴的風度。他擅演老生,與當時的余三勝、張二奎並稱“老生三傑”。他所演的《文昭關》之伍員、《取成就》之劉璋、《群英會》之魯肅以及《戰長沙》之關羽均著名,後來演出大多宗程。

程長庚管理戲班嚴肅認真以身作則,曾為維護本班全體利益,堅持拒演“大老板”。後代不少著名京劇老生,多受其培育,如孫菊仙為其北子,譚鑫培為其義子,汪桂芬為其琴師,楊月樓則為其指定之三慶班班主繼承人。晚年創辦三慶科班,先叫“小榮椿科班”,後改為“四箴堂科班”,培養了陳德霖、錢金福等著演員。

程長庚站在中國豐厚的傳統戲曲的基礎上,推動了徽戲向京劇的嬗變。他以匠心獨運的唱腔藝術,聲容殊眾的老生藝術,因人施教的育才藝術,以德孚眾的治班藝術,技藝超群的導演藝術,因人施教的育才藝術,以德孚眾的治班藝術,在中國京劇史上鑄起了壹座豐碑。

程長庚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是安徽人民的榮耀,更是潛山人民的驕傲。人民不會忘記這位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增添珍品的偉大藝術家。在1990年徽班晉京200周年之際,1991年程長庚先生誕生180周年和1996年程長庚先生誕生185周年之際,中華人民***和國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了紀念和學術研討活動。1996年5月潛山縣又建立了程長庚陳列館,展出有關程長庚實物、圖片等資料300余件。1991年,程長庚故居遺址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京腔十三絕、弋腔十三絕、高腔十三絕正誤

標簽:京腔十三絕 弋腔十三絕 高腔十三絕 分類:戲曲博文

作者:戴和冰 (2008年8月31日)

“京腔十三絕”、“弋腔十三絕”、“高腔十三絕”是清代戲曲史上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名稱,但是,作為專用名詞,“京腔十三絕”、“弋腔十三絕”、“高腔十三絕”卻是壹個沿用了數十年的錯誤。正因為如此,才有必要撰寫此文。

所謂“正誤”,就是“改正錯誤”的意思,正誤並不是因為觀點不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我們經常聽人說,甚至是壹些大家、學術權威說,學術問題不存在對與錯,只是觀點不同罷了,易中天就在中央電視臺這樣說過。學術需要研究,研究的基礎是知識,對研究過程中所需知識的認識,卻有對有錯。自然,錯誤的知識會導致錯誤的結論,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十三絕”,就屬於壹個知識性的問題。易中天所言是有限定的。提及易先生,只是為了減少阻力,輕松地將正確知識傳播給更多的人,尤其是對中國戲曲感興趣的人,以免他人費力來“正”我的“正誤”,給我來個“背背書”。

本文的正誤,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壹、名稱的正誤

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所謂“專用名詞”就是作為壹個整體使用的名詞,這種詞是固定的,不能拆開,如“京腔十三絕”就不能說成“京腔的十三絕”、“十三絕京腔”等。“京腔十三絕”早已被列入辭書成為專門的條目,戲曲史和學者頻頻使用,似乎早就成了戲曲史上的專用名詞。果真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面這段史料:

我朝開國伊始,都人盡尚高腔,延及乾隆年,六大名班九門輪轉,稱極盛焉。其各班各種腳色,亦復薈萃壹時,故誠壹齋繪《十三絕圖像》懸於門額(註見前翰墨門)。

這是清道光年間楊靜亭《都門紀略》壹書中的壹段話。《都門紀略》專記北京的事,是壹部類似“向導手冊”或北京“小百科”的讀物,又有些像年鑒,雖然欄目大體相仿,但每次刊行新版時都要加入新的內容,刪去過時的信息,有很強的實行性。

這段史料明確地寫著“十三絕圖像”,也僅限於“十三絕”,既沒有說是“京腔十三絕”,也沒有說“弋腔十三絕”,更沒有說“高腔十三絕”。所謂的“京腔十三絕”、“弋腔十三絕”、“高腔十三絕”都是後來的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制造出來的現代新名詞。為方便起見,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在“十三絕”前加上了“京腔”、“弋腔”或“高腔”的聲腔標識,如《清代戲曲發展史》中即稱“《京腔十三絕》”,將“京腔”二字都放到書名號中去了。

高腔是壹個統括性稱呼,不是壹個具體的聲腔名稱。簡單地說,“高腔”的範圍大,“京腔”、“弋腔”的範圍小,前後包括了後二者。我們可以說“京腔”、“弋腔”是“高腔”,卻不能反過來說“高腔”是“京腔”、“高腔”是“弋腔”,這是壹個邏輯關系。將“京腔”、“弋腔”、“高腔”三者循環等同,又是壹個錯誤,本人將另撰博文說明。

史料中所說的“都人盡尚高腔”,並不壹定都是“京腔”或“弋腔”,更不能說明“十三絕”全是“京腔”或“弋腔”藝人。

二、“十三絕”人名的正誤

說了“十三絕”,接下來該輪到這十三個藝人是誰了。偏偏這十三個人的名單又出了問題,而且,壹錯又是好幾十年。

為了弄清楚“十三絕”是哪十三個人,大藏書家傅惜華和著名學者王芷章,都曾進行過專門考證,不過,都是短文。傅先生1931年在《北京畫報》上發表了《高腔十三絕圖考》壹文,經他考評的“十三絕”分別為:

大頭官、嘟嚕胡、老公李三、楊大彪、馬年、唐套兒、池財官、虎張、肉粥、連喜、王七爸、金醜、火六(按火似霍之誤)……

三年後的1934年,王先生在《腔調考原》壹書中,也論及“十三絕”,並進行了考證,指出“十三絕”為:

大頭官、虎張、池財官、嘟嚕胡、楊大彪、肉粥、老公李三、馬年、連喜、霍六、唐套兒、王七爸、陳醜子。

但是,他們的考證都過於依賴田野考察,推測的意味也很重,其中,難免有自己的學術偏見。其實,楊靜亭《都門紀略》那本書中就有現成的“十三絕”名單,而且,比傅惜華、王芷章的要早整整100年。後來,壹些學者按照這個名單,依先後順序照錄了下來。即:

霍六、王三禿子、開泰、才官、沙四、趙五、虎張、恒大頭、盧老、李老公、陳醜子、王順、連喜。

但是,這個名單出現了句讀錯誤。此後,“十三絕”的姓名就是采用了上述三個名單,大同而小異,被固定下來。例如,《中國曲學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 曲藝”卷,都有“京腔十三絕”條目,均采用了句讀錯誤的名單和王芷章考證的名單,並打亂了原有的排列順序;《中國戲曲通史》、《北京戲劇通史》列入了王芷章的名單,原有順序也被打亂。

三個錯誤名單造成了不良影響,以至於繆種流傳。傅、王二先生考察的錯誤自不必說,後者連標點符號都打錯了,純屬低級錯誤。

眾所周知,清代印的書是沒有標點的,我們在利用古籍時需要斷句,斷句的差異表明對史料理解的不同,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裏”。記載“十三絕”名單的《都門紀略·翰墨門》“誠壹齋”條,經本人重新斷句標點,全文如下:

人物匾額,時人賀世魁畫,所繪之人皆名擅詞場,霍六、王三禿子、開泰、才官、沙四、趙五虎、張恒、大頭、盧老、李老公、陳醜子、玉順、連喜,號十三絕。其服皆戲場妝束,紙上傳神,望之如有生氣,來往觀者絡繹不絕。

將“趙五虎張恒大頭”七字的三個人名,斷為“趙五、虎張、恒大頭”,形成了壹個極為獨特的斷句方式,顯然是壹個錯誤,也未見有文字說明。而且,三個人名被打亂了原來的排列順序。而按之常理,“趙五虎張恒大頭”應斷為“趙五虎、張恒、大頭”——以姓為主,又兼顧了綽號,合情合理,這也是為人名句讀的依據和原則。正因為句讀出現了錯誤,所以,對這三個人名的考證就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如將“京張”與“虎張”、“張恒”對應;將“大頭冠”、“恒大頭”、“大頭官”與“大頭”對應;用“趙五”對應“趙五虎”,這種對應過於勉強,自然不能讓人聯想到他們就是同壹個人。而且,認定“王七”或作“王順”、“王七爸”,又是壹個錯誤,因為“王順”偏偏不姓“王”,卻是“玉順”之“玉”形近而誤所致。

此外,上述史料稱藝人們“號十三絕”,也未說是“京腔十三絕”。

“京腔十三絕”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由於對學者的恭敬和辭書所具有的權威性,國人對眼前的錯誤都深信不疑,以至於這些“成果”被戲曲史書吸納,被載入史冊。戲曲史上的常識性問題,值得我們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