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燕大善本室是個什麽機構?還在嗎?何為善本,為什麽取善本?

燕大善本室是個什麽機構?還在嗎?何為善本,為什麽取善本?

1、燕大善本室即如今的北大圖書館。

2、善本意思是:

善本,簡單講就是好的書本。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經過嚴格校勘、無訛文脫字的書本。印刷術產生前,書籍大都是寫本。把原稿或別本認真繕寫下來,經過與原文校核無誤,就成為善本。唐以後,雕版印刷術出現,書籍開始出現“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書籍收錄文獻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殘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別;書籍版本出現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復本的差別。善本的內涵也比原來更擴大了,以後許多學者對善本的概念不斷總結歸納,最後形成了現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條”說。 善本的“三性”指書籍應具備較高的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善本的“九條”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寫的圖書;明代刻、抄寫的圖書;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刊印的圖書;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壹時期、某壹領域或某壹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過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術上能反映古代印刷術發展的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畫、插畫的刻本;明代的印譜、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印譜的鈐印本,有特色的親筆題記等。善本的時代下限,現在壹般確定在清乾隆六十年;

業內人士對此解釋道,清朝版本目錄學家張之洞的解釋為:壹是足本,沒有刪節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註,錯誤極少;三是舊本,即傳世很久的木刻本、傳抄本和線裝書。但是在現在的拍賣市場上,古籍善本的概念已經大大擴展了,而且從目前市場的整體情況來看,各類品種均有投資機會。

3、燕大善本室歷史資料如下:

燕大的主樓,即現在北大的辦公樓,稱為貝公樓,是為紀念美以美會會督貝施德(又譯貝施福),1926年落成時的英文名即為BashfordHall。燕京大學的前身是美國美以美教會開辦的匯文大學。其首任校長李安德是丁韙良的壹位密友,當李安德於1893年因病去世以後,包括丁韙良在內的校董事會壹致推選貝施福為匯文大學堂的第二任校長,同時選舉劉海瀾為常務副校長。貝施福當時也是美國俄亥俄州衛斯理大學的校長。雖然他於1904年正式來北京傳教之前並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實際主持和過問匯文大學堂的具體事務,但由於他是壹位頗負盛名的教育家,同時又具有管理壹所美國名牌大學的豐富經驗,所以他對於提升匯文大學堂學術和管理水準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從他親自來北京主持美以美會的教務活動之後,以及在1913-1919年任上海美以美會會督期間,更是在匯文大學堂的財力上給予了鼎力支持。與此同時,貝施福還是壹位藏書家和多產的史學家,編著過《中國與美以美會》(1906)、《美以美會在華壹百年文獻集》(1907)和《中國述論》(1916)等重要的在華教會史文獻。1919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貝施福向匯文大學堂遺贈了他所收藏的大量書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書。它們後來成為燕京大學圖書館西文書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圖書館的書庫中仍能找到上千冊有貝施福親筆簽名的西文書籍,內容大都跟在華傳教士和中國歷史文化有關。為了紀念他對於匯文大學堂和燕京大學的突出貢獻,1926年落成時便用他的名字命名。衛理會海外傳教團捐款16萬美元建造。

燕大圖書館

燕京大學圖書館位於貝公樓南側,即今天的北京大學檔案館,是由托馬斯?貝利(ThomasBerry)夫婦的三個女兒為紀念父母的遺願——“在全中國推廣學習”而捐款五萬美元興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書和古籍書而著稱。1952年院系調整時,它已有圖書期刊40萬冊,未編圖書期刊18萬冊,另拓片12000余張,木刻書板2400塊。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善本書數量高達3578種,37484冊。由於燕大作為原教會學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書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數基督教神學和有關基督教在文化傳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叢書也是國內圖書館中收藏最豐富者之壹。此外,燕京大學圖書館還收到來自各方的贈書。其中有孫中山先生從自家書架上親自取下的壹包書,還有美國校友分別於1924年和1927年贈送的書。李賦寧先生在壹篇題為《我與北大圖書館》的回憶文章中寫道,在他初來北大任教的日子裏,正是燕京大學保存的西文特藏書,使他能夠順利地備課和準備講演稿,並在北大圖書館度過了壹段祥和而嚴肅的研究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