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什麽是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
妳提到《薛剛反唐》,就是典型的例子,“反”同“返”,同音不同義。最早出自《觸龍說趙太後》 ,“必勿使反”(壹定不要讓她回來)。
二、為什麽有通假字?
1、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例如,《論語》不是孔子寫的,只是他學生的“聽課記錄”。
《簡明古漢語字典》收錄古漢語常用字和雖不常用但見於重要古籍或著名作品的字***八千五百多個(不包括異體字)。
妳可以想象,那麽多年過去了,總***才創造出幾千字,古人又講究簡約精練,只聽壹遍就記下來,是不是很容易寫出錯別字?更不要說還有很多人故意效仿。
2、焚書坑儒之後,古書幾乎都被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壹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於當時背誦者只記住個讀音,未記住其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壹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3、避諱。有些復雜,就簡單舉個例子——
陸遊編著的《老學庵筆記》記有壹故事:壹個叫田登的州官不準下屬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準寫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燈三天。寫布告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笑話。(其實田登是個好官。)
PS:讓 漢語言文學專業 的人頭疼去吧,普通人看看故事就好。附錄:
公元219年,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湧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隨從提醒:“袞字缺水三點”。曹操撫掌大笑:“壹河流水,豈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談。後刻於河中巨石上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