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起源於上古時期古人崇拜天象這壹現象,由秋收祭祀活動逐漸演變而來。由於重陽節的時間是農歷九月初九,所以這個節日所代表的寓意為?九九歸真?,健康長壽。古人素來崇拜天象,認為世界萬物皆是神靈的饋贈。持有這種想法的古人每到秋收季就會舉行祭祀活動,以此來表達他們對上天的感謝。在《呂氏春秋》這本古籍曾提及當時的人每到九月就會祭天帝。
漢代建立之後,南北雙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重陽節的祭祖風俗也開始得到較大範圍的普及。之後又經由壹段時期的發展,?重陽節?這個名稱於三國時期開始出現。等到了魏晉時期,當時的百姓對於重陽節這個節日已經較為重視。而且他們在繼承了祭祖這壹風俗的基礎上,又進壹步開發出賞菊、飲酒、登高等活動。唐朝時,重陽節得到朝廷認可被列為?法定節日?。農歷九月九這壹日為重陽節這壹規定也是起始於唐朝時期。
唐朝十分推崇道教,所以將重陽節定在農歷九月九這壹天其實也是與道教文化有關。在《易經》中,?九?為陽數。而九月九這個日子則是兩個陽數疊加,故而為?重陽?,也為?重九?。古人將這個日子視為吉祥之日,在這壹天舉行祭祖、祈壽等活動。繼唐朝之後,重陽節在宋代變得更加熱鬧,不管是朝廷還是百姓對這個節日都非常重視。所以唐宋時期也是誕生了非常多關於重陽節的詩句。
新中國建立之後,九月九日被重新定義為老人節,借此來宣傳敬老、愛老這壹美好傳統。除了中國之外,像韓國、日本等壹些受過漢文化影響的國家也都有過重陽節的習慣,不過稱呼與風俗習慣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