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從病因、升降氣來辨證。

中醫從病因、升降氣來辨證。

1.風:外感輕傷,癥狀為鼻塞重、流涕、咳嗽;體熱稍重,頭痛,自汗或無汗。最嚴重者在內,口眼歪斜於經脈,手臂麻木,肌肉無情,身在中;在臟腑裏,口中滿是痰涎,舌有力,使人神誌不清。

風邪是從外面來的,壹定要把它趕出去,治療不能脫離辛散。表裏宜宣肺祛風,裏宜追風祛邪。對於中風的治療,滋陰熄風、化痰或降火的方法是治療中風的方法,要從虛、痰、火的病因中尋找。

2.寒:傷於表,癥見惡寒、體熱、強頭痛、身痛、無汗;內則為嘔吐、腹瀉、腹痛、四肢冰冷。

寒邪也是外邪,但寒性易傷楊琪,表裏皆病,宜辛溫解表,溫中散表。

3.暑熱:輕度,有體熱多汗、煩渴、倦怠乏力等癥狀;最嚴重的癥狀是昏厥、高熱、虛弱、出汗和呼吸急促。

暑雖為外邪,但性熱耗氣,不宜出汗。癥狀輕者應宣熱但暑,癥狀重者應清心清暑。暑與熱的區別在於暑帶濕氣,所以常伴有芳香之品。如果因嗜冷、冷飲引起的陰暑病基本屬於寒性疾病,可以參照寒邪治療。

4.濕:表濕,有寒熱、頭脹、胸悶、體重等癥狀;中焦內濕、胸悶、舌苔膩、脾胃不和;下焦,腹瀉,腳腫,小便不利。濕水積聚時,腹部腫脹,或溢出的皮膚上下浮腫。

濕為重濁有形之邪,可香可散,苦溫可燥,風藥可勝,利水可導,排便可除。故表以發汗祛濕為宜;中焦,輕者宜香而濕,重者宜溫而幹而濕;下焦以滲膀胱或排出積水為宜。濕熱合則成濕熱證,治療離不開清熱燥濕,所以要衡量是濕重清熱還是熱重濕輕,隨癥而用。

5.燥:秋燥傷表,有微熱、幹咳、鼻幹、口幹。津液枯燥,疼的時候就是口幹、消渴、嘴唇幹裂、大便不通。

表中,宜甜宜涼,宜清宜清。宜甘、涼、潤,養肺養胃。如果陰血燥躁,風動,則應納入虛證範疇。

6.火:邪熱熾盛,熱盛,口臭,脘腹脹滿;如果邪火停滯,癥狀會是煩悶、頭脹、咽喉腫痛、牙痛;君主火亢盛時,癥狀為煩躁失眠,舌尖發紅;火不靜時,癥狀為頭脹耳鳴、夢遺;虛火灼傷,癥狀有潮熱、盜汗、面紅等。

火上火,則為熱,治法以清下為主。實火要控,郁火要張揚,君火要靜,互火要苦,虛火要隱。因火而熱,因熱而燥,清火而燥,熱已包括在內。

7.流行性:寒性流行,表現為背寒、頭脹、胸悶、手麻;鼠疫,表現為高熱、昏厥、咽痛、出斑。

疫疾不循經絡傳播,雖有表裏之別,但多為邪氣,伏於中焦,故治宜祛穢溫補,或清瘟敗毒。

8.痰:風痰,多見於咳嗽、惡風;痰熱,多見咳嗽口幹;痰濕,多見咳嗽嘔吐;痰多、咳嗽、氣短;痰飲壅滯,常致胸脅咳嗽疼痛;痰氣凝滯、多發性淋巴結核等。

痰的形成無非是濕積熱煉。濕宜健脾化痰,熱宜清肺化痰。然後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處理:外邪散結,化痰溫補,止瀉化痰利水,化痰瘰癧軟堅。痰的癥狀常出現在外感和內傷中,或為主癥,或兼癥,視癥狀而定。

9.吃:吃在胃裏,癥狀是胸滿酸,有腐臭之氣;在腸道方面,就是腹痛腹瀉。

食積內阻主要是消化,要在胃裏消化,在腸裏消化。其他因食傷引起的疾病,如痢疾,也不例外。

10.昆蟲:昆蟲疾病常見於心臟病、腹痛、面色萎黃,甚至腹脹如鼓。

應該殺死昆蟲,壹般用殺蟲劑處理,也可以用苦和苦的混合物,使昆蟲衰弱而死。

11.氣:氣滯,有抑郁、憤怒、胸肋阻塞、腹脹等癥狀;氣逆時,癥狀為胸悶、梗阻、氣短;如果妳在漂浮,妳會看到心慌、恐懼和焦慮。氣沈則表現為精神萎靡,嗜睡,四肢無力,腹部有墜感。

中醫非常重視氣病。《內經》說:“百病生於氣。”氣郁宜益,氣逆宜減,氣浮宜平,氣郁宜升。所有的血液病往往都是由氣引起的,或者需要從氣論治的,就要引起高度重視。

12.血:血熱,有溢血癥狀;血寒,多見停滯癥狀;血瘀常見於證積、經閉。血不固,嘔吐、崩漏多見。

血液循環應該是通暢的,但是血液病不是過度就是停滯。行者應停,應涼,應固澀;做不到就要溫柔,要化瘀。氣虛或氣滯血瘀者,宜用益氣補血或理氣化瘀之法。

13.虛:精氣不足,癥見腦響、腰酸背痛、腳軟無力、陽痿早泄;精神虛證是心慌、失眠、恍惚、健忘、不能思考;氣虛,聲音低,氣短,常感胸悶,乏力,自汗,消化慢;血虛指頭暈、脫發、手指甲無光澤、面色蒼白、身材消瘦、皮膚幹燥、月經稀少或閉經不濕。

虛證要補,精虧要補腎,精神不足要補心,血虛要補肝,氣虛要補肺脾。也可分為陽虛和陰虛,陽虛怕冷,氣不足,自汗,失食,大便;陰虛則骨蒸、心悸、盜汗、遺精、閉經等。補陽宜甘溫,滋陰宜甘涼為主。

人體氣機運行模式

氣在人體內的運行方式是圓形的。這個圓不是由人體本身定義的,而是天體的運動對人體的反作用。比如地球自轉出現晝夜,黑白交替,無休止地旋轉,成為壹個圓;就像地球繞著太陽轉壹樣,形成四季,每壹年都形成壹個圓,四季變換。人體內的反應就是氣循環上的循環。

中醫認為,心歸腎下,左肝右肺,脾胃居中。以脾胃為中心,形成壹個圓,這個圓的運動方式是左側上升,右側下降。這樣無休止地輪換,才是健康的人。如果圓圈的轉動有偏差,氣就會不正常,就會生病。圓不轉,氣不動,人就死了。

換句話說,氣機升降的起點是腎,終點是心。肝負責升,肺負責降。這是四臟的本性,只要四臟有能量供應,它們就會繼續發揮上述作用。正常輪換導致精神平和,可以使用,非正常輪換導致精神失常,現在已經病態無效。

圈子不轉有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量供給不足。供給能量的是脾胃。脾胃不好,吃進去的食物就很難轉化為人體的能量,所以四臟的能量來源就得不到保證。沒有能量,自然自身功能無法正常發揮,圈子的運動也就失去了正常。所以脾胃被稱為後天之本。調理脾胃,建中、理中也是兩面。

楊是主升;陰液主降。所以人體的升氣也為陽所用,降氣也為陰所用。肝氣以升為主,但肝氣不能驟升,要慢慢升,才能融化心火。肝氣之所以緩慢而正常,是因為受到陰液的制約。如果陰液的克制不足,肝氣就會迅速上升,變得病態,比如氣直中心,心口疼痛,甚至頭頂疼痛,木化為火,那麽上半部就充滿了內熱。但如果肝氣上沖,住在上面,下面壹定是虛寒的表現。如果上半部有熱,火刑就會表現為消渴、口幹咽燥、潰瘍等。,而下半身的虛寒則會表現為尿頻、腰膝冷、腹瀉等。,而中間部分的脾和土又不會殺死水谷,所以他餓了卻不願意吃東西。這是壹種左側道路上升過多的病理狀態。這是烏梅丸綜合癥。

如果左側升不起來,即陽氣虛弱,陰液偏寒,氣升過弱,肝木不能化為心火,則表現為陽虛、畏寒、手腳冰涼、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腹痛、腹瀉、小便淋漓、月經過多或崩漏等癥狀。這就是當歸四逆湯的證候。

左路升不上去的另壹個原因是腎陽虛弱,不能蒸騰,表現為下焦虛寒,心陽不足。目前大多數疾病如心臟病、前列腺等都屬於這壹類。

正常人的肝氣能慢慢化火,是溫和的行氣機器,但不太旺也不太弱。就是陰陽調和是正常的。所以右手邊空調的沒落也是類似問題造成的。陽主升,陰主降。此時以陰衰為主,在陽的制約下慢慢衰退。也就是露水的形成過程。陰陽正常時,氣會慢慢下降,金水帶陽入腎。如果水質不足,向下的力太小,向上的力太大,氣就降不下來。結果,氣向上運動,由於氣向上而導致咳嗽,因此咽喉幹燥。

如果肺氣下降太快,心神自然會不安,因為火的功能還沒有公布,心神就會混亂,而且因為肺氣旺盛,所以憂愁的感覺會壹直存在,憂愁是神明所不能控制的。治療方法為甘麥大棗湯。肺氣強,木氣弱。春季小麥生長成功,整體木氣把握,可助木造金。

心陰不足,就不會正常下降,因為腎陰是由心陰轉化而來的,所以也可以說是腎陰不足。此時用炙甘草湯治療。生地養陰,阿膠養血,麥冬清,人參棗草運,桂枝生姜運。馬人來滋潤幹燥。心陰不足,就是就像缺油壹樣,燃燒時突然斷油,脈結生成的階段自然出現。因此,炙甘草湯可以被視為心臟的燃料。也是滋陰補腎的方子。

這是墮落之病。

在升降的過程中,心腎的疾病也得到了體現。如果心火根本降不下來,就會表現為心火發炎、心下腫脹、牙痛、口腔潰瘍等。用瀉心湯治療。如果腎氣不足,氣不能升,表現為腰冷虛痛,可以用腎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