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曾在宜興住過壹段時間,深深地愛上了這裏的山川,並寫下了這樣壹首詩:“買田洋,賞我晚年。從壹開始就只對西山好。坐空船旅行,談帶著東西旅行。?書依舊懶,水調回家。我不在乎詩,卻要風雨兼程。”
宜興是太湖西岸的江南水鄉。南部是丘陵地帶,留有天目山脈。北部是河流交匯的平原圩田區。中間是壹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城市。從東到西,有三個珍珠形狀的湖泊穿過城市,就像壹條鉆石項鏈戴在壹個美麗的女人的脖子上。城南城北的河流,就像敦煌舞女身上的絲帶壹樣靈動飄逸。這種景觀使這座城市自然美麗而富有水鄉特色。
我從小就生活在水鄉。出門是河,走路是橋。那些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橋,不僅連接著世界,也裝點著田野。橋多為拱橋,弧線優美,點綴在藍天碧水之間。很多古橋現在還坐落在集鎮和村莊裏,就像古人在我們近水的時候和我們說話壹樣。在市中心有壹座橋叫蛟橋。相傳為所鑿,並有蘇東坡題字“金、周將軍斬蛟橋”。周初曾經是個倔強的少年。人們把他和南山虎、水中龍壹起稱為地方三害。這話傳到他耳朵裏,他突然後悔了。他進山打老虎,獨自下山打餃子,最後打死了老虎和惡餃子。他自己也洗心革面,認真學文學,練武術,城裏的“三害”都消滅了。
壹座古橋是壹個故事,壹段歷史。走在孤獨的古橋上,河水清涼,涼風習習,岸邊的樹草仿佛走在歷史的長河中,看著歲月緩緩流淌。在雜草的樹蔭下讀它的過去,就像讀自己的青春,想象那些橋的輝煌和精彩。他們或許經過了轎子,或許經過了騎兵,伴隨著晨曦微明的明月和璀璨的星辰,人們歡笑著承載著生命。現在都沈默了,很多話都隨著橋下的流水消逝了。人生有成功有失敗,有悲歡離合。等妳到了讀古橋的年紀,妳就會知道,輝煌只是過眼雲煙。只要妳堅強堅強,依然可以迎著日出駱駝日落,連接未來。
向南行駛20分鐘,就到了洋縣景區。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有層層竹海,竹海深處有壹座著名的寺廟叫金沙寺。據《宜興瓷壺》記載,明代金沙寺僧人向陶工學習制壺技藝,潛心研究制作茶壺,“削竹為刃,削山為土”,掌握了高超的技藝。那壹年,吳家公子為了靜心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找了壹座美麗的金沙寺住下,還帶來了壹個名叫共春的尼姑庵。看壹個和尚在春天的空閑時間用山土做茶壺,很新奇,於是跟著他學。那和尚見他聰明伶俐,壹心教書,終於脫穎而出,做了壹口代代相傳的“樹雕壺”,並在壺底留下了自己的印章。他成為第壹個被古籍記載的著名茶壺。
“春壺”造型新穎精致,色彩簡單,光潔大方,溫雅,質地薄而堅,完全脫離了陶罐的粗糙厚重,具有壹定的觀賞價值。蘇東坡在宜興居住時,也曾與金沙寺的和尚交談過,這位和尚不僅愛茶愛壺,還親自設計了壹款提梁式的紫砂茶壺,後來被稱為“東坡提梁壺”。樹膽壺和東坡壺仍然是藝術家喜歡做的樣式。
隨著茶葉從茶餅到散茶的變化,茶壺越來越小,越來越精致,吸引了文人參與茶壺的制作。最著名的是陳曼生,他的曼森十八式造型至今仍是茶壺的經典款式。紫砂壺的造型雖然層出不窮,但大部分都能在精品下找到曼森壺的雛形。文人喜歡在壺上刻字、寫詩、畫圖,藝術家甚至在浮雕上創造出蓮花壺、梅花樁壺等花器,逐漸使紫砂壺成為兼具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的工藝品。
我們陶醉在貼近大地、慢工出細活的制壺氛圍中,沈浸在慢慢品茶聊天的悠閑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帶來了簡單、閑散、優雅、自由的特質。我們可以手拿壹壺,喝著茶,和朋友聊上幾個小時。曾經有壹個經濟學家到宜興考察,住了壹個星期,得出結論“在別的地方,小富即安,宜興人不富。”“這個安心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壹壺壹杯的茶,是人生壹大樂事。
如果生活太安靜了,我們可以往東開十公裏。還有太湖,藍色的,充滿氣象。陽光照耀下,湖面銀光閃閃,漁帆星羅棋布,舟楫穿梭。在附近的港灣租壹艘快艇,在太湖的波濤上飛翔。白鷺圍著船追逐。我們張開雙臂,讓紅領巾在我們身後翩翩起舞,盡情尖叫歡笑。如果是暴風雨,躲在嵐山嘴的觀光樓裏,聽巨浪拍打堤岸的轟鳴,看湖水洶湧馬立克奔騰。這種力與美的沖擊,讓妳英姿颯爽,充滿力量,仿佛回到了少年時代。老了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