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鐵路免票兒童乘車規定

鐵路免票兒童乘車規定

天壹閣占地面積2.6公頃,是壹個以藏書文化為核心,集藏書的研究、保護、管理、陳列、社會教育、旅遊觀光於壹體的專題性博物館。現藏古籍達30余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余卷,除此,還收藏大量的字畫、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藝品。設有《天壹閣發展史陳列》、《中國地方誌珍藏館》、《中國現存藏書樓陳列》、《明清法帖陳列》等陳列廳,書畫館常年開展各種臨時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天壹閣分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閑區、陳列展覽區。以寶書樓為中心的藏書文化區有東明草堂、範氏故居、尊經閣、明州碑林、千晉齋和新建藏書庫。以東園為中心的園林休閑區有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百鵝亭、凝暉堂等景點。以近代民居建築秦氏支祠為中心的陳列展覽區,包括芙蓉洲、聞氏宗祠和新建的書畫館。書畫館在秦祠西側,粉墻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棟,曰:“雲在樓,博雅堂,晝錦堂,畫簾堂,狀元廳,南軒。”與金碧輝煌的秦祠相映照。20世紀90年代以來,寧波市人民政府先後將緊鄰天壹閣的陳氏宗祠、聞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雲莊、銀臺第、鼓樓、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單位(點)納入天壹閣統壹管理,並在陳氏宗祠內增設《麻將起源地陳列》、白雲莊設置了《浙東學術文化陳列》、銀臺第開設官宅博物館;秦氏支祠、白雲莊相繼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寶書樓寶書樓即天壹閣藏書樓。建築為重檐硬山頂二層建築,坐北朝南。範欽取鄭玄《易經註》中“天壹生水?地六承之”之義,將藏書樓建成上下兩層。上層為壹個單間,下層由標準五開間和壹間樓梯間組成,形成“天壹地六”的格局。寶書樓的周邊設計中體現出不少防火方面的細節。西側生活區與藏書樓利用防火墻隔開,保持壹定距離,並使兩者的門錯開。藏書樓周邊擁有大量的安全出口。藏書樓前修築水池,蓄水備火災時需要。相傳,這壹水池的水與月湖相通,從而水量源源不斷。東明草堂東明草堂為天壹閣建成前範欽的藏書樓,得名於範欽別號,又名“壹吾廬”。正門前有獬豸浮雕。範欽字堯卿,號東明,故題其書室為“東明草堂”,又稱“壹吾廬”,現東明草堂於1980年重建。範氏故居範氏故居原為範宅東廳,為範氏後裔居所,現存建築建於1829年。司馬第司馬第為範欽住所,由範欽官職得名,藏有範欽官服復制品和範家世系表。環境幽雅,位於月湖深處,林木蔭翳,規模豐敞,於1996年完成整修恢復司馬第臺門、耳房。麻將起源地陳列館麻將起源地陳列館,就是當年陳政鑰先生家族宗祠,陳列了麻將史、與寧波關系史,並展示了世界各地麻將牌種類。尊經閣尊經閣原先位於寧波府學內,建於光緒年間,1935年天壹閣重建時遷入天壹閣內。建築格局為重檐歇山頂。內藏禦賜書籍和儒家經典。尊經閣原為清光緒年重建,仍保持原來重檐歇山頂建築結構,氣勢磅礴肅穆。明州碑林明州碑林***有碑173方。年代最早的為宋碑,***8方,占8.7%,其中又以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的《眾樂亭詩刻》為最早。該碑原在月湖賀秘監祠,解放後遷入。碑上刻有錢公輔、王安石、司馬光等15人詩20首。碑林大多為明清時期的碑,各占36%和40%,成為明州碑林的主體。最晚的為1988年立的《天壹閣東園記》,系陳從周所撰、沈元魁所書、顧廷龍篆額,張根方刻字。碑文記述了天壹閣東園的建設情況。東園位於天壹閣東南,占地約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種植竹木,移遷石亭、鐵牛、石虎於此,園林初具雛型。1974年將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圍墻。1982年東園擴建,挖土成池,堆土為山,環園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築兩幢,於1986年告竣並對外開放。南樓位於天壹閣藏書樓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壹閣擴建壹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於1996年動土,歷時二年,園以水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叠石玲瓏。池畔為臨水的主體建築“水北閣”;池南面建“抱經廳”。整個園林簡潔、清晰,給人以閑適、雅逸和平靜之感。秦氏支祠秦氏支祠建於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為祭祖先而建,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資,時耗銀元二十余萬。祠堂以照壁、臺門、戲臺為中軸線,五間二弄、前後三宸,兩側置有配殿、看樓,占地二畝六分,建築面積壹千四百余平方米。祠堂建築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是寧波民居建築藝術集大成之作。祠堂的戲臺,匯雕刻、金飾、油漆於壹體,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戲臺的屋頂由十六個鬥拱承托,為單檐歇山頂。穹形藻井由千百塊經過雕刻的板榫搭接構成,盤旋而上,牢固巧妙,為寧波工藝壹大特色。嵌在墻體上的磚雕人物故事,造象生動逼真,刀法細膩圓潤,大面積的清水磨磚墻體,接縫嚴密,通體平滑,足見工藝之精。瓦頂廣施堆塑,有人物、翔仙禽、奔神獸,皆栩栩如生,獨具風采。秦氏支祠歷盡風霜七十載,幾遭焚琴煮鶴。幸逢盛世,於1981年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劃歸文物部門管理使用,由國家文物局撥款壹百壹十萬元人民幣進行維修,歷時三年,已按原貌修復,於1994年5月向社會開放,使民間藝術奇葩生輝,秦氏支祠風物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