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皇帝進行過泰山封禪?
封禪,是中國古時候統治者舉行的壹種祀典。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封禪就是祭天地。 封禪產生於什麽時候,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裏認為,封禪產生於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無懷氏曾封泰山,禪雲雲山。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諸侯後,想舉行封禪,管仲說:古代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皆受命然後得封禪”。經管仲勸說,齊桓公才停止封禪。馬端臨則認為“七十二家”的說法,是“陋儒之見”,“詩書所不載,非事實”,所以他在《文獻通考》中敘封禪是從秦始皇開始的。我們且不說七十二家封禪是否確有其事,封禪思想產生很早是無疑的,至少不晚於齊桓公時。封禪起源於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進入階級社會,封禪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成了欺騙、愚弄人民群眾的工具。 封與禪壹般都是同時進行的。封,都在泰山。據說,這是因為泰山是東嶽,東方主生,是萬物之始,陰陽交替的地方;也有說因為泰山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壽命長短。禪,在泰山附近的雲雲山、亭亭山、梁父(甫)山、社首山、肅然山,也有在會稽山舉行的。封禪雖同時進行,但封的儀式重於禪的儀式。這是因為天在上,地在下,人們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天高於地。實際上是因為天比地更能欺騙群眾,天對統治階級用處更大。 封禪的儀式不但復雜,而且神秘。傳說時代及夏、商、周三代,雖有封禪之說,但無具體記載。進入封建社會,雖有記載,但各朝各代的封禪儀式不盡相同。這裏不能壹壹列舉,只能舉幾個例子。 秦始皇準備封禪時,他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於泰山下,問封禪的禮儀。儒生眾說紛紜,有的說,古代天子封禪坐“蒲車”,以免損傷泰山的土石草木;有的說,要“掃地而祠,席用葅稭”。秦始皇認為這些話都是胡謅,難以施行,因此絀儒生,自定封禪的儀式。他乘車從泰山南坡上至山頂,“立石頌德,明其得封”,然後從山北坡下,禪於梁父山,禮節類似太祝之祀雍上帝,但封藏皆秘,所以世人不得而記。秦始皇在泰山遇上暴風雨,避雨於松樹下,因封松樹為“五大夫”,號五大夫松。現今泰山上的五大夫松,據說是明朝人重新栽種的,已不是秦始皇避雨時的松樹了。秦始皇封禪,是壹封壹禪。漢武帝封禪,則是兩封兩禪。他在封禪前,也曾經召集儒生討論。這些儒生也不懂得封禪的禮儀,壹人壹個說法,難以施行。漢武帝把準備好的“封祠器”讓他們看,他們又“拘於詩書古文”,說“不與古同”。不同在什麽地方,怎樣才與古同,誰也說不出來。於是漢武帝自定封禪禮儀,他到梁父山祭地,在泰山下東方,設壇祭天。壇廣壹丈二尺,高九尺,下埋“玉牒書”。禮畢,漢武帝與少數大臣登上泰山頂,再次祭天。第二日從北山坡下,在泰山下的肅然山再次祭地,如祭後土禮。祭時用江淮壹帶所產的壹茅三脊草,各地珍貴的飛禽走獸及白雉諸物,並以五色土益雜封。在隆重的樂聲中,漢武帝身穿黃色衣服,親自跪拜。封禪畢,他下詔改元,並令諸侯在泰山下“治邸”。以後歷代封禪,基本上與此類同,但細節各異。 中國封建時代,舉行封禪的皇帝,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想封禪而未果的,有魏明帝、(劉)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自南宋後,皇帝到泰山封禪,形式上是廢止了,但實質還保留著,這就是以後的幾朝皇帝把封禪與郊祀合二為壹了。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壇,合祭天地。嘉靖年間,又將天地分祭,在北郊建方澤壇(即地壇)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為天壇,專門祭天祈谷。明朝郊祭時“陳戶口錢谷籍於壇下”。清朝時也在天壇祭天祈谷。 進行壹次封禪,是要耗費大量資財的。貞觀初,唐太宗要封禪,魏征進諫說:“陛下東封,萬國鹹萃”,“須千乘萬騎,供帳之費,動役數州,戶口蕭條,何以能給?”封禪時“動役數州”,勞民傷財。貞觀時期尚難支付封禪費用,耗費之巨可想而知。封禪並不會真給帝王添德行,有些有見識的人早已認識到,如西晉史學家司馬彪就曾說過:“帝王所以能大著於後者,實在其德加於人,不聞在封矣。”唐太宗雖也想封禪,但他自己也認為:“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闕封禪之禮,亦可比德於堯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內侵,縱修封禪之儀,亦何異桀紂。” 既然封禪耗費巨大,為什麽歷代統治者還那麽熱衷?答案很簡單,因為封禪有維護封建統治的作用,他們利用人們對天的崇拜,進行欺騙。封禪的欺騙作用,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第壹,告訴上天已經改朝換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天統治群民。壹般都是“受命然後得封禪”,即易姓之主才能改封,中興之主只能修封。東漢光武帝時本想修封,梁松力爭“以為必改,乃當天意”,光武帝受了他的意見,進行改封。但未因此得到什麽祥瑞,於是追究梁松的責任,把他殺了。 第二,封禪可以粉飾太平。歷來封建統治者認為封禪是“太平盛世”的事,即“封禪以告太平也”,有德政的皇帝才有資格封禪。因此,誰封禪就意味著他有政績。封禪又是頌揚皇帝“功德”的機會,漢武帝在封壇上樹起三丈壹尺高的大石碑,上刻:“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親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鹹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 第三,封禪可以“誇示夷狄”。封禪時有“夷狄”首領參加,可以向他們誇示王朝的太平、富裕、受天保佑等。宋朝的宰相曾率領文武百官、蕃夷僧道兩萬余人,請求真宗封禪。真宗無力收復幽、薊失地,就想通過封禪,“鎮服四海,誇示夷狄”,洗刷失地之恥。 第四,封禪能成“仙”。據說黃帝因封禪而成“仙”。秦始皇、漢武帝都熱衷於求仙藥,他們“封泰山,本因好仙,信方士之言”,想得到仙丹,長生不老。就連光武帝封泰山,改元易號,也是“其意在久生,不言而自見矣”。不能長生不死,至少也想延年益壽。由於這些原因,盡管封禪勞民傷財,統治者也是樂於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