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教的起源與發展

道教的起源與發展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歷史。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其主要經典。道教是以先秦道家為思想淵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論和修持方法,而逐漸形成的我國本土宗教。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其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之壹,在中國文化中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淵源,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人渴求長生不死的心理和行為中。考古發現:早在壹萬八千余年前,中國的原始人類就已表現出他們對生命存在的頑強追求,如這壹時期的“山頂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壹些象征生命之紅色的赤鐵粉,以圖喚回逝者的生命。上古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歷史記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問道於廣成子”,後修道成功,於鼎湖白日乘龍升天。記錄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經》中,也有關於“不死國”、“不死民”、“不死樹”和“不死之藥”的記載。戰國時期,人們又多相信東海中有蓬萊等神山,由此出現了許多以追求不死成仙為務的方士,被稱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漢時期曾活躍壹時,是後世道教的前身之壹。

 “方仙道”的活動,多屬具體的實踐行為,而較少有理論的成份。後世道教的思想理論,主要來自於先秦道家哲學。春秋時期,老子著《道德經》五千言,闡發了壹套關於宇宙

 萬物產生、存在及運動變化的理論,認為“道”是宇宙萬物得以產生的根源及賴以存在的本體,主張人的活動應當遵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由此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世道教的發展奠立了理論基礎。戰國時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黃帝、老子之名來闡發養生、治國理論,被稱作“黃老道”。“黃老道”的學說,已不僅限於老子道家,同時還吸收了儒、墨、名、法諸家之長。這種融諸家學說於壹爐的“新道家”,在秦漢時期影響很大,同屬後世道教的前身之壹。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東漢末年,張道陵作《道書》二十五篇,從而創立了天師道。在中原地區,張角創立了太平道,組織民眾舉行反抗東漢王朝的起義。天師道和太平道的出現,令道教開始成為有嚴密思想體系和組織制度的教團,被認為是道教成熟宗教形態正式形成的標誌。

 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中湧現出了大批新的道經,並出現了許多新興的道派,如靈寶派、上清派、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燒煉的金丹道等等。不僅如此,當時道教中還湧現出了葛洪、陸修靜、寇謙之、陶弘景等壹大批傑出的大師,對道教思想學說的發展、經典文書的整理、組織制度的完善、神仙譜系的制訂等作出了很大貢獻。在這些道教領袖的努力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無論是在思想觀念方面、還是在行為儀範方面,都已顯得較為完善。

 唐宋時期,道教不僅信徒眾多、宮觀廣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義、修行方法、科儀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

 進步。這壹時期,傳統的道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繼續發展,如由上清派演化而來的茅山宗在唐宋時就十分顯躍,靈寶派演化而來的閣皂宗也於北宋初在江西閣皂山興起;張道陵創立的天師道,至北宋時又開始在江西龍虎山顯露聲勢,被稱為龍虎宗,南宋時,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被宋理宗詔命提舉為三山符路兼禦前諸宮觀教門公事。從此,龍虎宗成為“三山符路”的領袖。

 宋金之際,王重陽創立了全真道,令內丹修煉功夫及靈魂成仙學說逐漸在道教中占據了主流地位。全真道力倡儒釋道三教合壹,主張“性命雙修”,追求“真身飛升”,並有壹套較為嚴密的組織制度。元朝時,該道派因丘處機曾西行勸誡成吉思汗,而壹度受到蒙元統治者的大力扶持,短期內即傳遍了全國。由於全真道有著顯赫的政治地位和龐大的宗教勢力,所以在南方傳布的“南宗”等主修內丹的道派也以全真弟子自居,紛紛融合而聚集在了“全真”的旗幟之下。與此相應,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以及其他壹些符路道派紛紛歸聚於“正壹道”的旗下,令符路道派逐漸凝聚成了壹個整體。這樣,內丹道派以“全真”為主、符路道派以“正壹”為宗的對峙格局基本形成。

 明中葉以後,道教逐漸失去了統治者的扶持,但其在中國民間卻仍然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許多新興的民間宗教都與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壹些邊遠地區的道教活動也依然興盛。到封建社會後期,道教衰落,戒律廢馳。二十世紀初封建社會解體後,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沖擊,教產被不斷

 剝奪和蠶食,道人流離失所,典籍殘缺。在軍閥混戰、日寇入侵、內戰不斷的半個世紀裏,中國道教與中華民族同樣沈淪於苦難,真正的振興是不可能實現的。

 新中國的建立,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給中國道教的復興帶來了機遇。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各地宮觀得以恢復重建,新壹代師才層出不窮,道教文化的闡揚與交流日益廣泛。時至今日,可以說,從宏觀大局來看,中國道教正處於近代以來的最佳狀態,又站在了歷史發展新的起點,在政治上具有國家承認的、與其他宗教團體或社會團體平等的合法地位,在信仰上具有憲法保障的充分自由,在思想上對於教理教義的理解闡揚不受束縛,在經濟上不僅得到國家免稅政策的優待,而且由於身處中國社會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物質條件的優越也達到歷史的新高峰。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黨的宗教方針政策的正確引導下,克服種種困難而取得的。這種局面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倍加珍惜。

 縱觀道教上千年來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只有當宗教的發展能夠有利於統治階層,能夠有利於社會發展和穩定,就能夠得到各階層的支持和寬容,反之,就可能遭受苦難和挫折。宗教若想在中國立住腳跟並健康發展,必須依存於國家,必須服從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必須適應賴以生存的社會。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黨的十七大提出“發揮宗教界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給中國道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