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麽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麽

問題壹:長恨歌主旨?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麽?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壹、諷喻說。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暴露統治階級荒淫 *** ,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後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壹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 二、愛情說。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壹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壹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壹,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向往。盡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壹致的。 三、雙重主題說。認為這首詩壹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著兩重性,貫穿著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制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沖 突。沖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沖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說法中,我們認為“雙重主題說”較為客觀、中肯,符合於作品實際。此就三個方面再略作闡述或補充。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註意:這是壹首敘事詩,敘述的是壹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根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壹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系而使這壹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註意:這是壹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為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壹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制造者;另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壹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壹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壹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註意作者對這壹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壹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 *** 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壹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英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為悲劇的制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並非為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盡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

問題二:長恨歌的主題是什麽 《長恨歌》以”漢皇重色思傾國”開幕,意在諷刺告誡在位君王,莫重蹈覆轍。其言萋萋,其盼也切切。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些全是諷刺。如果把《長恨歌》的主題定為愛情說,那麽面對 詩中大量的諷刺,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至於詩中描寫玄宗與貴妃的恩愛悲傷,也是不悖於題旨的。“漢皇重色”是題旨,自是諷刺,之所以長恨, 正是由於“人非草木皆有情”。由情而生恨,無此情則無此長恨。對情的描寫正是對恨的反襯。其情愈深,陷得越深,其恨也愈濃,愈重,愈久 。 可見,對情的描寫非但不悖於題旨,相反是對題旨的深化,可謂寓諷刺於風情之中。

再者,白居易作封建王朝的代表者及維護者,不可能認為帝王的愛情比唐王朝 的繁榮、穩定更為重要。 他說 “壹篇長恨有風情”重點自是長恨。如果只描寫風流韻事,那麽不如說“壹篇風情有長恨”。

二 詩中對楊貴妃的描寫

之所以有許多人把《長恨歌》的主題定為愛情說,原因乃在於詩中有大量描寫楊貴妃的句子。對此,許多人無法解釋,認為這是對楊貴妃的贊美。其實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對楊貴妃的描寫,把楊貴妃描寫得嬌艷無比,並非是對她的贊美,而是對她的厭惡。起句“回眸壹笑百媚生”,龔自珍語,“此乃修飾勾欄 *** 之詞。”可見白居易對楊貴妃的定位。對楊貴妃的描寫很容易理解, 不美焉能迷人?情若不真,又焉能使人“生惑其誌,死溺其情”?如何體現玄宗之癡迷,差點亡國之痛;如何體現“長恨”之深,之切。所謂“麻煩常常是跟隨女人而來,尤其是漂亮的女人。” 可見白氏把楊妃寫得甚美,正是為了充分襯托她的甚惡。

三 人們對《長恨歌》主題理解偏差的原因

(壹) 大部分人脫離當時時代背景,脫離了當時人們對楊貴妃誤國的痛恨的心理基礎而讀《長恨歌》。今人大部分從其藝術角度而去研究《長恨歌》,而忽視了詩中所隱含的政治功能。對白居易來說“選擇壹個釀成了極其嚴重的政治災禍(安史之亂)的重大事件-----來表達壹個‘純情’的主題,是不可思議的”。

(二) 每個人內心都有渴望壹份愛情的心理。且其愛情愈驚天動地愈好。這種對愛情期盼的心理也會自覺不自覺地擴大到他人身上。當對愛情有所期盼的人們看到《長恨歌》中對李楊愛情的描寫之感人之驚天動地時,便忘了對其主題加以理性的分析,而把《長恨歌》的主題定為愛情說,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顯得缺乏理智,是缺乏說服力的。

綜上,我們得出結論, 《長恨歌》的主題是政治諷喻,借玄宗之癡迷不悟,表達希望在世之君吸取教訓,不可好色過度。座好皇位,保住江山,維護封建統治.

問題三:長恨歌主旨是什麽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麽?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壹、諷喻說。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暴露統治階級荒淫 *** ,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後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壹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 二、愛情說。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壹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壹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壹,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向往。盡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壹致的。 三、雙重主題說。認為這首詩壹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著兩重性,貫穿著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制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沖 突。沖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沖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說法中,我們認為“雙重主題說”較為客觀、中肯,符合於作品實際。此就三個方面再略作闡述或補充。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註意:這是壹首敘事詩,敘述的是壹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根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壹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系而使這壹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註意:這是壹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為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壹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制造者;另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壹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壹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壹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註意作者對這壹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壹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 *** 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壹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英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為悲劇的制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並非為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盡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

問題四:長恨歌的中心思想和感情 賞析壹

這首詩是作者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壹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

詩的主題是“長恨”。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第壹部分,敘述安史之亂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終於得到了楊氏。而楊氏由於得寵,雞犬升天。並反復渲染玄宗之縱欲,沈於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是悲劇的基礎,也是“長恨”的內因。 “六軍不發無奈何”起為第二部分,具體描述了安史之亂起後,玄宗的倉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軍”駐馬要求除去禍國殃民的貴妃“宛轉娥眉馬前死”是悲劇的形成。這是故事的關鍵情節。楊氏歸陰後,造成玄宗寂寞悲傷和纏綿悱惻的相思。詩以酸惻動人的語調,描繪了玄宗這壹“長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淚下。

“臨邛道士鴻都客”起為第三部分,寫玄宗借道士幫助於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山中尋到了楊氏的蹤影。在仙景中再現了楊氏“帶雨梨花”的姿容,並以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表示願作“比翼鳥”、“連理枝”,進壹步渲染了“長恨”的主題。結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的分量。  全詩寫情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文字哀艷動人,聲調悠揚宛轉,千古名篇,常讀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長恨歌)評價管窺》壹文中認為,此詩是白居易借對歷史人物的詠嘆,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說,詩人年輕時與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靈相愛,但由於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沒能正式結婚。分手時,詩人寫了“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後期”的沈痛詩句。文章指出,《長恨歌》作於作者婚前幾個月,詩人為失去與湘靈相會之可能而痛苦。“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詩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自己的痛苦與深情。

問題五:的白居易的《長恨歌》的主旨理解和認識 這是寫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作為帝王卻保護不了自己心愛的人,兩人雖相愛卻只能留下長長的遺恨。有對帝王驕奢淫逸的不滿,也有對兩人愛情的歌頌。 作為壹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麽感染和誘惑著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 賞析四 人們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爭論不休,有所謂愛情說、政治主題說、雙重主題說等等。本文作者持愛情說。首先從作品的四個層次來分析,肯定白居易並非像陳鴻寫《長恨歌傳》那樣板著說教的臉孔去描寫李楊故事,而是以“情”作為主旋律,讓主人公的情去感動讀者,使之產生***鳴,取得審美上的極大成功。本文還叮合作者生平經歷和社會歷史分析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政治題材和來自民間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的關系問題上的獨到之處,進壹步說明唐明皇楊貴妃形象的審美意義。 《長恨歌》壹出,關於其主題,便成為歷來讀者爭論的焦點。觀點也頗具分歧。大抵分三種:其壹為愛情主題。是頌揚李楊的愛情詩作。並肯定他們對愛情的真摯與執著;其二為政治主題說。認為詩的重點在於諷喻,在於揭露“漢皇重色思傾國”必然帶來的“綿綿長恨”,譴責唐明皇荒淫導致安史之亂以垂誡後世君主;其三為雙重主題說。認為它是揭露與歌頌統壹,諷諭和同情交織,既灑壹掬同情淚,又責失政遺恨。究竟如何,還需從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將詩分為四個層次:第壹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壹笑百媚生”的楊貴妃。貴妃進宮後恃寵而驕,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後完全沈湎於歌舞酒色。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 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壹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復以後回朝時,重過馬嵬,“不見玉顏空死處”。回宮後,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蕩氣回腸; 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楊妃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後終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壹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於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脫於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並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範圍,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沖突表現無余。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於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問題六:長恨歌的中心思想是什麽、啟示和給人們什麽,,, 《長恨歌》的主題:(1)愛情說,作品主要描寫了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歌頌他們的愛情;(2)諷喻批判說,白居易通過這個愛情悲劇批判唐玄宗好色誤國。(3)雙重主題,在詩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較明顯,後半部分中詩人對李、楊愛情悲劇的同情、對他們愛情的歌頌和惋惜遠遠大於批判.

問題七:王安憶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麽 大哥王安石 好吧

長恨歌》是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壹首長篇敘事詩,是其代表作之壹,作於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壹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該詩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選自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這首詩寫於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當時白居易任尉。同時,陳鴻還寫了壹篇《長恨歌傳》。歌和傳都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因為是悲劇結局,故以“長恨”為篇名。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壹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陳鴻同時寫了壹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主要贊美的是愛情,當然也有在諷刺玄宗 ~!

問題八:白居易長恨歌的藝術特色和主題是什麽 藝術特色要點: (1)情、景、理的完美結合結構。 (2)語言方面,音節和諧,句式駢散結合。 (3)主客問答的形式及其作用。 人生啟示要點 :人的悲劇性命運及以莊禪思想為依托對這種命運的超越,對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愉悅的追求 人物形象生動,語言和聲調優美,抒情寫景和敘事的水 *** 融,也是《長恨歌》的藝術特色。

長恨歌》的主題:(1)愛情說,作品主要描寫了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歌頌他們的愛情;(2)諷喻批判說,白居易通過這個愛情悲劇批判唐玄宗好色誤國。(3)雙重主題,在詩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較明顯,後半部分中詩人對李、楊愛情悲劇的同情、對他們愛情的歌頌和惋惜遠遠大於批判.

《長恨歌》是壹首抒情成分極濃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對敘事詩的壹大發展創造。(1)詩人對安史之亂、馬嵬之變、平亂回京這些歷史事件沒有具體展開描寫,只是作為抒情的橋梁,壹筆帶過,而將大量筆墨集中在鋪寫玄宗對貴妃的苦苦思戀上,寫的纏綿悱惻,動人心魄。(2)人物十分單純,詩中著力塑造的是李、楊兩個人物形象,而且主要是通過心理刻畫完成的。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不僅成功的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動了悲劇故事的發展。(3)詩人把人物語言與作者語言融合在壹起,運用虛構和想象來發展情節和塑造人物,並以優美的語言創造意境,成為古代長篇敘事歌行中的絕唱。

我知道的就這些,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