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立春有什麽習俗呢?

立春有什麽習俗呢?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壹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壹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

立春習俗有擡春色。戴春雞,糊春牛,吊春穗,咬春,打春牛,打春牛等。

下面我們就壹起來看壹看立春習俗有哪些吧!

擡春色

據《粵遊小誌》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壹種稱為“擡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遊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臺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擡著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壹人坐臺上,高春則用兩人:壹人立在臺上,然後紮著壹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中,與這人的肩平齊。

然後再橫紮壹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壹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紮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壹個人持纏著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著迎春隊伍遊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壹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的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壹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制作春牛圖像。壹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壹個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谷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吊春穗

吊春穗是壹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陜西澄城壹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埋爛旦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咬春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蔔之俗,壹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咬春之俗最早見於晉代,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傳向民間,更以食餅制菜並相互饋贈為樂。咬春之俗還有嚼吃蘿蔔。《燕京歲時記》中雲:“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舊京時以南苑大紅門的蘿蔔最受歡迎,俗有“大紅門的蘿蔔叫京門”之俗語。

打春牛

據清嘉慶本《澄海縣誌》載: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須率人馬到郊外舉行迎春大典,然後舉行“鞭春牛”活動。早在周朝時,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動。每年立春節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這壹天,官府帶著迎春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東郊八裏處事先準備好的芒神亭和土牛臺。迎春隊伍中的人壹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車子、擎青色旗幟,人們吹著牛角號、唱著“青陽曲”,舞動羽毛儀仗,跳著雲翹舞,隆重舉行迎春儀式。

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壹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壹裏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打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潮汕地處韓江三角洲土壤肥沃。農業甚發達,因而與勸農有關的這壹習俗得以在潮汕地區保留下來。但具體事像已有所改變,不壹定要打牛了。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壹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的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彎擾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歷猜子窩。

立春的含義

“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壹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

立春不僅是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節槐螞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 氣溫、 日照、 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壹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鉛缺埋的前奏。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立”是“開始扮桐”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壹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壹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壹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 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