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要講壹節課的東西居然還不給分,建議樓主去買本高中文言文翻譯那書,以前見過。上面還挺全。
壹、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壹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壹直用到現在。其余的在現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妳”“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於現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於“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於“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妳”“我”“他”。與“相”的偏指現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於己”。
二、疑問代詞
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三、指示代詞
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這個網上搜得,高考差不多夠了。
2. 文言代詞有哪幾種類型(1) 人稱代詞 人稱代詞是指針對說話者、說話者的 對方和所說及的人表達人稱之區別的代 詞,包括第壹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和人稱代詞的復數。
① 第壹人稱代詞,主要有“我、吾、余、予、朕”等,它們壹般可作主語、賓語 和定語。 如: 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鄭人買履》 ② 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女(汝)、爾、若、而、乃”等,它們壹般可作主語、定語和賓語。如;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 ③ 第三人稱代詞,主要有“之、其、彼、渠、某”等,它們壹般可作主語、賓語 和定語。 如: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劌論戰》 ④ 人稱代詞復數是指文言中人稱代 詞沒有單數復數的區分,往往在第壹人稱 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後,加“儕、輩、屬、曹”等表復數,壹般可以根據語境推斷出 來。如: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鴻門宴》 爾曹身與名倶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戲為六絕句》 此故吾儕同說書者也,今富貴若此。
《柳敬亭說書》 (2) 疑問代詞 ① 指人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孰、何”等。如: 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 指物的疑問代詞,主要有“何、易、胡、奚、。
惡、安”等。如: 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③ 指處所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安、焉、奚、惡、惡乎(哪裏)、何”等。
如: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3) 指示代詞 指示代詞根據不同的用途可分為近指 代詞和遠指代詞,特指代詞和泛指代詞。 ① “其”是特指代詞,只能作定語。
如: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逍遙遊》 ② “之、茲”是泛指代詞,可作定語、賓語。
如: 爾母立於茲。 《項脊軒誌》 ③ 近指代詞主要有“此、是、斯、然、茲”等,可譯為“這”。
它們可作主語、定語 和賓語,“此、是”還可作判斷謂語。如: 此天子氣也。
《鴻門宴》 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記》 ④ 遠指代詞主要有“彼、夫”等,可 譯為“那”。“彼”的指代性強,可作主語、定語和賓語;“夫”的指代性較弱,多作定 語。
如: 彼壹時,此壹時也。《孟子?公孫醜下》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⑷無定指代詞 無定指代詞是指指代不確定的代 詞,壹般作主語。
① “或”指代“有的人、某人、有的(東 西)”或指代“其中壹個人或壹些。如: 或曰:梅以曲為美。
《病梅館記》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 ② 當連用幾個“或”時,構成的是排 比句式而不是表示選擇。如: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5) 輔助性代詞 輔助性代詞主要有“所、者”等,它 們附著在其他詞或詞組前後,具有壹定的 語法功能和指代作用,但不能單獨充當句 子成分。 ① “所”附著在謂語動詞性成分前, 與其組成所字結構,指代某種動作、對 象。
如: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 ② “者”附著在詞或詞組之後,與其 構成者字結構,表示“……的人、……的 事物”。
如: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馬說》 。
3. 中學學過的文言文裏的乃字的用法以及作用和例句,出自哪.乃 (壹)用作副詞.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某壹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3.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壹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二)用作代詞.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妳的";也作主語,譯為"妳".不能作賓語.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乃爾譯為“這樣”.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5.其 (壹)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壹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妳的”“妳”.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裏".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①於亂石間擇其壹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①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麽”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壹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何其譯為“多麽”.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4. 文言文中遠指代詞有哪些文言文中遠指代詞並不多,最常見的是“彼”。
彼:
1、那,與“此”相對。這個遠指代詞在文言文中最常見。如《詩經·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2、別人,對方,與“己”“我”相對。如《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其它代詞中,用作遠指而比較常見的有“其”、“夫”、“之”、“匪”
其:用為遠指時——
1、那、那些。如《孫臏減竈》:“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
2、他們的。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筯骨。”
註其作為代詞,並非都是遠指,也常用作近指。作為第壹人稱代詞,相當於“我”、“我的”。如《遊褒禪記》:“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夫:用為遠指時——
1、假借為“彼”。他,她,它,他們,相當於第三人稱代詞。如《左傳·襄公二十年》:“使夫往而學焉。”
2、那,那個,那些。如《遊褒禪山記》:“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註夫作為代詞,並非都是遠指,也常用作近指。
之:用為遠指時表示“那個”;“他(她、它)”;“其他的”。如《武王伐紂平話》:“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
註之作為代詞,並非都是遠指,也常用作近指。
匪:通“彼”。如《詩經·檜風·匪風》:“匪風發兮,匪車偈兮。”
5. 語文文言文中全部的代詞和介詞有哪些1.古代漢語介詞賓語同現代漢語壹樣通常放在介詞的後邊,但是少數介詞,主要是“以”的賓語因為表達的需要而放在介詞的前邊。
例如: (1)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左傳·僖公四年》 (2)楚戰士無不壹以當十。
《史記·項羽東紀》 例(1)是“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的意思;例(2)是“以壹當十”的意思。 還有壹些代詞與介詞組合的固定結構,如“是以”、“所以”、“所從”“所自”、“所由”、“所與”等 ,也是賓語前置的介賓結構。
2.現代漢語中介詞的賓語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漢語中“以、為、與、從”等介詞的賓語有時可以省略,“於”的賓語不能。例如: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3. 在語法功能上,古代漢語由“因、為、與、從”等組成的介詞結構壹般作狀語,與現代漢語相同,但“於”字介賓結構除了表示對於、關於的意義要作狀語以外,其余(如表處所、時間)則多作補語;而“以”字在介賓結構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狀語,也可作補語。這些方面,現代漢語壹般是用狀語來表達。
此外,現代漢語 的介賓結構還可以作定語(與群眾的聯系),古代漢語則不能。例如: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髪 《荀子·勸學》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同上) 我們認為介詞的範圍應該從嚴,只有動作意義已經虛化,不單獨作謂語,或者作謂語時同作介詞時意義又明顯區別的詞才能算作介詞。因此,古代漢語介詞只有“於(於,乎)、以、因、由、為、自、從、與、及”等十幾個。
下面對“於(於,乎),以、因、為、與”等較復雜而特殊的用法做壹些介紹。 壹、於(於,乎) “於”和“於”原來都是動詞。
二字上古讀音不同,但作為介詞用法相同,其差別主要在於不同歷史時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於”不用“於”,先秦壹些古籍如《左傳》、《荀子》等“於”、“於”並用,戰國以後古書則多寫作“於”。漢字簡化後,“於”又簡化為“於”。
“乎”字的上古音與“於”相近,除常作為語氣詞外,還常作介詞用,用法基本和“於”壹致。 “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種。
第壹種用法是表示處所和時間。例如: 宋公及楚人戰於泓。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 《國語·句踐滅吳》 這 種表示處所和時間的“於”,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介詞“在”、“到”、“從”等。
除“乎”字外,現代漢語書面語還壹直沿用,如“寫於北京”、“成立於壹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漢語裏,表示處所的“於”字有時可以不出現,該處所名詞直接用在謂語動詞或動賓詞組之後作補語,這體現了古今漢語的差別。
例如: 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 《史記·項羽本紀》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記·西門豹治鄴》 兩句應為“於鉅鹿”“於河中”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涉及的對象。例如: 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言博問也。 《荀子·大略》 芻蕘(打柴的人)是詢問的對象。
這種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見於現代漢語書面語言裏,如“獻身於革命事業”、“有利於各國人民”。 第三種用法是表示比較。
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荀子·勸學》 這 種表示比較的用法在古書中壹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於”。
由於表示比較,壹般只放在形容詞謂語的後面,它的意義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壹樣,“比”和它的賓語要放在形容詞謂語的前面作狀語。
“寒於水”,如果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比水寒”。“於”的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書面語言中有時 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於壹切。”
第四種用法是表示被動。(見被動表示法壹節) 二、以 “以”字原是動詞,義同“用”,虛化為介詞。
介詞“以”的用法最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第壹種用法是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或“拿”。“以”的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比較抽象的。
例如: 壽畢,請以劍舞。 《史記·項羽本紀》 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
《左傳·鞍之戰》 “以劍”“以肱”均表示動作的工具或憑借。 第二種用法是表示憑著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
例如: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 《史記·西門豹治鄴》 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記·項羽本紀》 “以八千人”是率領八千人的意思。 第三種用法是表示原因,相當於“因”、“因為”、“由於”。
例如: 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戰國策·魏策》 第四種用法是表示時間,相當於“於”、“在”。
例如: 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嘗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記·孟嘗君列傳》 “以” 字的用法還有兩點值得註意。壹是它在句中的位置。
“以”可以用在謂語動詞之前,也可以用在謂語動詞之後,上邊舉的《荀子·勸學》“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髪” 壹例,兩個“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時間時,就只能放在謂語動詞之前。
二是它的賓。
6. 文言文 疑問代詞有哪些疑問代詞:根據疑問代詞指代的詢問對象,古漢語疑問代詞可分三類。
(1 )指人的。有“誰、孰”。 a “誰”用於壹般問句,可作主、賓、定、語及判斷句的謂語。b “孰”用於選擇問句,壹般有先行詞。如:“吾與徐公孰美?”譯為“哪壹個”,壹般只作主語。它還可指物、處所。“孰與介”表比較:如 “吾孰與徐公美?”;用於反問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有“哪裏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賓、定、判謂,a 常用來詢問原因或方法,如:“許子何不為陶冶?”譯為“什麽”“為什麽”;b 詢問處所,如“子欲何之?”譯為“哪裏”。 “胡、奚、曷”經常a 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於“為什麽”或“怎麽”,如“子奚乘是車也?”; b 它們也經常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胡為”“曷為”,詢問原因。c “奚以”詢問方法。
(3 )指處所。有“安、惡、焉”。
a 它們主要作狀語,詢問處所。相當於現代的“在哪裏”。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賓語,用來詢問處所。如“沛公安在?”c 還可以用於反問句,作狀語,加強反問語氣。類似於“哪裏”。d “焉”用於反問句後虛化了,不再實指處所。如“今弗愛其子,安能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