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狗貓鼠的啟示如下:
1.此文開篇就直接寫明全篇是針對“正人君子們”攻擊作者“仇貓”而引發的,攻擊者借“狗不是仇貓的麽?”妄圖以此誣蔑魯迅是狗。而魯迅立即從覃哈特博士《自然史的國民童話》壹書中尋出狗貓結仇的故事,反戈壹擊,把“現代評論派”之流暗喻為“沒眼力”的狗。
2.接著,將他們與動物比較,說:“蟲蛆也許是不幹凈的,但它們並沒有自鳴清高;鷙禽猛獸以較弱的動物為餌,不妨說是兇殘的罷,但它們從來沒有豎過公理正義的旗子,使犧牲者直到被吃的時候為止,還是壹味佩服贊嘆它們。”從而深刻地揭露買辦文人“正人君子”的虛偽性。
3.在進壹步寫到仇貓的原因時,作者回敘了兒時聽了祖母講述的貓教老虎本領而留壹手的故事,讓人認識了貓的狡猾。
再通過對鼠的描寫,表現了對大老鼠損人的厭惡和對“只有拇指那麽大”又不害人的隱鼠的同情,而當他知道被自己救活的隱鼠“被貓吃去了”以後,便立即感到“憤怒而且悲哀。決心和貓們為敵”;雖然後來知道“那隱鼠其實並非被貓所害”。
4.“但和貓的感情卻終於沒有融合”,這說明作者仇貓的理由從兒時到現在都是光明正大的;作者追憶童年時救養的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明了作者同情弱小者和憎惡暴虐者的態度。
5.結尾時在敘及眼前對付“貓們”的態度和策略時,對當時社會上縱容邪惡,不能除惡務盡的現象進行了鞭撻,同時表現了作者與軍閥鬥爭到底的韌性戰鬥精神。
補充:
1.內容簡介:
《狗·貓·鼠》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壹篇散文。這篇散文首先回擊了“現代評論派”對作者“仇貓”的誣蔑,揭露了他們卑劣的手段,然後作者說明自己“仇貓”的近因,刻畫出“貓”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敘,交代了“仇貓”的原因。
最後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實質是縱惡養奸;作者表面上討厭貓,實際上卻鞭撻了具有與貓類似習性的壹類人,如當時社會上的壹些“正人君子”、軍閥統治者的幫兇。
作者借追憶自己童年時救養的壹只可愛的隱鼠,最終卻慘遭殺害的往事,表達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施暴者的憎恨。此文運用反語和曲筆,以動物喻人,以議論為線索,夾敘夾議,寓意深厚。
作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壹。
早年與厲綏之和錢均夫同赴日本公費留學,於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為廣泛的筆名。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