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中馬璘》

文言文,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中馬璘》

新唐書·卷壹百三十八·列傳第六十三·馬璘傳

原文

馬璘,岐州扶風人。少孤,流蕩無業所。年二十,讀漢馬援傳,至“丈夫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屍而歸”,慨然曰:“使吾祖勛業墜於地乎?”開元末,挾策從安西節度府,以奇勞,累遷金吾衛將軍。

至德初,王室多難,統精甲三千,自二庭赴鳳翔。肅宗奇之,委以東討。初戰衛南,以百騎破賊五千眾。從李光弼攻洛陽,史朝義眾十萬陣北邙山,旗鎧照日,諸將冘疑,未敢擊。璘率部士五百,薄賊屯,出入三反,眾披靡,乘之,賊遂潰。光弼曰:“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雄捷如馬將軍者!”遷試太常卿。

明年,吐蕃寇邊,詔璘移軍援河西。懷恩之叛,璘引還,間關轉鬥至鳳翔,虜圍已合,節度使孫誌直嬰城守。璘令士持滿外向,突入縣門,不解甲出戰,背城陣。虜潰,率輕騎追之,斬數千級,漂血丹渠。帝引見尉勞,擢兼禦史大夫。

永泰初,拜四鎮行營節度、南道和蕃使。俄檢校工部尚書,北庭行營、邠寧節度使。元日,有卒犯盜,或曰宜赦,璘曰:“赦之,則人將伺其日為盜。”遂戮之。天大旱,裏巷為土龍聚巫以禱,璘曰:“旱由政不修。”即命撤之。明日雨,是歲大穰。未幾,徙涇原,權知鳳翔、隴右節度副使,四鎮、北庭如舊,復以鄭、潁二州隸之。

大歷八年,吐蕃內寇,渾瑊戰宜祿,不利。璘設伏潘原,與瑊合擊破之,俘級數萬。進檢校尚書右仆射。明年,入朝,求宰相,以檢校左仆射知省事,進撫風郡王。十壹年,卒於軍,年五十六。贈司徒,謚曰武。

璘少學術,而武幹絕倫。遭時屯棘,以忠力奮。在涇八年,繕屯壁,為戰守具,令肅不殘,人樂為用,虜不敢犯,為中興銳將。初,涇軍乏財,帝諷李抱玉讓鄭、潁,璘因得裒積,且前後賜賚無算,家富不貲。治第京師,侈甚,其寢堂無慮費錢二十萬緡。方璘在軍,守者覆以油幔。及喪歸,都人爭入觀,假稱故吏入赴吊者日數百。德宗在東宮聞之,不喜。及即位,乃禁第舍不得逾制,詔毀璘中寢及宦人劉忠翼第。璘家懼,悉籍亭館入之官。其後賜群臣宴,多在璘山池。而子弟無行,財亦尋盡。

註釋

1、流蕩:漂泊,流浪。《玉臺新詠·古樂府·艷歌行》:“兄弟兩三人,流蕩在他縣。”蕩,壹本作“宕”。唐靈壹《江行寄張舍人》詩:“流蕩此心難***說,千峰澄霽隔瓊枝。”沈從文《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壹課》:“民六夏我便離開了家鄉,在沅水流域十三縣開始過流蕩生活。”

2、業所:即所業。所操的職業;所作。晉陶潛《雜詩》之八:“代耕本非望,所業在田桑。”唐許棠《將歸江南留別友人》詩:“連春不得意,所業已疑非。”

3、邊野:猶邊地。《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元薩都剌《題畫馬圖》詩:“入為君王駕鼓車,出為將軍浄邊野。”明馮夢龍《精忠旗·嶽侯涅背》:“捐軀邊野,勝如枯槁隨兒女。”

4、馬革裹屍: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謂英勇作戰,死於戰場。《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北齊朱瑒《與徐陵請王琳首書》:“誠復馬革裹屍,遂其平生之誌;原野暴體,全彼人臣之節。”《宋史·崔翰傳》:“臣既以身許國,不願死於家,得以馬革裹屍足矣。”清昭連《嘯亭雜錄·記辛亥敗兵事》:“余刀俎余生,受君恩乃不死,今得以馬革裹屍幸矣!”《東北人民抗日詩詞選·追悼歌》:“抱定決心甘願效命疆場,馬革裹屍誓不生回營。”亦作“馬革盛屍”。金何宏中《述懷》詩:“馬革盛屍每恨遲,西山餓踣更何辭。”亦省作“馬革”。《隋書·李圓通陳茂等傳論》:“終能振拔汙泥之中,騰躍風雲之上,符馬革之願,快生平之心,非遇其時,焉能至於此也。”清蔣士銓《冬青樹·勤王》:“我文天祥官樹牙旗,誌存馬革,敢不戮力勤王提兵破敵也。”

5、慨然:感情激昂貌。漢李陵《答蘇武書》:“慰誨懃懃,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後漢書·黨錮傳·範滂》:“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宋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範公神道碑銘》:“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壹動其心,而慨然有誌於天下。”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臺陀開納)慨然投筆,辭維也納劇場詩人之職。”

6、勛業:功業。《三國誌·魏誌·傅嘏傳》:“子誌大其量,而勛業難為也,可不慎哉!”唐李頎《贈別張兵曹》詩:“勛業河山重,丹青錫命優。”清管同《<方植之文集>序》:“由是言之:性命修於身,勛業皆其末跡也。”阿英《戎行兼言藝文事》:“將軍只手定蘇北,勛業爭傳大江南。”

7、挾策:胸懷計謀、建議。明宋濂《<桂氏家乘>序》:“周末有季楨者,與其弟眭挾策以幹諸侯。”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壹:“書生挾策成何濟,付與維南織女愁。”李大釗《國情》:“將亦為天下挾策幹時之士裂矣。”

8、奇勞:奇功;大功。

9、累遷:即遷累。謂多次遷升官職。《新唐書·李適之傳》:“神龍初,擢左衛郎將。開元中,遷累通州刺史,以辦治聞。”

10、王室:王朝;朝廷。《書·康王之誥》:“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東觀漢記·袁安傳》:“安為司徒,每朝會,憂念王室,未嘗不流涕。”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壹百韻》:“耿賈扶王室,蕭曹拱禦筵。”清淩揚藻《蠡勺編·僭立楚齊冊文》:“爾其上體天心,下從人欲,忠以藩王室,信以保邦圻。”

11、精甲:指精銳的軍隊。《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新唐書·裴均傳》:“均發精甲三千,逆擊之,賊望風奔卻。”

12、二庭:兩個王庭。東漢時指南匈奴與北匈奴。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左賢王蒲奴立為單於,右薁鞬日逐王比不得立,乃率部南依漢,自立為單於,匈奴遂有南北之分。《後漢書·南匈奴傳論》:“其後匈奴爭立,日逐來奔……於是匈奴分破,始有南北二庭焉。”唐代指西突厥分裂後的南北二部。咄陸可汗建庭於鏃曷山西,謂之北庭;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建庭於雖合水北,謂之南庭。見《新唐書·突厥傳下》。唐駱賓王《夕次蒲類津》詩:“二庭歸望斷,萬裏客心愁。”

13、旗鎧:旗幟與鎧甲。

14、照日:與日光相輝映。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高陽王寺》:“隋珠照日,羅衣從風。”北周庾信《楊柳歌》:“銜雲酒杯赤瑪瑙,照日食螺紫琉璃。”《新唐書·馬璘傳》:“從李光弼攻洛陽,史朝義眾十萬陣北邙山,旗鎧照日。”

15、冘(yóu)疑:猶疑,遲疑不決。《新唐書·馬璘傳》:“史朝義眾十萬,陣北邙山,旗鎧照日,諸將冘疑,未敢擊。”

16、部士:部屬;士卒。

17、薄:逼近;迫近。

18、賊屯:賊人的老巢。

19、披靡:草木倒伏。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應風披靡,吐芳揚烈。”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三:“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擔夫驚走,器之不動也。”清張明弼《丹葵》詩:“盲風壹夜渡南荒,眾草披靡盡欲狂。”喻軍隊潰敗。《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 大呼馳下, 漢 軍皆披靡,遂斬 漢 壹將。”《新唐書·杜伏威傳》:“大呼沖擊,眾披靡。”《明史·朱能傳》:“軍數萬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眾,降三千餘人。”泛指退卻,後退。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壹》:“唐代州西有大槐樹,震雷擊之,中裂數丈,雷公為樹所夾,狂吼彌日,眾披靡不敢近。”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不久就主持《民報》……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20、雄捷:謂勝利。金王若虛《故朝列大夫劉君墓碣銘》:“數奇不偶,累舉未從……壹旦雄捷,喜出望外。”明徐渭《書紅眼公傳》:“與祝融、回祿爭雄捷。”

21、試:試任。

22、寇邊:侵犯邊境。《後漢書·西羌傳序》:“及武乙暴虐,犬戎寇邊,周古公逾梁山而避於岐下。”清朱克敬《瞑庵雜識》卷二:“道光壬寅,英吉利寇邊,議和未定,有英國兵船遭風泊臺灣,巡道姚瑩要殺之。”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本來,吐蕃寇邊是常事,唐守邊兵把它趕走也是常事。”

23、引還:率軍退回。舊題漢李陵《答蘇武書》:“單於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後漢書·蓋延傳》:“與中郎將來歙攻河池,未尅,以病引還。”

24、間關:象聲詞。形容宛轉的鳥鳴聲。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間關鶯語花底滑。”這裏是形容旅途的艱辛,崎嶇、輾轉。《漢書·王莽傳》:“間關至漸臺。”孫中山挽蔡鍔:“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裏間關馬伏波。”“間關萬裏”就是指行程萬裏,勞碌奔波,艱辛輾轉的狀況。

25、轉鬥:轉戰。《史記·淮陰侯列傳》:“楚人起彭城,轉鬭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卷,威震天下。”唐高適《塞上》詩:“轉鬭豈長策,和親非遠圖。清曾國藩《金陵軍營官紳昭忠祠記》:“孤軍轉鬭,累月不歸。”

26嬰:繞;圍繞。《漢書·蒯通傳》:“必將嬰城固守。”《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又如:嬰城堅守(繞城固守);嬰守(環城固守);嬰城(環城而守);嬰薄(環繞接近)。

27、持滿:拉滿弓弦。《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唐劉禹錫《澤宮》詩序:“密彀持滿,遡風蜚繳者數矣。”《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寨中懼,人持滿以待。”

28、外向:即向外。朝外面。宋朱熹《與劉子澄書》:“近覺向來為學,實有向外浮泛之弊。不惟自誤,而誤人亦不少。”

29、縣門:古時守城之閘板,安裝於內城門,無事則懸起,寇至則下之。《左傳·莊公二十八年》:“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杜預註:“縣門,施於內城門。”《左傳·襄公十年》:“逼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郰人紇抉之。”孔穎達疏:“縣門者,編版廣長如門,施關機以縣門上,有寇則發機而下之。”《墨子·備城門》:“故凡守城之法,備城門為縣門沈機,長二丈,廣八尺,為之兩相如。”漢桓寬《鹽鐵論·毀學》:“無仁義之德而有富貴之祿,若蹈坎穽,食於縣門之下。”縣衙。唐王建《田家行》:“田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

30、解甲:脫下戰衣。指軍事行動間歇期間的休息。《吳子·料敵》:“道遠日暮,士眾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南史·宋紀上·武帝》:“帝馳還石頭 ,斬徐赤特。解甲久之,乃出陣於高塘。”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郭晞)顧叱左右曰:‘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敢嘩者死。’”《水滸傳》第八六回:“宋江、盧俊義同吳用、公孫勝並馬回寨,將息三軍,解甲暫歇。”明申時行《題清秋出塞圖》詩:“荷戈不解甲,挽粟仍飛芻。”

31、背城:背靠自己的城墻。多指作最後決戰。唐李商隱《有感》詩之二:“禦仗收前殿,兵徒劇背城。”《新五代史·吳世家·楊行密》:“背城堅柵,可以不戰疲之。”明楊慎《新都縣八陣圖記》:“蓋勝之於多筭,而出之於萬全,非借壹於背城,而僥幸於深入也。”參見參見“背城借壹”。

32、漂血丹渠:謂血流滿溝皆赤也。

33、引見:引導入見。舊指皇帝接見臣下或賓客時由有關大臣引導入見。《漢書·兩龔傳》:“徵為諫大夫,引見。”《後漢書·儒林傳上·戴憑》:“自系廷尉,有詔勑出,後復引見。”宋蘇軾《轉對條上三事狀》:“臣以此知明主務廣視聽,深防蔽塞,雖無門籍人,猶得非時引見。”

34、尉勞:慰勞。《新唐書·韋仁壽傳》:“詔檢校南寧州都督,寄治越雟,詔歲壹按行尉勞。”

35、元日:正月初壹。《書·舜典》:“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孔傳:“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是孟春元日,群後旁戾。”薛綜註:“言諸侯正月壹日從四方而至。”宋王得臣《麈史·占驗》:“江湖間人,常於歲除汲江水秤,與元日又秤,重則大水。”清昭連《嘯亭雜錄·李恭勤公》:“元日俗例,上司屬員雖不接見,亦必肩輿到門。”

36、犯盜:犯盜竊罪。

37、裏巷:猶街巷。《墨子·號令》:“吏卒民無符節而擅入裏巷,官府吏三老守閭者失苛止,皆斷。”《漢書·五行誌下之上》:“京師郡國民聚會裏巷仟佰,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宋蘇洵《蘇氏族譜亭記》:“其輿馬赫奕,婢妾靚麗,足以蕩惑裏巷之小人。”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其人在當時,已不免姍笑於裏巷,而見侮於褒衣博帶之儔,何況後世!”葉聖陶《窮愁》:“阿松 所識,不出裏巷鄙夫。”

38、土龍:用土制成的龍。古代用以乞雨。《淮南子·說山訓》:“聖人用物,若用朱絲約芻狗;若為土龍以求雨。”漢王充《論衡·亂龍》:“董仲舒申《春秋》之雩,設土龍以招雨,其意以雲龍相致。”《後漢書·禮儀誌中》:“其旱也,公卿官長以次行雩禮求雨。閉諸陽,衣皁,興土龍,立土人,舞僮二佾,七日壹變,如故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易·文言·傳》稱‘雲從龍’,故董仲舒 祈雨法召以土龍,此世俗之說所本也。”

39、聚巫:聚眾舉行巫術儀式。

40、不修:不修明;不整治。《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不脩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三國吳韋昭《博弈論》:“人事曠而不脩。”

41、大穰:亦作“大壤”。大豐收。

42、未幾:不久。《詩·齊風·甫田》:“未幾見兮,突而弁兮。”朱熹集傳:“未幾,未多時也。”《後漢書·馬廖傳》:“前下制度未幾,後稍不行。雖或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師。”《晉書·魏詠之傳》:“詠之初在布衣,不以貧賤為恥……始為殷仲堪之客,未幾竟踐其位,論者稱之。”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二》:“熙寧中,予預太史,嘗按發其欺,免官者六人。未幾,其弊復如故。”清錢泳《履園叢話·笑柄·不準》:“有名進士某者,選得知縣,到任未幾,有報竊案刃傷事主者,刑席擬批,總嫌不當。”郭沫若《海濤集·離滬之前》:“未幾,仿吾亦來,我把仿吾拉了去,安娜也同去。”

43、內寇:指外敵入侵。宋範鎮《東齋記事補遺》:“曹太尉瑋知秦州,西番內寇。”

44、入朝:謂進入中央朝廷做官。《東觀漢記·劉愷傳》:“愷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風行。”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入朝九載,歷官有六,身登三閣,官成兩宮。”

45、學術:學問,學識。南朝梁何遜《贈族人秣陵兄弟》詩:“小子無學術,丁寧困負薪。”宋蘇軾《十八阿羅漢頌》:“梵相奇古,學術淵博。”明李東陽《求退錄》:“加以誌慮日短,學術愈荒。”

46、武幹:指軍事才幹。《魏書·呂羅漢傳》:“羅漢仁篤慎密,弱冠以武幹知名。”《宋書·殷琰傳》:“休祐與琰書曰:‘君本文弱,素無武榦,是遠近所悉。’”《梁書·張惠紹傳》:“張惠紹字德繼,義陽人也,少有武幹。”《新唐書·馬璘傳》:“璘少學術,而武幹絕倫。”《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五年》:“初,帝問趙普曰:‘儒臣有武幹者何人?’普以知彭州,左補闕辛仲甫對。”

47、絕倫:無與倫比。《史記·龜策列傳》:“通壹伎之士鹹得自效,絕倫超奇者為右,無所阿私。”《後漢書·班固傳上》:“弘農功曹史殷肅,達學洽聞,才能絕倫,誦《詩》三百,奉使專對。”唐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聲名從此大,汩沒壹朝伸。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48、遭時:謂遇到好時勢。《莊子·徐無鬼》:“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成玄英疏:“以前諸士遭遇時命,情隨事遷,故不能無為也。”《周書·薛憕傳》:“此年少極慷慨,但不遭時耳。”明葉盛《水東日記·顧都禦史聲望》:“雖公遭時得君之盛,要亦有慴服彈壓之實焉。”清吳偉業《又詠古》之五:“遭時固不易,推心尤獨難。”指所遭遇的時勢。唐韓愈《祭鄭夫人文》:“既克反葬,遭時艱難,百口偕行,避地江濆。”

49、屯棘:艱難;紛亂。《新唐書·馬璘傳》:“璘少學術,而武幹絕倫。遭時屯棘,以忠力奮。”

50、力奮:勤奮努力。

51、屯壁:猶屯堡。壁,壁壘。《新唐書·南蠻傳上》:“巂州實往來道,扞蔽數州,虜百計窺之,故嚴兵以守,屯壁相望,糧械處處有之,東蠻庸敢懷貳乎?”

52、戰守:攻和守。漢王符《潛夫論·救邊》:“是故戰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晉陸機《辯亡論上》:“戰守之道,抑有前符,險阻之利,俄然未改,而成敗貿理,古今詭趣,何哉?”宋曾鞏《請西北擇將東南益兵劄子》:“故臣以謂西北之宜當擇將率,付之壹州壹路,任之以戰守之責。”清夏燮《中西紀事·剿撫異同》:“現在僧格林沁兵威已壯,講求戰守,振刷精神,洋人頗知畏懼。”

53、肅:嚴厲;嚴峻。《孝經·三才》:“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國語·齊語》:“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漢蔡邕《陳太丘碑文》:“德務中庸,教敦不肅。”

54、殘:殘暴;苛酷。

55、諷:婉言微辭或指責。《廣雅》:“諷,諫也。”《後漢書·李雲傳》:“論禮有五,諫諷為上。”《後漢書·張衡傳》:“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明劉基《賣柑者言》:“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托於柑以諷耶?”

56、裒積:聚斂積貯。《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詔下》:“天子謂然,即詔師望為節度使,治邛州……裒積無厭,私賄以百萬計。”

57、賜賚:賞賜。或指賞賜的東西。唐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偶然作》詩之八:“公卿時見賞,賜賚難具記。”明蔣壹葵《長安客話·大明門》:“成祖大喜,賜賚甚厚。”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李文勤公》:“出則扈從,入則侍講幄,所得賜賚,輒分給宗戚。”

58、無算:不計其數。極言其多。《周禮·春官·男巫》:“冬堂贈無方無筭。”鄭玄 註:“無筭,道裏無數,遠益善也。”《南史·齊竟陵王子良傳》:“﹝子良 ﹞遣人視 淮 中魚無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門。”《舊五代史·唐書·朱友謙傳》:“友謙 覲於 洛陽 , 莊宗 置宴饗勞寵錫無算。”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漢戰紀》:“是役也……獲山炮三十六尊,槍械子彈無算。”李大釗 《聯治主義與世界組織》:“國與國……妳爭我戰,常常釀成大戰,殺人無算,耗財無算。”

59、不貲:即“不訾”。不可比量;不可計數。《管子·七臣七主》:“百姓之不田,貧富之不訾,皆用此作。”《史記·貨殖列傳》:“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司馬貞索隱:“謂其多,不可訾量。”《新唐書·康承訓傳》:“獲器鎧不貲。”宋李綱《辭免知樞院事劄子》:“乏昔人之功業,而有不貲之讒謗。”郭沫若《歸去來·達夫的來訪》:“事後文求堂的主人才對我說,因分量太大,出版經費不貲,故未實現。”

60、治第:修建宅第。

61、寢堂:泛指房舍居室。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段成式》:“寺中彌勒殿,齊公寢堂也。”明唐順之《葛母傳》:“已而從容菴徙於揚,則又助容菴構新居。其經理視鳳陽時尤勤,不逾時,而寢堂言言,遂如故家。”

62、無慮:大約;總***。《周髀算經》卷下:“無慮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未有定。”趙爽註:“無慮者,粗計也。”《漢書·馮奉世傳》:“今反虜無慮三萬人,法當信用六萬人。”顏師古註:“無慮,舉凡之言也。無小思慮而大計也。”宋周密《武林舊事·西湖遊幸》:“(壽皇)遊幸湖山,禦大龍舟。宰執從官,以至大珰應奉諸司及京府彈壓等,各乘大舫,無慮數百。”《明史·顧憲成傳》:“憲成既廢,名益高,中外推薦無慮百十疏。”郭沫若《羽書集·紀念臺兒莊》:“參加火炬遊行的通合武漢 三鎮,無慮有五十萬人。”

63、費錢:花錢。宋鄭剛中《緣凈軒》詩:“我剏新軒不費錢,小將屋壁敞東偏。”《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只是現有這銀子在此,為甚又要妳費錢?”清梁章鉅《浪跡叢談·服核桃》:“聞此方初傳自西域,今中土亦漸多試服者,不甚費錢,又不甚費力,是可取也。”

64、緡:用於成串的銅錢,每串壹千文。清邵長蘅《青門剩稿》:“錢千萬緡。”

65、油幔:油漆或油浸的布幔。形聲字。從巾曼聲。巾,絲麻織品。本義:帳幕;帳幔。《說文》:“幔,幕也……蔽在上曰幔,在旁曰帷。”《墨子·非攻》:“幔幕帷蓋,三軍之用。”

66、都人:京都的人。《文選·班固<西都賦>》:“都人士女,殊異乎五方。”李善註:“《毛詩》曰:‘彼都人士。’”張銑註:“言此都士女麗美過於五方。”唐杜甫《悲陳陶》詩:“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仇兆鰲註:“相傳太子北收兵,來取長安,日夜望之。或時相驚曰:‘太子大軍至矣。’”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閱《上海新報》,天下震動,舉國廷諍,都人惶駭。”

67、第舍:宅第,住宅。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下》:“(息夫躬)就國未有第舍,寄居丘亭。”《後漢書·宦者傳·曹節》:“繕修第舍,連裏竟巷。”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第宅》:“代宗即位,宰輔及朝士當權者爭脩第舍,頗為煩弊。”《資治通鑒·晉惠帝太安元年》:“唐虞茅茨,夏禹卑宮,今大興第舍及為三王立宅,豈今日之急邪!”

68、逾制:亦作“逾制”。超過規定;違反制度。《後漢書·皇甫嵩傳》:“嵩討張角,路由鄴,見中常侍趙忠宅舍逾制,乃奏沒入之。”《晉書·孝友傳論》:“劉殷幼丁難酷,柴毀逾制。”《宋書·自序傳》:“(盛孝章)曰:‘汝並黃中沖爽,終成奇器,何為逾制,自取殄滅邪?’”唐劉肅《大唐新語·記異》:“近大理卿徐有功,持法不濫,人用賴焉。及其葬也,儉不逾制。”清昭連《嘯亭雜錄·曹劍亭之諫》:“劉全嘗交接士大夫,納賄鉅萬,造屋逾制。”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壹章第壹節:“《雜法》主要是懲辦破壞封建社會秩序和違反制度的行為,如盜取兵符官印、議論朝政、聚會、貪汙、淫侈逾制等。”

譯文

馬璘,是岐州扶風縣人。少年喪父,漂泊流浪沒有固定的職業。二十歲,讀了《後漢書·馬援傳》,讀到“丈夫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屍而歸”時,情緒激昂地說:“(我難道要)讓我祖上的功業從我這壹代消失嗎?”開元末年,胸懷計謀和建議投靠安西節度使府,因為有奇功,多次升遷做了金吾衛將軍。

至德初年,朝廷多難,馬璘統領三千精銳部隊,從西突厥南北二部奔赴鳳翔縣。唐肅宗認為他不同壹般,委任他東討(將軍)。開始在衛南作戰,帶領壹百騎兵打敗五千敵兵。跟從李光弼攻打洛陽,史朝義部十萬人在北邙山列陣,旗幟鎧甲與日光相輝映,諸將都猶疑不決,不敢出擊。馬璘率領五百將士,逼近賊巢,攻入三次突出三次,敵兵戰敗,乘勝追擊,賊兵於是潰敗。李光弼說:“我帶兵征戰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能夠像馬將軍這樣痛快淋漓地取勝的!”升任試太常卿。

第二年,吐蕃侵犯邊境,詔令馬璘移師救援河西。仆固懷恩叛變,馬璘率兵撤退,艱難轉戰至鳳翔縣,(當時)敵兵已經合圍,節度使孫誌直環城固守。馬璘命令兵士拉滿弓向外,突入守城的閘板,壹刻也不休息地出戰,背靠自己的城墻列陣決戰。敵兵潰敗,率領輕銳騎兵追擊敵兵,斬首數千人,血流成河,染紅了溝渠河流。皇帝令大臣引導接見慰勞他,提拔他兼任禦史大夫。

永泰初年,授任四鎮行營節度、南道和蕃使。不久任檢校工部尚書,北庭行營、邠寧節度使。正月初壹,有士兵犯了盜竊罪,有人說應當赦免,馬璘說:“(如果)赦免了他,那麽人人都要等到這壹天盜竊。”於是殺了他。天大旱,街巷李制作土龍聚眾舉行巫術來祈雨,馬璘說:“天氣大旱是因為為政不修明。”立即下命撤除。第二天下了雨,這歲大豐收。不久,轉任涇原,暫主管鳳翔、隴右節度副使,四鎮、北庭之職像以前壹樣不變,又把鄭、潁二州隸屬他管轄。

大歷八年(774),吐蕃侵犯邊境,渾瑊在宜祿與其作戰,戰事不利。馬璘在潘原設下埋伏,與渾瑊合力打敗了吐蕃,俘虜數萬人。升任檢校尚書右仆射。第二年,入朝為官,求任宰相,以檢校左仆射知省事的身份晉升撫風郡王。大歷十壹年(777),在軍營去世,享年56歲。贈官司徒,謚號位武。

馬璘沒有學問,但是軍事才能無與倫比。遭遇到紛亂的國家形勢,憑借忠心勤奮努力。在涇原任職八年,修繕屯堡,修治戰和守的器具,政令軍令嚴格不殘暴,人都樂於為他所用,外敵不敢侵犯,是中興時期的幹將。起初,涇原軍缺錢少物,皇帝委婉地要求李抱玉讓出了鄭、潁二州,馬璘因此得以聚斂積貯資財,又加上前前後後得到的賞賜不計其數,家底豐厚不計其數。他在京城修建宅第,十分奢侈,(單是)他的居室就大概花了20萬串錢。當馬璘正在軍隊任職時,為他守護宅第的人者用浸油的布幔蓋住。等到他遭遇喪事回京時,都城的人爭著進入觀看,他就假稱是以前的屬官入京來吊喪的每天都有數百人。唐德宗在東宮(做太子時)聽說了這件事,很不高興。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就(下令)京城內的任何人的宅第都不得超過規定,下詔令馬璘拆掉他居室的正室以及宦官劉忠翼的宅第。馬璘家人害怕,就將自己家的亭臺館舍全部登記了交給官府。那以後皇帝賞賜群臣宴飲,多在馬璘家的山林池沼邊。而馬璘的子孫們(大都)品行不端,萬貫家財不久也散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