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鶴峰縣中營鄉三家臺蒙古族村成立於2002年12月24日,是我省唯壹的蒙古族村,全村人口892人,其中蒙古族544人,占總人口的61%。據考證,三家臺蒙古族部氏家族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壹部珍貴的家譜弄清了部氏家族的來歷 :
今年56歲的部先瑞老人珍藏著壹部寶貴的家譜。因為這本家譜,他們村幾百名部氏族人最終被專家認定為蒙古族。三家臺蒙古族村得以成立,亦主要以這本家譜為佐證。
“元末明初,朱元璋的農民軍四處追殺元軍,他們的祖先最開始逃到湖北松滋,後來輾轉來到湖南澧縣,最後來到鶴峰三家臺壹帶躲藏並定居,時間大概在公元1370年。”鶴峰縣民宗局經濟股股長田國華對記者說。
在三家臺村,部先瑞老人小心翼翼地捧出了被族人奉為至寶的家譜讓記者看,這是壹本已經發黃的家譜,但上面的字跡仍清晰可辨。開篇寫道:“舊有記雲,吾家鐵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後。元史順帝時,信州鎮南王之子,被陳友諒兵敗,大聖奴不知所終,公之先遠祖有諱斡難,兀者因居斡難河之源,因以為氏,其以部為姓,則始於公,故奉為壹世祖,葬松滋苦竹寺,今稱部家大墳者是。”(記者註:原文為豎排,多為繁體字,沒有標點,標點為記者依句所斷。)這段文字清楚地說明鶴峰三家臺村部氏家族是元太祖的後代,在松滋壹個叫苦竹寺的地方,還葬有他們的祖先,遺憾的是,部氏族人從沒有到過松滋對這段歷史進行考證。
這本家譜中還記有這樣壹段文字:“道光十五年州主登詮手書曰,博兒濟吉特氏,哈拉部者,從部落中部字起也,今繹漢姓,自京中八旗此姓最多雲。”當地部氏族人也據此認為,他們的祖先應該是草原中壹支驍勇善戰的部落,後從漢姓,以部自稱。
“遺憾的是在當地生活日久,我們的生產、生活習慣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為建立蒙古族村的民族特色,我們多次向縣民宗局提出希望能夠回到祖籍地學習和考察,在州民宗委、縣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才有了這次內蒙古之行。”說起去內蒙古的經歷,部先瑞壹臉興奮。
他們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
三家臺村海拔較高,地理位置比較偏僻。記者下車後轉乘壹輛電麻木,蜿蜒行走了約半個小時,才來到部先瑞老人的家裏。老人的家在半山腰上,壹棟百年老屋,院壩裏堆放著新收的花生和辣椒,農家小院豐收的氣息撲面而來,堂屋正中家神上供奉著成吉思汗畫像。
三家臺村人口不多,村民居住比較分散,山上林木成蔭,清泉流淌。稻田很少,但旱地較多,地裏的玉米、煙葉已經成熟,雖然前不久遭受了暴風雨的襲擊,但收成仍然喜人。部先瑞告訴記者,當地的經濟作物以水稻和玉米為主,煙葉也是當地農民增收的壹個重要途徑。
雖然生活習性已經被當地人同化,現又成立了全省唯壹的蒙古族村,可當地部氏族人卻從沒去過大漠,看過草原,尋根的願望像秋日的蟬聲壹樣,寂寥而悠遠,糾纏在他們的心間。
之前,有人提出質疑,認為三家臺蒙古族村的部氏族人不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因為“博爾濟吉特”是成吉思汗女婿的部落的姓氏,此次前往內蒙古,除了參觀、學習和考察之外,部先瑞與部玉池兩位老人最關心的就是自己家族究竟是誰的後裔。
據了解,成吉思汗第二十七世孫王雲青通過考證,在《成吉思汗在中原的後裔》壹書中寫道,湖北省現有蒙古族人10887人,恩施州有 3333人,但他卻未對這些蒙古族人是誰的後裔作進壹步說明。
8月21日,在鶴峰縣民宗局副局長朱孝亞的帶領下,部先瑞壹行到達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自治區民族事物委員會副巡視員敖日其楞和有關工作人員熱情接待了他們,並向他們介紹了蒙古族的壹些情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當地的建設狀況。當部先瑞拿出家譜要求驗證身世後,為慎重起見,自治區民委的同誌特意邀請了國際蒙古學學會會員、中國蒙古語文學會理事、《蒙古族民俗百科全書》主編布林特吉斯教授和內蒙古師範大學蒙古學學院滿昌教授前往考證。
當見到部先瑞出示的家譜後,兩位教授驚呆了,連呼:“難得,難得,太難得了!”並囑咐部先瑞要好好保管。在翻看了譜書之後,兩位教授肯定了他們是鎮南王之後,是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並對當地民委的同誌說:“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我們又找到了壹支失落的成吉思汗家族。”
據史書記載,成吉思汗的4個兒子被稱為“四曲律”(“曲律”是對卓越的人才、駿馬的稱呼),成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四大支柱,他的5個女兒也分別許配給各個部落的王子,這種聯姻關系擴大了黃金家族的勢力範圍。忽必烈統壹中國後,為了加強對中原漢地的統治,說服蒙古勛臣把京城從蒙古和林遷至北京。後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管理,他分封諸子藩鎮要地,把全國最富有的江淮分封給第九子脫歡。脫歡封地在武昌,後又移鎮揚州,王號為鎮南王,他便是蒙古族家族河南、湖北分支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