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六代雅樂是怎樣發展而來的?

六代雅樂是怎樣發展而來的?

春秋時期,有個叫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時候聰穎好學,他曾經拜高人為老師,琴技精進,但是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用音樂來表現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著他乘船來到了東海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景色,傾聽大海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猶如進入仙境壹般。壹種奇妙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響起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

伯牙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他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琴聲。在這壹刻,伯牙體驗到壹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妳已經學會了。”

壹天晚上,伯牙乘船來到漢陽江口,遇到風浪,船停泊在壹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面對清風明月,伯牙思緒萬千,於是他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伯牙彈了壹曲又壹曲,正當他完全沈醉在優美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壹個人在岸邊壹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壹驚,手下用力,“啪”的壹聲,琴弦被撥斷了壹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壹看,那個人身旁放著壹擔幹柴,果然是個打柴人。伯牙心想:壹個打柴樵夫,怎麽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伯牙問道:“妳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妳說說看,我彈的是壹首什麽曲子?”

聽了伯牙問話,那打柴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回答壹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連忙邀請打柴人上船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所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上古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來歷說了出來。

伯牙聽了打柴人這番講述後,他的心中不由暗暗佩服。伯牙於是興致勃勃為他演奏,當他彈起贊美高山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高山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壹樣!”當伯牙彈奏表現奔騰澎湃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流水寬廣浩蕩,好像無邊大海壹般!”伯牙興奮極了,他激動地說:“知音!妳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後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於是,伯牙和鐘子期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裏相會。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是等了好久卻等不到子期前來。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鐘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

半路上,伯牙遇到壹位老人,向這位老人打聽子期家在哪裏。伯牙這壹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鐘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鐘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

鐘子期去世時候擔心伯牙會在這裏久等,他就叮囑老人壹定要在這壹天來通知伯牙。

聽到這個消息後,伯牙悲痛欲絕。伯牙隨同老人來到子期墳前,撫琴壹曲哀悼知己。曲畢,伯牙就在鐘子期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

從此,便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人稱頌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臺。琴臺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

據古籍記載,在黃帝時期我國音樂就有了長足發展,出現了雅樂。雅樂內容大多屬於歌功頌德之聲,黃帝時雅樂叫“鹹池”,是大德無不施行的意思;堯時雅樂叫“大章”,是大德彰明的意思。

舜、禹、夏、商、周各有雅樂。如舜的雅樂是韶,周武王的雅樂是武,春秋戰國時期很流行。孔子對當時的音樂非常欣賞,他曾經評論說韶樂盡善盡美,武樂盡美而盡善。

雅樂盛行於周代,周代帝王深知利用音樂的政治目的,在其建國之初,周武王姬發伐殷時,軍中前歌後舞,以張士氣。滅殷後又作了《象》和《大武》兩個大型歌舞以誇戰功。

從周公旦開始,陸續制定了各種貴族生活中的禮儀和典禮音樂,使音樂為鞏固王權統治服務。他們把禮、樂、刑、政並列,也就是使政權、法律這些制度上的統治手段和以宗法為內容的禮儀規定,以及與禮儀規定結合在壹起的雅樂,構成了貴族統治的內外支柱。因而,在後來的西周和春秋時期,出現了雅樂的黃金時代。

《周禮》、《儀禮》和《禮記》所記載的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各種貴族禮儀,其中與音樂有關的有很多種。比如郊社、嘗禘、食饗、鄉射、王師大獻、行軍田役。

“郊社”是祭天地神明的祭典;“嘗禘”是貴族祭其祖先的祭典;“食饗”是政治上外交上的宴會等,包括天子宴諸侯或諸侯互相宴歡的大饗,群臣飲宴的燕禮,天子或諸侯與群臣比射的大射,天子慰問年老的諸侯養老。

“鄉射”是鄉裏中貴族、地主的聯歡儀式,包括鄉裏官僚和地主們的定期宴會鄉飲酒,和他們比射的集會;“王師大獻”是戰爭勝利時舉行的凱旋慶典;“行軍田役”是用於軍事演習性質的狩獵。

對於何種典禮使用什麽音樂,周代都有嚴格規定。周代雅樂歌唱、舞蹈、器樂演奏所用特定的調式和樂曲,各個不同樂曲的演奏順序,以至樂器種類、數目,以及樂器陳設方位,都有具體規定,甚至規定了樂師就位時走過的路線等。

在漢代著名文學家戴德所著的《禮記?仲尼燕居》中,這方面的例子很多。

周代各種主要典禮音樂的歌詞,大都記載於《詩經》,多數屬於《詩經》的《大雅》、《小雅》、《頌》,少數屬於《南》。

周代這些典禮的禮儀方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雅樂,氣氛莊嚴神秘,和當時青銅器以及其他傳世藝術品壹樣,有古樸、宏偉和莊嚴之美,這是由君主制和為少數貴族歌功頌德的美學觀念所決定的。

周代雅樂所用樂器如編鐘、編磬等,要花費許多人力物力才能制造,並不是壹般人所能置備的。後來貴族音樂中誇耀豪富的成分越重,樂器制作越考究奢侈,在戰國時期鑄大鐘的記載甚多,樂器如鐘、磬等,常用為外交上饋贈的貴重禮品,有時連同樂師也包括在內。

周代雅樂是禮、樂結合的產物,等級觀念深深滲入其間,不同等級的貴族,其使用樂器的種類、數目、舞蹈隊的人數,都有嚴格界限。

周室有王家龐大的中央音樂機構大司樂,職掌音樂行政、雅樂的演奏和貴族的音樂教育,人員眾多,職能分工很細,各項制度周詳完備。

由於周代帝王重視雅樂的政治作用,因而他們把音樂規定為貴族教育的重要內容,詩、書、禮、樂,並稱“四術”,貴族子弟必須按規定時間和程序接受這種教育。

周代雅樂的發達,集中地代表了青銅時代晚期貴族及奴隸主階級在音樂文化上的成就,它對於鞏固奴隸社會分封秩序和積累音樂藝術實踐的經驗,發展樂制、樂器等音樂文化的諸多方面,都是很有意義的。

雅樂興盛了近400年以後,到春秋戰國時期,雅樂政治作用就隨著周朝的衰落而逐漸消失,它在應用上的種種規定已無人遵守,諸侯貴族們對雅樂感到厭煩而喜愛俗樂。

據後來漢代文學家戴德所著的《禮記》中記載,魏文侯就曾經對子夏說,自己壹聽雅樂就不敢躺下,害怕睡著,而壹聽俗樂,就精神十足。

對此,孔子也曾經有“禮崩樂壞”的感嘆。在以後的封建社會時期,雅樂雖然不斷借政治力量勉強留有壹席之地,但是已經毫無生氣,甚至談不上藝術。

後來,雅樂幾乎都保存在民間音樂中,它在被改變了內容和情調後,成為上流社會的典禮樂舞,其中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具有濃厚文化內涵。比如先秦時期的《陽春白雪》就是我國著名的古琴十大名曲之壹。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樂師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後來明太祖之子朱權編纂的《神奇秘譜》在解題中曾說:

《陽春》是萬物知春,和風淡蕩的意思,《白雪》是凜然清潔,雪竹琳瑯的意思。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松明快。《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儀8板或6板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

《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即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是10段、12段樂譜;“小陽春”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

“小陽春”分7段,分別是獨占鰲頭、風擺荷花、壹輪明月、玉版參禪、鐵策板聲、道院琴聲、東臯鶴鳴。全曲7段可分成起、承、轉、合4個組成部分,是壹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樂曲。

“小陽春”起部是獨占鰲頭,曲首出現長達17拍的8板頭變體,在以後3個部分的部首循環再現。原8板旋律以隔凡加花等技法加以潤飾,運用半輪、夾彈、推拉等演奏技巧,音響效果獨特有趣,使旋律充滿活力。

承部是風擺荷花、壹輪明月。這兩個八板變體,在頭上循環再現八板頭之後,旋律兩次上揚,在高音區上活動,表現情緒較為熱烈。

轉部是玉版參禪、鐵策板聲、道院琴聲。在這三個段落中出現了不少展開性因素。首先是樂曲結構的分割和倒裝,並出現新節拍和強烈切分節奏。

其次是運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樂時而輕盈流暢,時而鏗鏘有力。特別是道院琴聲,整段突出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生命活力。

合部是東臯鶴鳴。這是本部的動力性再現,在尾部作了擴大,采取突慢後漸快的速度處理,采用強勁有力的掃弦技巧,音樂氣氛異常熱烈。

陽春白雪典故,來自先秦文學家屈原所著的《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壹文。

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麽隱藏的德行麽?為什麽老百姓不怎麽稱譽妳啊?”

宋玉說:“在楚國郢中,有壹個唱歌的人,起初吟唱《下裏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

“當歌手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百人。

“當歌手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當歌曲再增加壹些高難度技巧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兩三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