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古籍《禮記·大學》。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白話文翻譯: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誌才能端正;心誌端正後才能修養身心;身心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天下太平。上自壹國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身養性為根本。
成書過程
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載體,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
因而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中的“《禮》”,後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後的“禮義”。而不了解禮義,儀式就成了毫無價值的虛禮。
所以,七十子後學在習禮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闡發經義的論文,總稱之為“記”,屬於《儀禮》的附庸。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後,西漢能見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寫的“記”依然不少,《漢書·藝文誌》所載就有“百三十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