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隊人馬在“天書”的引導下,浩浩蕩蕩地開出京城汴梁,向泰山進發,隆重的封禪大典正式開始。
其實早在三月,朝廷就已經著手封禪大典的前期準備工作,趙恒計劃經行的路線從那時起就熱鬧起來,廂軍和“民工”們緊張的日夜施工,修建起富麗堂皇的駐蹕行宮,各種應用之物也都準備妥當,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九月二十八日,趙恒親自在崇德殿演習封禪儀式,這是最後的彩排,彩排過後就該正式演出了。趙恒在封禪啟程前,還下了壹道命令,要求順路考察民情,當然這不過是做個樣子而已,他的心早就飛到泰山之巔上了。
大隊人馬壹路行來,沿途還搞了好多錦上添花的小把戲,像什麽天書玉冊上閃現神光了,王欽若再獻上紫芝草三萬八千了,少數民族首領奉獻土特產了等等,最出彩的是不知道在哪裏找個阿拉伯(大食)人李麻勿,獻上壹個壹尺多長的玉圭,還言之鑿鑿地說是自己前五代祖先得到的,並且留下囑咐:“這個寶物,要等到聽說中國出現聖明的皇帝,去泰山舉行封禪大禮的時候,快馬加鞭趕去奉上。”
這些花樣,很像現在有人花錢去國外買個文憑或獎杯,回來到處炫耀壹樣,趙恒的思想看來還是很超前的,壹千年前就知道借助洋品牌的力量了。
走了十七天,終於來到了泰山腳下。經過三天齋戒,趙恒和群臣起了個大早,開始向泰山峰頂進發。山路上戒備森嚴,侍衛隨從每人只相隔兩步,從山下壹直排列到峰頂。趙恒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乘步輦。
第二天在山頂舉行了祭天儀式,場面十分壯觀莊嚴,山上山下萬歲聲驚天動地。隨後趙恒又到泰山腳下的社首山舉行了祭地典禮,封禪大典圓滿完成。
趙恒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為紀念這次封禪,將泰山腳下的乾封縣改為奉符縣,並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下詔命王旦撰寫《封祀壇頌》,王欽若撰寫《社首壇頌》,陳堯叟撰寫《朝覲壇頌》,銘石立碑於泰山。千年風雨過後,其他的碑文都已湮滅,只有王旦的《封祀壇頌碑》幸存於世。
最後,照例是接受群臣朝賀、大赦天下和盛排宴席,而且下詔全國百姓再大吃大喝三天。
十壹月二十日,完成了“大功業”的趙恒回到京城汴梁,十二月初五,趙恒在朝元殿接受尊號,至此封禪大典才算落下帷幕。
封禪雖然結束,但趙恒搞神道這壹套才剛剛開始,他被這種神化自己的把戲迷住了。
既然去泰山祭皇天了,當然還要去祭祀後土。祭祀後土哪裏最好呢?答案是汾陰。當年漢武帝的時候,曾在汾陰發現過壹只大鼎,漢武帝也是個喜好神仙之術的主,就迎接大鼎到長安,結果在路上也出現了吉祥的“天兆”,有黃雲籠罩在鼎上,恰巧還跑來壹頭鹿,被武帝親自射殺祭鼎,使這件事更是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因為鼎在當時不僅僅是煮食物的器具,更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自大禹鑄成九鼎以後,“問鼎”壹詞就有了謀取天下的意思。鹿也不僅僅是頭動物,“逐鹿”壹詞的意思也和天下有關。為此武帝在汾陰建後土祠,親自致祭。
確定好了祭祀後土的地點,勸進的人聞風而動,大中祥符三年六月,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西南)進士薛南及當地父老、和尚道士壹千二百九十多人請求皇帝到汾陰祭祀後土,趙恒仍然保持謙虛的態度,沒有答應。
不過這件事有人提出來了,就不會這麽輕易收場,七月份文武百官、各地駐軍代表、德高望重的地方長者、和尚道士及其宗教領袖三萬多人,連續上表請求皇帝到汾陰祭祀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