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班節的魯班故事

魯班節的魯班故事

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裏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鬥、刨子、鉆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在東周中期以前,土木工匠們壹直從事著原始的、繁重的勞動。直到有壹位偉大的發明家利用他的智慧創造出許多靈巧的工具,他們才從那些枯燥乏味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他就是魯班。魯班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之壹,也是壹個相傳有許多創造的傑出發明家。二千多年以來,壹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

當妳看到家裏使用的墨鬥、刨子、鉆子,以及鑿子、鏟子等木工工具時,妳或許會覺得這沒有什麽,但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奴隸社會時期,這都是了不起的發明,也正是由於這些發明的出現,才使得木工工匠的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由於“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因此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時期。當時,城邑建築和水利工種都有了相當的規模,鐵器已經逐步推廣到各個社會生產領域,大大推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日趨沒落,奴隸起義和暴動此起彼伏。奴隸主控制的官府手工業被沖破了,很多手工業奴隸獲得了解放,於是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出現了。據說魯班就是這個時期得到解放的奴隸工匠,並且因此有了遊走各地、到處做工的自由。

魯班學藝

魯班年輕的時候,決心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他拜別了爹媽,騎上馬直奔西方,越過壹座座山崗,趟過壹條條溪流,壹連跑了30天,前面沒有路了,只見壹座大山,高聳入雲。魯班想,怕是終南山到了。山上彎彎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條,該從那壹條上去呢?魯班正在為難,看見山腳下有壹所小房子,門口坐壹位老大娘在紡線。魯班牽馬上前,作了個揖,問:老奶,我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該從哪條道上去?老大娘說:這兒九百九十九條道,正中間壹條就是。魯班連忙道謝。他左數四百九十九條,右數四百九十九條,選正中間那條小道,打馬跑上山去。

魯班到了山頂,只見樹林子裏露出壹帶屋脊,走近壹看,是三間平房。他輕輕地推開門,屋子裏破斧子、爛刨子攤了壹地,連個插腳的地方都沒有。壹個須發皆白的老頭兒,伸兩條腿,躺在床上睡大覺,打呼嚕像擂鼓壹般。魯班想,這位老師傅壹定就是精通木匠手藝的神仙了。他把破斧子、爛刨子收拾在木箱裏,然後規規矩矩地坐在板凳上等老師傅醒來。

直到太陽落山,老師傅才睜開眼睛坐起來。魯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說:師傅啊,您收下我這個徒弟吧。老師傅問:妳叫什麽名字?從哪兒來的?魯班回答:我叫魯班,從壹萬裏外的魯家灣來的。老師傅說:我要考考妳,妳答對了,我就把妳收下;答錯了,妳怎樣來還怎樣回去。魯班不慌不忙地說:我今天答不上,明天再答。哪天答上來了,師傅就哪天收我做徒弟。老師傅捋了捋胡子說: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幾根大柁?幾根二柁?多少根檁子?多少根椽子?魯班張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檁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歲的時候我就數過,師傅看對不對?老師傅輕輕地點了壹下頭。 老師傅接著問:壹件手藝,有的人三個月就能學會,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學會。學三個月和學三年,有什麽不同魯班想了想才回答:學三個月的,手藝紮根在眼裏;學三年的,手藝紮根在心裏。老師傅又輕輕地點了壹下頭。老師傅接著提出第三個問題:兩個徒弟學成了手藝下山去,師傅送給他們每人壹把斧子。大徒弟用斧子掙下了壹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們心裏刻下了壹個名字。妳願意跟哪個徒弟學?魯班馬上回答:願意跟第二個學。老師傅聽了哈哈大笑。 老師傅說:好吧,妳都答對了,我就得把妳收下。可是向我學藝,就得使用我的家夥。可這家夥,我已經五百年沒使喚了,妳拿去修理修理吧。

魯班把木箱裏的家夥拿出來壹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長滿了,鑿子又彎又禿,都該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來。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兩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壹道彎彎的月牙。壹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鑿子也磨出刃來了,壹件件都閃閃發亮。他壹件壹件送給老師傅看,老師傅看了不住地點頭。老師傅說:試試妳磨的這把斧子,妳去把門前那棵大樹砍倒。那棵大樹已經長了五百年了。魯班提起斧子走到大樹下。這棵大樹可真粗,幾個人都抱不過來;擡頭壹望,快要頂到天了。他掄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這棵大樹砍倒。 魯班提起斧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妳磨的這把刨子,妳先用斧子把這棵大樹砍成壹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壹根毛刺兒,圓得像十五的月亮。

魯班轉過身,拿斧子和刨子來到門前。他壹斧又壹斧地砍去了大樹的枝,壹刨又壹刨地刨平了樹幹上的節疤,足足幹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圓又光。魯班拿斧子和刨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妳磨的這把鑿子,妳在大柁上鑿兩千四百個眼兒: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拿起鑿子和斧子,來到大柁旁邊就鑿起來。他鑿了壹個眼兒又鑿壹個眼兒,只見壹陣陣木屑亂飛。足足鑿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兩千四百個眼兒都鑿好了: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魯班帶鑿子和斧子去見師傅。老師傅笑了,他誇獎魯班說:好孩子,我壹定把全套手藝都教給妳!說完就把魯班領到西屋。原來西屋裏擺?好多模型,有樓有閣有橋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櫃,各式各樣,精致極了,魯班把眼睛都看花了。老師傅笑著說:妳把這些模型拆下來再安上,每個模型都要拆壹遍,安壹遍,自己專心學,手藝就學好了。老師傅說完就走出去了。魯班拿起這壹件,看看那壹件,壹件也舍不得放下。他把模型壹件件擎在手裏,翻過來掉過去地看,每壹件都認真拆三遍安三遍。每天飯也顧不得吃,覺也顧不得睡。老師傅早上來看他,他在琢磨;晚上來看他,他還在琢磨。老師傅催他睡覺,他隨口答應,可是不放下手裏的模型。

魯班苦學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老師傅還要試試他,把模型全部毀掉,讓他重新造。他憑記憶,壹件壹件都造得跟原來的壹模壹樣。老師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讓他造。他壹邊琢磨壹邊做,結果都按師傅說的式樣做出來了。老師傅非常滿意。

壹天,老師傅把魯班叫到眼前,對他說:徒弟,三年過去了,妳的手藝也學成了,今天該下山了。魯班說:不行,我的手藝還不精,我要再學三年!老師傅笑著說:以後妳自己邊做邊學吧。妳磨的斧子、刨子、鑿子,就送給妳了,妳帶去使吧!魯班舍不得離開師傅,可是知道師傅不肯留他了。他哭著說:我給師傅留點什麽東西呢?老師傅又笑了,他說:師傅什麽也用不,只要妳不丟師傅的臉,不壞師傅的名聲就足夠了。 魯班只好拜別了師傅,含著眼淚下山了。他永遠記主師傅的話,用師傅給他的斧子、刨子、鑿子,給人 們造了許多橋梁、機械、房屋、家具,還教了不少徒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所以後世的人尊他為木工的祖師。 大家可能還熟記著小學課本中的那篇關於魯班發明鋸的文章吧。傳說,有壹年魯班接受了壹項很大的任務——建築壹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裏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壹把長在山上的壹種野草,壹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壹根草為什麽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壹把鋸——壹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壹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鉆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妳知道嗎: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這是為什麽呢?原來,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從事生產勞動,並對魯班有很大的幫助。據說“班母”的由來是這樣的:魯班做木工活,用墨鬥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後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在墨線頭上拴了壹個小鉤,放線的時候,用小鉤鉤住木料的壹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線,壹個人操作就行了。從此,彈墨線不用再請母親幫忙了。後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以紀念這個創造。“班妻”的由來傳說是因為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著木料,後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講述壹個小插曲,根據《玉屑》上的記述:魯班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雨淋日曬,十分辛苦。他的妻子雲氏就動腦筋做了壹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見,魯班家庭還是對魯班有很大的影響的。 魯班壹生的發明創造很多。在《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記載。木 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發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魯班創造的,所以又名魯班尺。又如墨鬥、刨子、鉆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

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磨,最初叫石豈(wei),漢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麥、豆等加工成面的機械。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去掉谷物殼皮、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日常的煩瑣勞作。早期采用的方法是用石頭把谷物壓碎或者碾碎,後來人們又把谷物放在石臼裏面用杵來春搗。這雖然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壹大進步,但是仍然比較費時費力。接著,人們又發現與搗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傳說魯班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示下,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壹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各地廣泛使用的磨。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是壹個很大的進步。魯班究竟怎樣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石輾棒和石制研磨盤。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魯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師”,還是壹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制造的鎖,外面不露痕跡,機關設在裏面,必須借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在《墨子.魯問篇》還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制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據傳說,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制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禦,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後世有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候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清朝的黃履莊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探索過。現在看來,說木鳥可以飛三天,木車木馬可以自動跑得不見蹤影,未免過於誇張,帶有神話色彩。但是這也說明魯班的技巧在當時確是相當傑出的。作為我們後人,在要實現前人的美好夢想時,也要考慮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自身的實際能力,避免受壹些虛無飄渺的傳說所誤導,耽誤自己的大好前程。

據說,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壹定的造詣。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制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後來他受了墨子的影響,不再制作這類戰爭的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造福於人民。

出身於世代工匠家庭的魯班在建築和雕刻方面的貢獻也很多。 《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 《列子.新論.知人篇》中關於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更表現了他不怕譏諷、刻苦鉆研的精神。故事說,魯班想雕刻壹只鳳凰,還沒有雕成,就受到別人的譏笑,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終於刻出了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鳳凰。那些曾經譏笑過他的人,終於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頑強努力的精神。

二千四百多年來,人們世世代代傳頌著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魯班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事實上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他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征。 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壹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達安康。 釋解:伏以於魯班第壹個徒弟,自然山水是仙境好風水蘊涵,其指自然山水仙境之中的土地公(神),自然山水同時蘊涵泰山可以鎮宅,所有的災難、大風大浪、雷電鬼怪、土地神泰山可以抵抗,災難被家地板抵抗了家庭自然沒有災難,順應自然給家帶來好運興旺發達,(本可以不用板,僅地壹字足以,因魯班乃木工匠開山鼻祖才有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