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中酸和堿的概念是在科學發展過程中不斷更新的.在19世紀末奧斯特瓦爾德的影響下,根據電解質離解的理論,化學界中形成了這樣的概念:氫離子是酸性的體現者,酸的強度與濃度成正比;氫氧離子則是堿性的體現者,堿的強度與濃度成正比。因而,酸堿中和作用就是氫離子和氫氧離子相互作用生成水的反應。在當時,這壹概念經過測定不同的酸堿的中和熱證明是符合事實的。
與此同時,人們在實驗中發現,除去雜質的純水具有微弱的導電性。因此,在水中遊離的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存在,而且,當時的人們已測定水中離子的濃度積為10-14。當時通常認為水的離解可能用下列方程表示:2H2O=H3O++OH-
其生成物是氫氧根離子。
同時,在25℃時測定純水的導電率,得出H+和OH-兩種粒子的濃度均為10-7mol/L。1909年,哥本哈根的化學家索倫森又提出了用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PH來表示氫離子濃度。
雖然為,根據電解質離解學說的原理,似乎關於酸和堿的概念已經很明確,但是在20世紀初由於發現了許多新的實驗事實,關於酸和堿的確切定義的問題又被提出來了。在當時的許多新發現中,最具代表性的事實乃是在醋酸鈉對鹽酸進行庫侖已法滴定時,所得到的滴定曲線和用堿滴定鹽酸時得到的曲線頗為相似。
早在1908年,英國曼徹斯特的科學家拉普斯根據測定水對醇溶液中酯化作用的影響提出,酸是氫離子的給予體(即質子的給予體),堿則是氫離子的接受體。1923年,英國劍橋大學的教授洛裏和丹麥布朗斯臺德,以及同是丹麥人的比約魯姆都同時而又各自獨立地擴展了這些概念。在3人之中,布朗斯臺德將酸堿理論發展得最完備。根據布氏的理論,酸應該是能給出質子的各種分子或離子(即質子給予接受體)。
依據布朗斯臺德的觀點來看,銨離子應該看成是酸,原因是它能夠給出質子而生成NH3;氨因此是堿,原因是它能夠接受質子。推而廣之,則酸中的陰離子可以看作堿。所以,酸所生成的鹽,理所應當呈堿性。布朗斯臺德的理論進壹步論證了不含氫的基(或離子)做質子給予體所需的條件。
同在1923年,路易斯提出了更壹般性的酸堿理論,並於1928年將其進壹步發展。在這裏,路易斯把原子價的電子學說作為他的新理論的基礎。據此,他認為堿是含有孤電子對的任何分子;酸是能夠與這種孤電子對相結合的基或分子。路易斯的酸堿理論認為,O、SO3、H+、NH4+等都是酸;而CN-、OH-等都是堿。用路易斯的理論可以解釋許多問題,諸如在滴定不含氫離子的溶液時,指示劑的顏色為什麽會改變等等。
在路易斯等人之後,蘇聯化學家烏薩諾維奇於1939年又提出了壹種新的關於酸堿反應;不含質子的物質大都可以看成是酸或堿。其實,烏薩諾維奇的理論在布朗斯臺德理論的基礎上對其作了很大的擴展,結果使之包羅萬象。他認為陽離子或陰離子或電子接受體都是酸;能夠接受任何陽離子或陰離子和電子的物質都是堿。如此壹來,他把鹽的生成反應,甚至氧化還原反應都看成酸堿的反應過程了。因此,酸堿的概念本身愈加模糊不清。
布朗斯臺德也好,路易斯和烏薩諾維奇也好,他們的理論各有利弊,關於酸和堿的概念及其理論有待進壹步完善。
生活中的幾則酸堿問題
多吃堿性食物可防心血管硬化
研究發現,多吃堿性食物可保持血液呈弱堿性,使得血液中乳酸、尿素等酸性物質減少,並能防止其在血管壁上沈積,因而有軟化血管的作用,故有人稱堿性食物為"血 液和血管的清潔劑"。這裏所說的酸堿性,不是食物本身的性質,而是指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留在體內的元素的性質。常見的酸性元素有氮、碳、硫等;常見的堿性元素有鉀、鈉、鈣、鎂等。 有的食物如番茄、橘子口味很酸,卻都是地地道道的強堿性食物,因為它們在體內代謝後的最終 元素是鉀元素等。壹般地說,大米、面粉、肉類、魚類、蛋類等食物幾乎都是酸性食物,而蔬菜、 水果、牛奶、山芋、土豆、豆制品及水產品等則都是堿性食物。註意科學飲食,改進膳食結構,加強體育鍛煉,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 慣,血管硬化可望得到延緩和逆轉
堿性食物與智商
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人體體液的酸堿度與智商水平有密切關系。在體液酸堿度允許的範圍內,酸性偏高者智商較低,堿性偏高則智商較高。科學家測試了數十名6至13歲的男孩,結果表明,大腦皮層中的體液PH值大於7.0的孩子,比小於7.0的孩子的智商高出1倍之多。
人們知道,健康人的體液(主要是血液)應呈微堿性(PH值約為7.3至7.5),這樣有利於機體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並使體內的血液循環和免疫系統保持良好狀態,人的精力也就顯得較為充沛。而有些孩子表現脾氣暴躁、多動,學習精力不集中,常感疲乏無力,且易患感冒、齲齒及牙周炎等疾病,其原因可能與體液酸堿度偏高有關。人體酸堿度的高低主要由體內酸性無機鹽和堿性無機鹽的水平來決定,其取決因素除機體內部的自我調節功能外,就是日常膳食中的食物構成。按食物本身所含元素成分的多少,可分為堿性食物、酸性食物和中性食物。凡含鉀、鈣、鎂、鈉等元素較多的食物,如各種蔬菜、水果、牛奶、大豆和菌類食物等,壹般為堿性;而含磷、氯、硫等元素較多的食物,如肉類、禽蛋類、魚類等動物性食物及面粉、大米、花生等,壹般為酸性;某些提煉很純的油脂、糖、澱粉等列為中性食物。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所食用的酸堿性食物不是很均衡的。某些學習成績欠佳、智力發育水平較低的孩子,往往多屬酸性體質,家長應註意讓他們多吃些堿性食物,這對提高孩子的智商和學習成績是很有幫助的。
但必須指出,孩子的身體尚處於生長發育期,十分需要各種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而這些必需營養素有相當多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因此,家長們應合理安排孩子的壹日三餐,盡量做到葷素搭配,粗細搭配,酸堿性食物均衡攝入,兩者若有偏差,則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
妳喝的是堿性水嗎
“水就是水,能解渴就行,沒什麽其它用處……”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還可能有人會這樣說。而現在,飲用水對於人體的重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中國老百姓所認同,然而,在當前紛紛擾擾、品牌層出不窮的飲用水市場,如何選擇壹種安全、健康的飲用水,已成為真正的當務之急。
妳了解水“性”嗎
隨著現代人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包裝飲用水的固定消費群。的確,市面上大大小小的瓶裝水、桶裝水往往會給人壹種信任感:人家費了那麽大的力氣裝在瓶子裏,又賣得比自來水貴上幾百倍的水,總應該是好東西。何況,那些水看上去都晶瑩剔透,沒有壹點雜質。
妳可能會帶點自豪地說:我家裏喝的都是包裝水。但如果問妳,妳喝的是酸性水還是堿性水,妳知道答案嗎?
事實上,生活中最習以為常的東西,也許正是妳最不了解的。看起來壹模壹樣的兩瓶水,它們之間的差異可能有十萬八千裏。在選擇購買包裝飲用水之前,妳最好先對水“性”稍做了解:稍有化學常識的人都知道PH值的概念。PH值俗稱酸堿度,從1到14分為14級,1—7為酸性,7—14為堿性,7為中性。決定水“性”的壹個根本因素就是水的PH值。根據PH值的大小,可以將現在市面上出售的飲用水分為弱酸性水和弱堿性水兩種。前者的PH值壹般在5.0—7.0之間,後者的PH值壹般在7.0—8.0之間。
疲勞也許與喝水有關
在生命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體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呈微堿性的內環境,人體體液在正常狀態下的PH值為7.04,也就是說,人體在處於偏堿性狀態時,是最平衡、最健康的。但由於現代人大量攝入高蛋白、高脂肪的偏酸性食物,容易造成人體體質的酸性化,導致身體機能減弱,新陳代謝變得緩慢,各種代謝廢物不容易排出,內臟負擔加重,最常見的表現是容易疲勞、上火便秘、感冒,嚴重的還可能導致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反之,當人體處於正常的微堿性狀態時,新陳代謝就較為活躍,體內廢物容易排出,身體免疫力也較強,不易得病。
要維持體內酸堿平衡,食物和飲用水是最關鍵的。平時應多吃壹些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堿性食品,如牛奶、柑橘、香蕉、馬鈴薯、黃瓜、香菇、海帶、洋蔥、蘿蔔等。不宜吃太多的肉類,因為它們都是偏酸性的。
同樣,在選擇日常飲用水時,我們也應該選擇弱堿性的水。對於水來說,水中是否含有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是決定其酸堿性的關鍵。大自然中的水,如泉水、湖水等壹般都是弱堿性水,因為大自然賦予其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純凈水,顧名思義,水中除了水分子,什麽都沒有,水性自然呈酸性。
酸堿性食物的合理搭配
最近人們壹直在提酸堿性食物,那麽究竟如何合理的搭配算堿性食物呢?這要從人體內的環境來談壹下。人體內環境基本是中性的,略偏堿性。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酸性物質,都被血液中的緩沖物質所中和,不致於使人體內部環境呈酸性,但有時也可造成紊亂。如人患腹瀉時,排出物呈堿性,體內酸會相對增多而呈酸性;大量嘔吐時,胃酸損失過多,體內又可呈堿性。而且每餐進食,食物都有壹定的酸堿度,也會影響人體的酸堿平衡。
而所謂食物的酸堿性,是說食物中的無機鹽屬於酸性還是屬於堿性。
壹般金屬元素鈉、鈣、鎂等,在人體內其氧化物呈堿性,含這種元素較多的食物就是堿性食物,如大豆、豆腐、菠菜、萵筍、蘿蔔、土豆、藕、洋蔥、海帶、西瓜、香蕉、梨、蘋果、牛奶等。
壹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非金屬元素,如磷、硫、氯等,在人體內氧化後,生成帶有陰離子的酸根,屬於酸性食物。如豬肉、牛肉、雞肉、鴨、蛋類、鯉魚、牡蠣、蝦,以及面粉、大米、花生、大麥、啤酒等。
因此,家常菜壹定要註意酸、堿食物的合理搭配,否則,進食酸性食物過多,可造成血液偏酸性。為中和這些酸性物質,又必然消耗體內大量的鈣、鎂等堿性元素,而引起缺鈣等壹系列癥狀,如皮膚病、神經病,特別是在節假日裏,如果肉類較多,就更應該註意搭配壹些新鮮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以免造成機體酸堿平衡失調。
放味精的學問
有酸味的菜肴,千萬不要放味精,如糖醋魚、糖醋排骨等。因為味精呈堿性,如果酸性菜加入堿性的味精,這在化學上呈中和反應,即生成鹽和水,並且還會使壹盤好端端的菜肴走了味。
那麽堿性食物中是否可加呢?實踐證明,味精在堿性食物中其谷氨酸二鈉,同樣也會失去鮮味。因此,味精宜放於不明顯呈酸、堿性的食物中。放味精還要註意菜肴的鹹淡程度。如果太鹹,鹽中的鈉離子掩蓋了酸鈉,吃不出鮮味;如果太淡,味精鮮味“吊”不出來。
最後還要註意溫度。味精的溶解度在攝氏85度。低於這個溫度,味精結構尚未分解,而高於這個溫度也不宜放味精,否則無鮮味。
忌用洋紙夾襯古籍
許多民國版本的拓片、字帖、紙墨拓工皆屬精良,可版面之上卻是黃斑累累,令人扼腕。這是因為民國時期的壹些書賈作坊,貪求省惜工料費用,采用了壹種叫作“油光紙”的紙張(當時流行的壹種廉價的西式工業法制紙),作為字帖的襯紙。 由於西式紙酸堿性不合量,具有壹定腐蝕力,以致許多民國舊帖慘遭“黃斑之厄”。這壹遺憾,也使得當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壹條教訓,即:中國古籍必須遠離壹切西式紙張,二者隔離,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