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理論依據是津血同源。“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理論依據是中醫助理醫師考試中醫基礎理論中經常接觸的問題。
血和津液都由飲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潤濡養作用,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資生,相互轉化,這種關系稱為“津血同源”。由於汗由津液化生,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說,《靈樞·營衛生會》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之論。註意此題考點,氣血津液間的關系。
醫學理論
綜述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因此,中醫學這壹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壹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醫 (中華民族傳統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