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禹怎樣治洪水(用現代文字說明)

禹怎樣治洪水(用現代文字說明)

說起大禹治水,要從他父親鯀開始。

傳說在堯的時候,天下發了大洪水,黃河連年泛濫。大水沖毀了村莊、房屋,淹沒了土地。有時人們被逼到樹上、山頂上居民沒法種莊稼。

堯決心治水,為民消除災難,就召開部落聯盟首領會議。各部落首領推選鯀領導治水。

鯀采用的萬法是築堤防水。據說,這個方法是帝顓頊時有個叫***工的人發明的。那時候,水害不太嚴重,用這種方法治水還很見成效。可是,鯀用這個方法來防治兇猛的洪水,卻無濟於事了。結果,今天剛築好的堤壩,明天就被大水沖垮了;有時不等築好,就被沖垮了。這樣,鯀足足治了九年,也沒有成功。相反,築堤的泥土被水沖到下遊,淤塞了河道,以前沒泛濫的地方,也泛濫起來。舜即位後,殺了鯀,又根據眾人推選,派鯀的兒子禹領導治水。

鯀治水雖然失敗了,卻積累不少經驗教訓。禹總結了父親的經驗教訓,認識到:鯀失敗的原因在於被動地築堤疊壩,而沒有註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水如果沒有固定的河道,堤築得再高也沒用。他經過和許多有經驗的老年人商量,終於摸索出新的辦法。禹懂得了要消除水患,不但要築堤防水,更重要的是疏通淤塞的河床,開鑿渠道,讓水流出去。

怎樣疏通河床、開鑿渠道呢?當時,由於人們活動的範圍比較小,誰也不完全知道河水的源流、走向和地理形勢。於是,禹帶領壹些人,跋山涉水,走遍黃河中下遊,考察山川形勢。最後決定,有系統地疏通河渠,把洪水疏導出去。

疏通河床、開鑿渠道並不是壹件輕易舉的事。那時候,既沒有鍬,也沒有鎬,只有石斧、蚌耨、水耜這些不堅固的挖土工具。雖然當時人們已能冶煉銅,但數量太少,還不能用來制造農業生產工具。

然而人們沒有因此甘休。各部落的青壯年在禹的帶領下,憑著這些簡單的工具挖掘泥土,與大自然搏鬥。他們鑿開堅硬的巖層,去溝通河床,開鑿渠道。可以想象,當時治水是多麽艱難阿!

禹在這場鬥爭中身體力行,不怕狂風暴雨,烈日嚴寒,“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始終與人們壹起努力奮戰。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鬥爭,疏通、開鑿了許多條河床渠道,終於把洪水引入大河,由大河流人大海,消除了當時的水患。這就是傳說中的“禹疏九河”。後人稱頌道:如果沒有大禹治水,我們這些地方只能有魚,那裏還會有人呢!

在治水鬥爭中,人們又有了新的發明,那就是學會尚井。人們在挖土築壩時發現:原來地下還有水。從此以後,人們懂得鑿並取水了。過去,黃河流域雖有廣闊的平原可以開辟,可是因為取水不方便,無法在那裏定居。發明了打井取水後,人們開始向那些荒原進軍了。耕地面積也就不斷擴展開來。

大禹治水雖然是歷史傳說,有些地方未必真實。可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類是在同大自然的鬥爭小,不斷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