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遊子:孔子的學生,姓遊,名若,比孔子小13歲,小33歲。後者更可信。在《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稱為“子”,只有曾參和尤若才稱為“子”。所以很多人認為《論語》是曾參、尤若所寫。
孝道:孝順,奴隸社會時期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兄弟,讀音和意思都和“Ti”壹樣,就是弟弟對哥哥的正確態度。孝和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註說:父母行善是孝順,兄弟行善是兄弟。
(3)進攻:進攻,進攻,犯罪。Up,指處於上位的人。
4 fresh:音Xi m: n,意思是少。《論語》中的“鮮”字就是這麽用的。
⑤沒有什麽:這是“沒有什麽”的倒裝句類型。古漢語的句法有壹個規律。如果否定句的賓語是代詞,通常放在動詞之前。
6服務:服務、專註、奉獻。本壹點也不。
⑦道:在中國古代思想中,道有多種含義。這裏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簡單來說,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⑧仁: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也是壹種倫理準則。為仁之本,就是以孝為仁之本。還有壹種解釋,古代的“仁”字就是“人”字,仁的基礎就是做人的基礎。
《論語》的全文翻譯是
兒子難得說孝順父母,順從兄弟,卻喜歡得罪上層統治者。不喜歡得罪上層統治者,但也沒有喜歡造反的人。君子致力於根本之事,治國之道、做人之道就確立了。孝順兄長是仁的本質。
有人認為,人在家裏能孝順父母,服從兄弟,那麽在外面就能精忠報國,以孝為前提,以孝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行孝,統治者內部就不會有得罪和作亂。
如果把孝道擴展到勞動人民身上,人民就會絕對服從,而不是造反,從而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這裏所說的孝是仁的基礎,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和倫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時期,周天子采用長子繼承制,其余嬪妃分封為諸侯,其後諸侯亦如此。
整個社會的政治結構,從皇帝到諸侯再到大夫,都是建立在封建宗法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孝與孝的理論反映了當時宗法社會的道德要求。孝道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孔子看到了這壹點,所以他所有的思想都是基於此。他從孝不會發生這壹點來解釋孝就是仁的根本道理。
自春秋戰國以來,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論,主張“以孝治天下”。漢朝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他們把道德教育作為實施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儒家道統和倫理道德的枷鎖中,對老百姓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而且對中國整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孝道理論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制度服務的。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分析和判斷,摒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穩定中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