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強宣傳,加強教育
歷史文化傳統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
壹、現代城市發展建設離不開傳統歷史文化
城市歷史文化傳統不僅直接影響過去歷史時期的城市建設,那些保留至今不同時代的城鎮或歷史街區,不同風格的建築和歷史古跡,以及具有濃郁地方和民族特色文藝、戲劇、服裝等傳統文化還構成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為現代城市建設提供借鑒和啟迪。我國現有660多座設市城市,1800多座縣城,還有上萬個建制鎮。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依托歷史已有城鎮、集市、村落而發展演變過來的。對完全新建的城市而言,無論規劃構思、選址布局、建設標準、建築風格等,也都深受過去已積累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歷史文化傳統對現代城市發展建設的意義和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為現代城市發展選址立地奠定了基礎。我國從春秋戰國時代就總結提出相當科學的城市選址原則。如《管子·仲馬篇》講,“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要求城市選址或要近山,或位於廣闊的平原;城址的高度既要保證用水,又要便於防洪等原則。古代許多城市都經過“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科學選定的。北京建城3000多年,從永定河畔,盧溝橋頭,向北、向上移到南自永定門北至鐘、鼓樓,以故宮為中心展開,自元朝以來迄今基本未變。蘇州古城至今2500年,號稱地上天堂,城址至今不變。這些歷史上成功選址,延續發展至今的城市,成為現代城市進壹步發展的基礎。
第二,古城歷史文化為現代城市建設積累了豐富的規劃建設經驗。如始於《周禮·考工記》而後逐步發展完善的城市規劃制度,壹直因革沿用至明清。它規定的天子王城城墻邊開三門;城中道路,橫豎九條(九經九緯);道路寬度,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宮城居中,左祖(廟),右社(廟),突出軸線,對稱發展等規劃原則,從周到隋唐,乃至明清,都是比較嚴格遵循的。周代末期管子提出了另壹種著眼經濟發展與行政管理相結合的城市規劃分區原則,也對後世城市的規劃建設影響很大。《管子·小匡》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柱石)也,不可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亂。是故聖王處士,必於閑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實際上,我國許多城市自古就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區。如歷代王城、諸侯城壹般都有內外兩城,內城是諸侯與國君的王宮和重要官署,外城則分布有官吏王府區,平民、商人居住區,還有冶煉制作等工業作坊區,明清的北京城,除官署、書院、會館區之外,還分別設置有珠市、燈市、花市、菜市、布市、缸瓦市、騾馬市等,有的作為街道名稱延續至今。這種分區規劃的思想,雖然不能與今日的規劃原則相提並論,但作為古代的規劃思想和歷史遺產對現代城市規劃仍有重要的啟迪。至於我國古代的磚木結構為主的古建築,其獨特的風格和完整體系,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化,研究發展古代建築技術,推陳出新、繼往開來,都有珍貴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第三,古城歷史文化凝聚形成的城市的特色與風貌,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許多歷史文化古城地下地上都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跡,這些名勝古跡、文物連同那些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戲劇、文藝、服飾、語言、飲食等文化等傳統,與整個城市融為壹體,構成了這些城市的傳統風貌與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啟迪現代城市發展。試想如果北京沒有故宮和眾多皇家園林,沒有極富特色的四合院民居及胡同道路系統;拉薩沒有布達拉宮;敦煌沒有延續千年的石窟壁畫,這些城市就失去了它們獨特的精神風貌。如同彩繪褪去了色彩,名人丟掉了靈魂。而它們的留存卻不僅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的社會及經濟價值。壹是為我們現代城市建設提供了傳統文化基礎和規劃建設的寶貴經驗;二是為我們向人民特別是青年進行民族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實物與歷史教材;三是為我們提供了促進國際交往的紐帶和發展現代旅遊事業的重要資源。
二、繼承傳統特色,保護文物古跡,發展建設現代城市
我們已邁進二十壹世紀。經濟國際化,工業現代化,人口城市化正在更廣闊的空間,更高的水平上展開。現代城市建設的規模和速度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推進。如何處理好現代經濟發展、現代城市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傳統,保持民族特色的關系,顯得十分迫切。城市是壹部連續的歷史,城市今天的建設,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已有的基礎。發展不能割斷歷史。對城市中有價值的歷史文化古跡與民族傳統精華,我們必須保護、繼承和發揚。這樣,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才是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無論新城建設,還是舊城改造,都應該堅持這壹總原則。
為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更好的繼承傳統,借鑒歷史,保護好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正確處理好現代城市建設與保護傳統歷史文化的關系,國際社會在20世紀20年代就制訂通過了《雅典憲章》,到80年代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於華盛頓通過了《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其間還有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組織,多次就保護和修復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古老村鎮、古建築、古城景觀風貌、古園林遺址等,通過決議,發表宣言,要求各國政府、各地人民,都應把保護歷史遺產作為自己的義務。強調這不僅是為了本民族的利益,也是為了國際社會的利益。遵照我國政府頒布的有關法令,我們在今後的城市規劃建設中必須十分註意保護好歷史文物古跡。概括起來這些基本原則是:
1.確認任何地方的歷史城鎮與域區,都是人類整個遺產的組成部分。保護這些遺產,是當地政府與人民繼承民族優秀文化歷史傳統,開創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我們履行國際義務,保護人類文明史,保護我們民族的長遠利益應盡的壹份責任。保護是義務,保護應納入當地經濟發展的政策,列入當地城市或區域規劃。
2.保護古跡,保護傳統,保護環境,要形成壹體。歷史城鎮與城區的保護不是孤立的,它應包括位於城鎮地區內的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老村落、以及地上地下古跡群,還包括古跡古建築或古遺址的周圍環境與空間結構,特別是以街道和街區來體現的城市結構和形制,古建築物周圍環境的綠地和空地,建築物或遺址的體量、風格、色彩、外貌,城鎮和城區周圍的人工的或自然的環境空間等。對保護對象、保護範圍統壹規劃,劃出絕對保護區和相對保護範圍,分別提出具體的保護措施和保護辦法。
3.要保護、恢復和利用相結合。對歷史城鎮、歷史街和古建築,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適當恢復和利用。如辟作旅遊景點等,使之具有現代經濟意義,具有新的生命力。關鍵是要確保避免不適當的利用,不必要的添建,甚至改變其歷史真實性的重建、新建。堅持在保護前提下,吸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予以維修,適當利用,使之具有經濟價值。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利用中保護。保護不要影響發展,發展亦不得破壞保護。
4.開辟新區、保護舊城。在工業技術飛速進步,現代城市迅速發展,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建築密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為避免在迅速城市化過程中,歷史城鎮或歷史街區遭到破壞,在規劃上宜采取離開舊城,開辟新區的原則,以達到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目的。要避免拆掉有歷史意義的舊城區,建現代化新城,也要避免新城繁榮,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區衰落。舊城改造應慎之又慎。在仔細調查地上地下歷史建築、歷史古跡的基礎上,合理確定保護區與保護地段範圍,並給於財力上的保證。要以新區的開發,為古城老區的維護提供財力幫助。
5.鼓勵民眾參與歷史城鎮和有特色街區的保護。歷史城鎮文物古跡集中,那些反映傳統風貌,體現民族特色的街區、建築群,以及有紀念價值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生地等,深居於群眾之中,構成當地民眾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涉及當地民眾的民情、民風、文脈,要制訂措施,鼓勵民眾參與保護。
三、堅持歷史文化傳統保護與利用的協調
在保護歷史古城或有歷史價值的街區工作中,面臨的最大最經常的矛盾,是如何處理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關系。比如歷史上的老城區人口不斷增加,導致老區添建翻建、新建建築不斷增加,破壞了老區的風格與面貌。現代化經濟、社會、文化活動,特別是現代工業生產活動不斷增加,占用了大量歷史古建築,使其遭到破壞,現代化高層建築的插建、現代交通的發展、填埋古河道、拓寬舊街巷,破壞了歷史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等等,都是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古城矛盾的具體表現,還有經濟財力上的矛盾。保護維修古跡、古建築,歷史街區,往往需要註入可觀的資金,還要限制其發展,似乎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所有這些都成為把保護與發展,繼承與開拓對立起來的理由,但國內外已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證實,只要我們換壹種思路來思考、換壹種方法來處理,也許上述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千年古城蘇州,實行保護古城、開發新區並進的原則,古城內工業(十年動亂時不大的古城內有工廠500多家)搬遷出城,古城人口加以疏散,古城建築高度、建築密度加以控制,加上整修開放古園林、整理古街巷,使古城風貌局部得以恢復和延續,城市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位於古城以西的新區古城以東的工業園區,迅速發展起來。甘肅的敦煌,古漢朝時期的邊陲城鎮,歷朝歷代累積雕塑繪畫,使敦煌壁畫成為廣大民群眾和各界專業人士的觀光勝地,成為研究古代文化、宗教、建築、繪畫的百花園,該市財政的直接收入1/3來自旅遊。保護敦煌壁畫這座千年文物聖地,成為當地政府與人民的自覺行動。意大利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壹,又是中世紀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以古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龐貝古城遺址為代表的眾多名勝古跡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保護古城古跡、發展旅遊經濟,成為意政府重要經濟來源。其旅遊人數接近該國總人口的壹半,旅遊收入已占到該國財政1/3以上。意歷屆政府都將保護古城古跡與發展經濟融為壹體。中外經驗都證明保護歷史文化傳統與發展現代經濟、保護歷史舊城與開發建設現代化新城是可以統壹起來的,只要我們采取辯證的思維,又有靈活的方法就壹定可以找到適合本地特點的具體形式。我們要吸取壹些國家,壹些地區在發展的初期,只重現代經濟,不重視民族傳統;只重物質建設,不重視精神文明;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長遠與未來持續發展的教訓。須知,歷史城鎮、老街區、古建築,壹切歷史上的文物古跡是不可再生的。也許壹時經濟發展了,面對不復存在的珍貴歷史文物,已無計可施了。現在壹些地方不惜巨資造假文物、假古城、仿古街、仿古建,以此來刺激旅遊,這壹方面說明保護古跡與發展現代經濟可融合;另壹方面也反映了人類認識,經過曲折與教訓後的遺憾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