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明清傷寒三派

明清傷寒三派

明清傷寒三派如下:

以研究或闡發張仲景的《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為主要課題的醫學流派。歷史上對《傷寒論》進行探討研究的醫家極多,留下上千種論著,影響很大。

歷史發展

傷寒學派的歷史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晉唐時期為搜集、整理階段。《傷寒論》成書不久,未及廣泛流傳就已開始散落,晉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該書的醫家。

他從脈、證、方、治入手,按照張仲景辨證施治精神進行編次。唐代孫思邈在晚年見到《傷寒論》,按照太陽病、陽明病。

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分類條文,每壹經病中,又采用“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類證,提出了桂枝湯、麻黃湯、青龍湯為治療傷寒的三綱思想,頗有見地。

宋金時期為校正定型、展開研究的階段。能使《傷寒論》有定型版本,並得以廣泛傳播的,全賴北宋校正醫書局的林億等學者。

從宋代起研究《傷寒論》蔚然成風。宋金時期研究該書並成壹家之言的,不下80余家,著名的有龐安時、韓祗和、朱肱、許叔微、郭雍、成無己、王好古等人。

龐安時撰《傷寒總病論》,著重病因發病的闡發,認為溫病雖與六經有關,但不可“壹例作傷寒”。韓祗和著《傷寒微旨論》,論傷寒辨脈及汗、下、溫等法,頗多發明。朱肱著《南陽活人書》,認為《傷寒論》的六經即三陰三陽六條經絡,並以經絡說解釋各個癥狀機理。

許叔微著有《傷寒百證歌》、《傷寒九十論》、《傷寒發微論》等,在六經辨證基礎上,著重發揮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八綱之中又尤以陰陽為總綱。

郭雍《傷寒補亡論》,采收《素問》、《難經》、《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及朱肱、龐安時、常器之諸論,以補說張仲景闕略。

成無己是全面註解《傷寒論》的第壹人,他以《內經》、《難經》作為註釋依據,又引《傷寒論》原文前後互相印證,撰成《註解傷寒論》壹書。

王好古撰《陰證略例》,指出傷寒的陰證尤為嚴重,闡述了陰證的鑒別和治療方法,打破了傷寒與雜病的界限,擴大了六經的治療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