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彌勒佛最初的是什麽形象?

彌勒佛最初的是什麽形象?

是壹個英俊苗條的,印度婆羅門出身的...

約在五代以後,江浙壹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壹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他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壹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壹帶行乞遊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臥。能預知晴雨,“天將雨,即著濕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為驗”。與人言吉兇頗為“應驗”。因其總負壹布袋,故被稱為“布袋和尚”。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壹古腦兒傾倒於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壹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宋高僧傳》卷二十壹)後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於明州嶽林寺廡下的壹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壹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為他建塔供養。宋崇寧三年(1104),嶽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此後,江浙壹帶就逐步流行壹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並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壹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後“大肚彌勒”的這壹布置就成了寺廟的定制。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壹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於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壹個按著壹個大口袋,壹手持著壹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壹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