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後。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於召,被稱為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壹,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壹起平定武庚之亂,他的壹支子孫襲召公爵位,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壹。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河南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嘩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後加邑改為邵姓。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壹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壹。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出自居邑
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姓。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
源於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邵陵,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邵陵,古稱召(音shào)陵,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壹個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區。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僖公四年,齊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實,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傳》中早就被稱作為“召陵”。戰國時期,魏國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統壹全國後,改召陵為縣,屬陳郡。漢朝時期,召陵縣改屬於汝南郡。三國時期屬曹魏,仍沿漢制。到了兩晉時期,召陵屬潁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召氏,後在晉朝時期因避晉諱,召陵改稱為邵陵,召氏亦改稱邵氏。
出自羋姓
楚昭王之後有邵姓。楚昭王諸器皆作“邵”。
出自他族改姓或者漢化
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彜、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鮮半島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從中國內地遷徙過去。
邵姓的由來? 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邵氏屬地]博陵郡,今河北定縣。 [邵氏來歷]邵姓是周初三公之壹的召公]的後代。]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時被封於燕國,後又封於召地(今陜西岐山縣西南),史稱召公,其後代子孫以召為姓,稱為召氏。到戰國時代,居河南的召氏人由於某些原因,在“召”姓的右邊加了壹個邑旁,變為“邵”姓,也就是說,“召”、“邵”實為壹姓。 [邵氏名望]歷史上的邵姓名人主要有下列壹些: 秦代東陵侯邵平,宋代書畫家邵誼、哲學家邵雍、抗金義軍首領邵興,明代畫家邵彌,清代詩人邵長蘅、書法家邵泰、學者邵晉涵、文學家邵齊燾、經學家邵懿辰、畫家邵雲,近現代政治家邵力子、作家邵荃麟等。 今天的邵姓,人口較多,是中國第八十三大姓。
“邵”姓的來源是什麽? 邵姓起源參考之壹
「邵」源出 :
出自姬姓. 以邑名為氏. 公元前十壹世紀, 周文王之庶子]受封於召邑(在今陜西省岐山西南)世稱召公. 後又轉封於薊(在今北京壹帶), 成為燕國始祖. 其後有召氏。
家族名人
邵雍(1011~1077) 字堯夫,宋範陽(今河北省涿縣人)。精先天象數之學。寓洛四十年,稱所居為安樂窩,卒康節。著有《先天圖》、《皇極經世》、《漁樵問答》、《伊川擊壤集》等。
地望分布:河北蠡縣南。
邵姓起源參考之二
邵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八十三,是臺灣的第壹百大姓。遠祖起源於周代。邵姓,古代寫成召姓。據史書上記載,邵姓的先祖是周代召公的後代。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兄弟。在武王滅商後,他被封於燕。但是他是王朝卿士,因此,燕國由他的長子代理。他在周朝初年與周公壹起是手握大權的權臣,後來因功別封於召(今陜西岐山西南),爵位是公爵,子孫世襲召公之職。歷代召公在周成王,康王,厲王朝廷中都擔任要職。召公虎在周厲王時還有著名的勸諫“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衰落,秦國興起,召國遂被並吞。子孫為紀念故國,就以“召”或“邵”為姓 。因此,邵,召原本是壹姓,都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姬姓。召公的子孫後來在汝南,安陽,博陵等地發展,世稱汝南望,安陽望,博陵望。姓源載:邵公□受封於燕之後。氏族博考:召與邵春秋本壹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又姓譜雲:文王之子季載之後。
邵姓的歷代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邵姓歷代名人124名,占總名人數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八十位;邵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3%,排在並列第七十四位;邵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49%,排在並列第四十五位;邵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39%,排在並列第五十七位。 姓名簡介召伯虎西周末期大臣,姬姓,召氏,名虎,召公]後裔。死後謚號穆,故稱召穆公。厲王派衛巫監謗,致使國人莫敢言。他勸曰:“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厲王被逐後,他藏太子靜於家,並以己子替死。後與周公(周公旦次子後裔)***同執政。號曰“***和”(***和元年為公元前841年)。***和十四年,厲王死,與周公***立太子靜,是為宣王。後“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史記?周本紀》)。召忽春秋時齊國人,與管仲同事襄公子公子糾。召平秦朝人,封東陵侯。召歐漢初名將,封廣縣嚴侯。史載“廣嚴侯召歐,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為連敖,入漢,以騎將定燕、趙,得燕將軍侯,二千二百戶“。邵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西漢著名大臣,曾歷任零陵、南陽太守。在南陽任職期間,曾利用水泉興修水利工程,組織民眾開溝築壩數十處。他與杜詩壹前壹後,在南陽都有惠政。時人稱之為“邵父杜母”,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愛。邵續字嗣祖,西晉魏郡安陽人。官至散騎侍郎。續樸素有誌烈,博覽經史,善談理義,妙解天文。邵謁(約公元860年前後在世),廣東韶州翁源人。唐代“嶺南五才子”之壹。邵大震字令遠,唐代安陽人。與王勃同時。存詩壹首。邵煥宋代淳安(今屬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賦《春雨》詩,立就,時年十歲。後又命作《睡宮娥》詩,為時 人所傳誦。邵雍(1011~1077年)字堯夫,謚號康節,人稱百源先生,範陽(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學家。壹生不仕,工詩,多為閑適之作。精研周易,創立象數之學。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是最傑出的邵姓學者。 邵伯溫邵雍之子,哲學家。邵博字公濟,洛陽人,邵伯溫之次子。著有聞見後錄三十卷。邵桂子淳安人,以文名著,宋代鹹淳年間進士,官處州教授。後棄官歸,居修竹鄉。邵亢(1014~1075年)字興宗,江蘇丹陽人。神宗年間官至樞密副使,謚安簡。宋史有傳。邵宏淵南宋初年著名抗金將領,官至節度使。邵光祖河南人,元代學者,好儒學,非聖賢之書不讀。吳中學者稱其為“五經師”。邵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運城)人,南宋抗金義軍首領,人呼邵大伯,曾保衛商州(今陜西商縣)十年,後被秦檜毒死。邵寶(1460~1527年)字國賢,號泉齋,江蘇省無錫人,明代大臣。成化進士,累官至南禮部尚書,學者稱其為二泉先生,為李東陽門人,有《容青堂集》。邵彌(約1594~1642年),原名高,字僧彌、彌遠,號灌園叟、青門隱人、瓜疇、瓜疇老人、芬陀居士等。江蘇蘇州人,是明末活躍於畫壇的著名畫家,以山水及花卉見長。邵堅字不磷,明代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善山水。《畫史會要》、《明畫錄》、《無聲詩史》邵圭潔(約公元1540年前後在世)字伯如,壹字茂齊,號北虞,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後在世。有文名,與翟景淳、嚴訥等結社,會文,時稱十傑,推圭潔為領袖。嘉靖四年(公元壹五二五年)舉人,選德清教喻。倭亂,邑令王鐵造廬問計,上築城四策,城賴以全。後卒於任。圭潔為詩妥適而乏警策,惟散文筆力頗縱宕,所著有《北虞先生遺文》八卷,《四庫總目》行於世。邵元節(1459~1539年)龍虎山上清宮達觀院正壹道士。字仲康,號雪崖,貴溪人(或謂安仁人)。嘉......>>
邵氏的起源 邵姓,《姓源韻譜》說是周召公?後。那麽召公?系何許人,邵姓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載,召公?是西周初的大臣,與周同姓,姓姬氏,即為周之支族,名?,因采邑在召(shao音邵,今陜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滅商,被封於北燕,建立燕國,但他派大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陜西長安縣西北鎬村附近)任職。周成王時,召公任太保,是周朝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壹),與周公旦分陜(今河南陜縣)而治,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他常巡行鄉邑,曾在甘棠樹下決獄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詩?召南》有《甘棠》篇記其事,後因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故。《古今姓氏書辨證》說,召公後裔孫穆公虎至簡公盈,皆襲爵士,為王卿士,即邵?的後代有壹支世襲召公,壹直是周朝掌管國家政事的官。周厲王暴虐無道,國人意見紛紛,召穆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於防水的道理勸諫,歷王不聽。公元前841年,國人起義,周厲王逃跑,召穆公虎把太子靜藏匿在自己的家,遭到國人圍攻,他以自己的兒子替太子死。歷王死後,他又擁立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據《通誌?氏族略》載,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召公別受采邑於王屋。王屋今屬河南濟源市邵源鄉,位於王屋山西南麓,西恒山西坦曲縣63公裏,東距濟源市42公裏,故《辭海》註為在今山西垣曲東。召公的後代散居於今陜西、河南的許多地方,春秋時期,他們以采邑為姓氏,就是召氏;至戰國時期,住在今河南的汝南、安陽壹帶的召氏,因避事在召字旁加耳,形成邵氏。此即《氏族博考》所雲:召與邵,春秋本壹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 關於召姓改為邵姓的時間,還有壹種說法,即《元和姓纂》引安陽邵氏家狀所雲:信臣之後,青州刺史邵林,其先避事加邑為邵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然《汲冢書》即有邵陟,不自邵休加邑也。《汲冢書》指戰國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墓)中的竹書,系晉武帝時汲郡壹個叫不準的人盜發所得。這說明邵姓在戰國時已有,而不始於西漢召信臣的後代。因召、邵本壹姓,二字在早期區分並不十分嚴格,古人有時互用,如召公?、召穆公、召不疑之召,《元和姓纂》皆作邵;但其他古籍出現於漢代及其以前的人物大都為召氏,從三國時開始則為邵氏,而召氏已基本上見不到了。 春秋時的齊國(在今山東東北部)有邵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公子糾。秦朝有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西北)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後,家貧,種瓜於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瓜。秦末有召歐,隨劉邦起義於沛(今江蘇沛縣東),西漢有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召信臣,元帝時任南陽太守,修渠築壩數十處,灌田三萬多頃,為民興利,被尊稱為召父,後任少府。 召信臣之子召馴,習韓詩,博通書傳,東漢章帝時曾入朝授諸王經。以上所引資料反映了三國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動的壹些情況。 三國時,魏有太樂丞邵登,河南(郡治在河南洛陽市東北)人;吳有節義之士邵疇。晉代有安陽(今所河南)人邵續,博覽經史,能妙解天文。南北朝時,北魏有邵洪哲,沮陽(今河北懷來縣東南)人;南齊有武陵(今湖南竹山山縣西北)人邵榮興,8世同居,建元中旌表門閭。唐代校書郎邵楚萇為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博通經史的邵謁為翁源(今廣東......>>
邵氏的由來? 邵氏由來 邵氏的姓源較為純正,主要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壹,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壹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壹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壹。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陜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壹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壹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壹。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邵姓式的由來? 額,有點長,希望能對妳有幫助 ^_^
邵氏的姓源較為純正,主要是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後。
據《通誌?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壹,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壹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壹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壹。
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陜西省境內。
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壹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
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壹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
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壹。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姓氏邵的由來 壹、邵氏的姓源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壹,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壹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壹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壹。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陜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壹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壹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壹。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二、遷徙分布
據有關史籍記載,燕國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國王族子孫,多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壹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西晉末年,這壹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據有關資料所載,唐代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宋代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範陽徙居河南***城(今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代時,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布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壹支徙居豫西山區。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初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這壹支外,邵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壹,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歷清朝至現在,邵姓的分布更為廣泛。從清朝開始,有邵姓遷至臺灣,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
三、人口
邵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約占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約有250萬人。
有人知道江蘇高郵的邵姓的來歷麽? 邵
壹、 姓氏源流
邵氏的姓源較為純正,主要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壹,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壹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壹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壹。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陜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壹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壹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壹。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二、 遷徙分布
春秋時齊國有召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糾。秦朝有廣陵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後,因家貧種瓜於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饑”。秦末有召歐,隨劉邦起兵於沛,西漢封廣侯。西漢有九江壽春人召信臣,元陽帝時任南陽太守,為民興修水利,被稱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國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動的壹些情況。
三國時,魏有邵樂丞邵登,河南人;吳有節義之氏邵疇。晉代有安陽人邵續,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內。南齊有武陵人邵榮興,八氏同居。唐代校書郎邵楚萇為閩縣人。由此可知,三國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繼續發展外,又有向北、南遷徙者。
宋、明時期,邵氏還分布於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陜西、山西等地。歷清朝至近現代,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有邵氏遷至臺灣,後來又有壹些移居海外。
據有關的學者證實,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於今天的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甘肅等省。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1 博陵郡: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於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地。
2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穎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壹線以東,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移至平輿。
3 安陽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西晉置縣,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陽西南西南。
堂號
1 安樂堂:宋時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顧頤稱贊他有內聖外王之學。
2 邵姓又以博陵為堂號。
四、 歷史名人
1 邵長蘅:武進人(今屬江蘇),清代詩人。
2 邵齊燾:江蘇昭文人,文學家。
3 邵普涵:今浙江余姚人,著名的經學家、歷史學家,他曾參與纂修《繼三通》、《八旗通誌》等書。又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舊五代史》,並博采《冊府元龜》、《太平禦覽》等書,按照原目,編排成冊,使《舊五代史》失而復得,列入正史。他還長於經學,以郭璞《爾雅註》為宗,兼采 *** 舊著,撰有《爾雅正義》,成為訓詁學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庫全書》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4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祖先為河北範陽人。幼隨其父邵古遷居河南***城蘇門山下,後在蘇門聚眾講學,創辦“太極書院”
。三十歲時又居家遷至洛陽天津橋畔。並與居住在洛陽的退辭宰相司馬光、呂公著等人結為好友,研討學問,評議時政,期間屢次拒絕朝廷的錄用。他根據《周易》八卦,創立“象數之說”,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太極”。“太極”是永恒不變的,而天地萬物則有消長和終結
,循環變化。認為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