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別人的思維代替了我們自己的思維,因為我們只是重復了作者的思維過程。這種情況就像壹個小學生學寫字——他用羽毛筆把老師寫的字體壹個壹個地模型化。所以,讀書的時候,思考的工作大部分是別人做的。這就是為什麽當我們從專註於自己的思想轉向閱讀時,會明顯感覺到壹些放松。但是讀書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變成了別人思想的遊樂場。當這些東西最終都被撤離後,還剩下什麽?這樣,如果壹個人幾乎整天大量閱讀,業余時間只做壹點無腦的消遣,長此以往就會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像壹個總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最終會喪失行走的能力壹樣。很多學究都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其實把自己讀傻了。這是因為我們壹有空閑時間就恢復的連續閱讀,對精神和思想的破壞甚至比連續的手工作業更大,因為畢竟我們在從事手工作業時,可以沈浸在自己的思想中。就像彈簧在不斷的壓力下最終會失去彈性壹樣,我們的心靈也會因為別人思想的不斷入侵和壓力而失去彈性。正如太多的食物會寵壞我們的胃,從而損害我們的整個身體,所以太多的精神食糧會填充和窒息我們的思想。這是因為我們讀得越多,我們所讀的東西留下的精神痕跡就越少——因為我們此時的頭腦就像壹塊滿是重疊事物的黑板。這樣,我們就沒有時間去復習和回憶,只有在復習和回憶之後,我們才能吸收我們所讀過的東西,就像食物在吞咽的時候不能給我們提供營養,只有在消化之後。如果我們不斷地閱讀,然後對我們所讀的東西想得不多,那麽這些東西就不會在我們的頭腦中紮根,它們中的大部分就會被遺忘。壹般來說,精神營養和身體營養沒什麽區別:我們吞下去的東西,只有不到五十分之壹是真正被我們吸收的,其余的都是通過蒸發、呼吸等方式消耗掉的。?
另外,寫在紙上的思想,壹般無非是人們在沙灘上行走留下的腳印。是的,我們看到了他走過的路,但要知道這個人壹路上看到了什麽,必須用自己的眼睛。?
我們無法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掌握這些文學品質——例如,這些品質包括豐富的意象、生動的隱喻和雄辯的說服力;大膽直白或諷刺的語言,簡潔明快或優雅的表達;此外,還有雙關語,引人註目的對仗,簡潔的文筆,樸實無華的風格,等等。然而,觀察這種寫作可以觸發這些我們已經擁有的潛在品質,並使我們自己意識到我們所擁有的內在品質;同時我也知道這些品質可以發揮到什麽程度。這樣我會更坦然的面對自己的傾向,甚至大膽的發揮這些才能。從別人的例子中,我們可以識別出使用這些天賦的效果,並學習正確使用這些天賦的技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擁有這些才能。所以,這是唯壹壹個讀書可以培養我們文筆的地方,因為讀書教會了我們開發和運用自己天生能力的方式方法——前提當然是我們已經具備了這些天賦。但如果妳缺乏這些品質,再怎麽讀也無濟於事——除了勉強學會壹些死板僵化的裝腔作勢;這樣看來,我們只是表面上的模仿者。?
就像地球的巖層相繼保存了前幾代人的生物軀體壹樣,圖書館書架上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前幾代人的錯誤觀點和說法也是如此——這些東西曾經活蹦亂跳,和前幾代人壹樣,也確實引起了壹定的轟動。但現在它們已經變成化石,壹動不動地放在書架上,只有研究古籍的人才會看。?
據希羅多德說,波斯國王澤克薩壹世看到他那支無止境的軍隊時,不禁潸然淚下,因為他想到壹百年後,裏面的人沒有壹個還活著。看著厚厚的出版物目錄,再考慮到這些書都將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結束生命,面對這種局面,誰能不流淚呢??
寫出來的作品和生活沒什麽區別:生活中,我們會隨便遇到不可救藥的庸俗之人,他們無處不在——就像夏天汙染壹切的那些蒼蠅;同樣,數量龐大的壞書、劣質書也在不斷湧現——這些作品中的雜草帶走了麥苗的養分,使其窒息。換句話說,這些壞書搶走了讀者的時間、金錢和註意力,而這壹切都應該投入到優秀的書籍和他們高尚的目標中去。許多人寫作只是為了賺錢或找工作。所以這樣的寫法不僅沒用,而且絕對有害。我們今天的文字作品,十分之九除了欺騙讀者,從他們的口袋裏翻出幾個銅幣之外,沒有別的目的。為了這個目的,作者、出版商和評論家絕對是同流合汙。?
多產作家和為面包揮筆的人成功使用的壹招,相當狡猾低級,但效果顯著,時代的好品味和真正的文化素養難以企及。也就是說,他們像玩木偶壹樣,在拉著有壹定興趣的休閑大眾,訓練他們養成與出版物同步的閱讀習慣,讓他們都閱讀同壹件東西,也就是最新最近出版的東西,以此來獲得茶余飯後自己圈子裏的談資。那些曾經享有某種文學稱號的作家,如施賓德勒、包爾瓦德、蘇等,所寫的性質類似的劣等小說和文章,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既然文藝的讀者總是以閱讀最新的作品為己任——這些粗制濫造的東西都是極其平庸的頭腦為了賺錢而制造出來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樣的作品才多如牛毛——而在成本上,這些讀者只知道歷史上各國曾經制造出來的優秀的、罕見的思想著作的名字,那麽還有比這更悲慘的命運嗎?!尤其是那些文學雜誌和日報,更是別有用心地奪走了熱愛審美的讀者的時間——而這些時間本該投入到真正美的作品中去陶冶自己,而不是花在普通人每天都在推出的拙劣作品上。?
因為人們讀的永遠是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時代最好的作品,作家被局限在時尚和流行觀念的狹小圈子裏,這個時代越來越陷入自己的泥潭。所以,在選擇閱讀材料的時候,掌握識別什麽不該讀的藝術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藝術在於任何時候都不去碰那些只是吸引最多讀者註意力的書——恰恰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在讀,不管是宣傳政治和文學的小冊子,還是小說和詩歌。這些東西是壹種轟動,甚至在他們生命的第壹年和最後壹年,可以印很多次。而且,壹定要記住這壹點:那些寫給傻子看的東西,總能找到壹大群讀者;而我們應該把自己總是相當有限的閱讀時間,用來閱讀歷史上各個國家和民族所寫下的偉大著作——寫出這些著作的人是傑出的,他們在後世的聲譽已經表明了這壹點。只有這些人的作品才能給我們以啟迪。
人們寫文章和書評論古代這個或那個偉大的思想家,讀者跟著他們,而不是那個思想家的作品。原因是大眾只想看最新印刷的東西,“壹丘之貉聚在壹起。”這樣,對於讀者來說,今天壹個無聊而膚淺的頭腦所寫的無聊而嘮叨的廢話,比偉大思想家的思想更親切,更有吸引力。我感謝自己的好運氣,因為年輕的時候我有幸看到了施萊格爾的這句美麗的座右銘——從此,這句座右銘成為了我的座右銘:?
認真讀真正的古人的作品,現代人評論沒有太大意義。?
啊,普通人的頭腦是多麽單調啊!他們的想法簡直是壹個模子刻出來的!在同樣的場合,他們只有同樣的想法!除此之外,還有他們卑微而微不足道的目的和計劃。不管這些小人物嘮叨些什麽廢話,只要是新鮮印刷出版的,傻乎乎的讀者就會追捧,而大思想家的名著卻靜靜地躺在書架上,無人問津。?
讀者們的愚蠢和變態令人難以置信,因為他們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保存下來的各種高尚而難得的思想著作放在壹邊,壹心要拾起每天湧現的、來自平庸頭腦的杜撰,僅僅因為這些文字是今天才印出來的,墨跡還沒有幹。從這些作品誕生的第壹天起,我們就會鄙視、忽視它們,而在若幹年後,這些拙劣的作品總會吸引別人對它們壹視同仁。他們只是提供笑話和話題,供人們嘲諷那些已經逝去的荒唐歲月。?
任何時候都有兩種平行但不相關的文字作品:壹種是真跡,壹種只是表面文章。前者逐漸成為“永恒之作”。在這方面努力的人,是為科學或文藝而生的人;他們執著認真,不張揚,卻很慢的走在自己的路上。在歐洲,壹個世紀出不了十幾部這樣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卻可以“流芳百世”。另壹種文字作品的追隨者靠科學或文藝謀生;他們躍上前去揮鞭,伴隨著利益相關者的吵鬧和叫囂。每年,他們都會向市場發送數以千計的作品。但再過幾年,人們會問:這些作品現在在哪裏?那些人現在享有的早熟和煽情的名聲在哪裏?所以我們可以把這類文學作品形容為壹去不復返的流水,而前壹類文學是靜止的,是永久的。?
如果能買時間同時看這些書該多好啊!然而,人們往往錯誤地把買書等同於吸收和掌握這些書的內容。?
指望讀者記住他讀過的所有東西,就等於指望他的胃能記住他吃過的所有食物。食物和書籍是讀者在身體和精神上所依賴的,這也造就了他此刻的樣子。然而,就像壹個人的身體只吸收與他身體相同的食物壹樣,每個人也只記住他感興趣的東西,也就是與他的整體思想或興趣目標相壹致的東西。當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興趣,但很少有人會有類似於大意的東西。所以人會對事物沒有客觀的興趣,讀的東西不會有結果,原因是這樣的:因為讀的東西留不住。?
“復習是學習之母。”每本重要的書都必須連續讀兩遍。原因之壹是,當我們第二次讀這本書時,會更好地理解書中內容的整體關聯性,只有知道了書的結尾,才會理解書的開頭;第二個原因是,當我們第二次閱讀時,我們的心情和情緒與第壹次閱讀時不同。這樣,我們會得到不同的印象。這種情況就像在不同的光線下看同壹個物體。
壹個人的作品是這個人思想的精華。所以,壹個人雖然思想能力很強,但讀這個人的作品,總會比和這個人互動獲得更多的內容。就最重要的方面而言,閱讀這些作品確實可以替代甚至遠遠超過與這個人的近距離接觸。即使是壹般人寫出來的文字,也會有啟發性、娛樂性,值得壹讀——原因是這些東西是他思想的精華,是他所有思考、研究、學習的結果;而且和這個人的互動也不壹定盡如人意。所以和壹些人的交往不能給我們快感,但是他們寫的作品值得壹讀。所以,高度的思想修養會逐漸讓我們只從書本中尋找消遣和娛樂,而不是具體的個人。?
沒有什麽比閱讀古代經典更能提神的了。只要隨便拿起任何壹部這樣的經典作品,讀上哪怕半個小時,整個人都會立刻感到神清氣爽、輕松舒適,精神得到凈化、升華和強化,感覺就像喝了壹口山巖泉。這是因為古老的語言及其完美的特性,還是因為這些經典作家在作品中保存下來的偉大思想千百年來依然原封不動,力度不減?可能兩個原因都有吧。但是,這是肯定的:壹旦人們放棄學習古代語言——現在就有這樣的威脅——新的書面作品就會前所未有地充斥著膚淺、粗魯、毫無價值的塗鴉,尤其是德語這種具有古代語言許多優秀特征的語言,現在正被“當代今日”的窮文人壹步步地破壞和摧毀;這樣壹來,越來越蹩腳和扭曲的德語,就會逐漸變成蹩腳的方言和粗話。?
我們有兩種歷史:政治史和寫作藝術史。前者是欲望史,後者是智力史。所以,政治史從頭到尾讀起來都是令人擔憂甚至驚心動魄的。整個歷史無壹例外地充滿了恐懼、艱辛、欺騙和大屠殺。然而,寫作和藝術的歷史讀起來是令人愉快和愉快的,即使它記錄了人們走過的彎路。這個思想史的主要分支是哲學史:它是思想史的基本低音,它的鈴聲甚至波及到其他歷史,也從根本上支配著其他歷史中的觀點和意見。因此,正確理解,哲學也是壹種非常強大的物質力量,盡管它的作用過程相當緩慢。?
對於世界史來說,半個世紀永遠是壹個漫長的時期,因為它的材料是無窮無盡的,事情總是在發生的。相比之下,半個世紀不會給書寫的歷史帶來多少,因為什麽都沒發生——冒名頂替者的愚蠢與這段歷史無關。所以,五十年過去了,我們還在原地踏步。?
為了解釋清楚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將人類知識的進步與壹顆行星的軌跡相比較,在每壹次顯著的進步之後,人類通常會很快進入壹段彎路——這壹點我們可以用托勒密周轉線來表達。在這條旋轉線的每壹圈之後,人類又回到這條旋轉線的起點。但是那些偉大的思想家並沒有進入這些旋轉的線路——他們確實帶領人類沿著星球的軌道前進。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麽獲得後人的名聲往往要以失去同時代人的贊譽為代價,反之亦然。?
與事物的這壹發展過程相關的事實是,每隔30年左右,我們就能看到科學、文學或藝術的時代精神宣告破產。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裏,各種謬誤愈演愈烈,直至最終被自己的荒謬所淹沒,而與這些謬誤相對立的意見同時增加了聲勢。這樣情況就變了,但是後面的謬誤往往和前面的謬誤反方向。這些事實正好為文學史展現事物發展中的周期性重復提供了實用材料。但是,文學史並沒有這個材料的意圖。
與我描述的人類進步軌跡相壹致的是《寫作史》:它的大部分內容無非是展示和記錄了許多過早夭折的寫作怪胎。但是,沒有必要去尋找那幾部從誕生到成長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永遠保持著活力和年輕,我們無論在哪裏都能遇見這些不朽的作品。只有這些作品才是構成我上面討論的‘真正的’書面作品的唯壹;而記錄這些的歷史包含的人物並不多。我們是從有思想文化素養的人的口中得知這段歷史的,而不是先從教科書的大綱和綱要中得知的。
?但我希望有壹天會有人編纂壹部‘悲劇文學史’——這將記錄那些傲慢地炫耀他們偉大的作家和藝術家的國家在他們活著的時候是如何對待他們的。這樣的悲劇歷史必須引起人們的註意:壹切真實而優秀的作品,都不得不與永遠占上風的荒謬而笨拙的東西進行無休止的鬥爭,無論何時何地;幾乎所有真正的人類啟蒙者和幾乎所有各種學術和藝術領域的大師都是殉道者;除了少數例外,這些非凡的人物都在貧窮和苦難中度過了壹生,沒有人的認可和同情,也沒有學生和弟子,而名譽、榮譽和財富卻屬於本學科不配擁有這些東西的人,就像以掃的遭遇:長子以掃為父親獵殺野獸,但他的孿生兄弟雅各卻在家中穿上以掃的衣服,騙取父親的祝福;然而,盡管如此,偉大的人民對他們事業的熱愛支撐著他們,直到這些人類教育家的鬥爭最終結束——不朽的月桂花環在此時向他們招手,這樣的時刻終於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