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漢語和英語的發展前景

關於漢語和英語的發展前景

恩,妳提問得仔細,說明是認真思考過的。

首先,漢語取代英語,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中國將來非常強大。因為,從語言學的發展來看,在當今世界,漢語的進度是最落後的類型,而英語是最先進的類型。

妳說3000個漢字可以涵蓋大部分閱讀量,但是英文卻可以用26個(區分大小寫是52個)字母涵蓋所有。英文單詞有十萬個,那麽3000個漢字組詞可以組多少個?幾十萬都有。這才是正確的對應關系。

文字的產生的根源是什麽?是為了突破空間時間限制的交流,為了使話語能夠“傳於異地,留於異時”。口語產生的歷史很長,可能有幾十幾百萬年,幾乎緊隨人類的出現而出現。而文字的歷史也就幾千年。文字,本質上是用來表達語言的。而語言,只是壹種發音,並不包含形象的因素。可是文字產生的時候,有些卻加入了形象因素,甚至以形象為主,發音為次(如甲骨文)。這其實是多少“有違”語言的原本表達方式的。而有如拉丁文(如其衍生的英文),壹開始就直接表發音,不涉及形象,這是更貼近語言本質的。

所以,很多語言的發展趨勢都是走向單純發音。以日語為例,妳看日語,長得貌似和漢字相似,比較方塊,其實它更接近英語。因為這些“方塊字”都是“音標”,其本身沒有固定意義,只是為了表明發音。只不過它依舊保留了壹定的方塊字的形象,沒有像英文那樣徹底簡化成符號。韓文亦然。像中文這種還靠字形表意的文字已經很少。

正因為英文是單純表發音而不涉及字形的,所以它更貼近口語,於是更容易學。舉個例子,同樣壹個生字詞,在壹段文字裏面,聯系上下文可知其意義。若是漢字,妳自己或許可以知道,但是妳壹定讀不出來,所以妳即使牢牢地記得這個字,也永遠會覺得“差了點什麽”,同時,妳也無法用這個字和他人做口語交流。而若是英文,壹般根據發音經驗,妳不壹定發音準,卻壹定可以念出來,於是,這個詞妳可以“舒服”地記住,也可以與他人口語交流,壹般偏頗不至太大。

任何文字,都必須是可以用口語說出來的,而且,誰更容易說出來,也就意味著誰更容易學。漢字的每壹個字,妳都必須“死記”它的發音,而且,往往漢字還是多音字,多音同時帶來多義,這大大增加了記憶容量和學習難度。英文則不然,很容易在發音方面舉壹反三,記得單詞所需的記憶容量,遠遠小於記得漢字的發音和歧義,這還不算上漢字組詞之後的歧義。

最後,說說漢字和英文的壹些各自特點。漢字“比較落後”,但是何以卻可以完整地流傳這麽久呢?這是因為,漢字善於“抵抗侵襲”,又善於“跨界”。首先,任何外來的詞語,要進入漢字,都要化成漢字的形式和規律,要帶上字形,很少只顧發音的。只顧發音的詞有“麥克風”之類,但我若說“特律風”妳肯定很難知道是電話的意思。而日語相對就“好欺負”得多,由於只顧發音,很多英文如“速度”之類的,直接紮入了日語。英文在這方面更是顯得“泛濫”,英文單詞裏面有將近壹半是來自法語的。其次,無論妳說北京話,廣東話,潮汕話,看和讀《論語》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這除了跨越了空間限制,更跨越了時間限制。而法語和英語的字母相同,不懂英語的法國人卻肯定無法理解英文著作,當代的學者,若想閱讀古籍,必須按時代地重新學習那個時代的發音和語言規律。

故此,英文如水,宛轉善變,適應能力強,卻難以穩定;漢字如山,恒定穩固,又稍顯笨拙,卻源遠流長。至於其發展前景,我認為英文肯定會更普及,而漢字也決不委身退讓,或許很久很久以後,漢字終於會逐步改變成發音文字,不過,那是很久很久以後。

我是初學者,知識掌握得不是很系統化,說得可能有點亂,請多包涵。

不過現在畢竟像妳這樣肯懂腦筋思考的年輕人不多了,所以看到妳的提問於我也是欣慰,望妳繼續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