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對秦始皇的評價

關於對秦始皇的評價

對秦始皇的評價對於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評價?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壹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有人盛贊他為“千古壹帝”(李贄《藏書·卷二目錄》);有的人說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記》);有人歌頌秦始皇的統壹事業:“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自《秦王掃六合》)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其對歷史的作用,是壹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另壹些人則咒罵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 “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論》);“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貞觀政要》卷八);“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他們都指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看法都有壹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應當歷史地看問題,即把秦始皇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他的功過是非,去研究他的貢獻和罪惡。而在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的時候,不僅要註意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壹般趨勢,尤其要註意秦國自建國以來所形成的歷史特點,以及它們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壹點是迄今以來,對秦始皇評價中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問題。當我們系統地研究過秦史以後,再評價秦始皇,則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較為合乎歷史實際的結論。

根據這樣的觀察,應當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壹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壹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壹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當然,秦的統壹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為統壹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壹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麽統壹由秦國來實現?完成統壹的時間為何在公元前二二壹年?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以外,秦始皇對統壹的貢獻,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有些評論家盛贊秦始皇的“軍事指揮才能”,這種評價是沒有多少根據的。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但是,秦始皇卻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成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壹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中國所有的第壹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裏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頓弱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壹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壹個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對於歷史發展具有多麽重要的影響。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壹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壹就是壹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種統壹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壹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壹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為此面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但主要統治地 區、根據地仍不出關中。到秦始皇時期,其國土竟達到空前廣大的程度,而臨這種局面,秦始皇以秦國制度為基礎,創建各種制度,他並未囿於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為遠大。從秦代制定的壹些制度大部分為後來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而創建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視野若不超出地處西陲的秦國的局限,則是很難做到這壹點的。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況且隨著年紀的增長,他最後也明白了應該把江山交給扶蘇,由他來推行仁政了,讓老百姓喘口氣了。可惜天不假人壽,被趙高這個閹人亂政了。即使今天看來,為很多人詬病的秦之暴政,也確實因為始皇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很想把事情由他壹個人做完全,而忽視了事物是發展的,路要壹步壹步走的道理!否則我們今天怎麽可能享受著都江堰、鄭國渠等的便利?

秦王贏政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歷史上第壹個大壹統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第壹位皇帝“秦始皇”。

贏政是壹位富有雄心壯誌的君主。他完成了統壹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其間的549年,諸候混戰無休無止,百姓為躲避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農業發展受到極大程度的破壞,大量田地荒蕪。再者,匈奴等遊牧民族,趁勢入關,南下騷擾周邊地區人民,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重重災難。因此廣大人民,都希望能盡快完成統壹。而秦始皇統壹中原,恰是應人民所願,結束了相持數百年的諸侯混戰。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壹個較為完善的封建制國家開始孕育而生。

戰國時期,由於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故而影響了各地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齊、燕等國發行的是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過鏟形的布幣,秦和東周邊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度量衡是商品交換的工具,與國家賦稅相關,但由於各國的單位進制各不相同,使得七國之間的度量衡五花八門。為解決貨幣不通,單位不壹帶來的諸多問題,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壹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以秦國商鞅變法時的度量衡為標準,度量單位改為十進制,並定期對度量衡進行檢查。

春秋戰國以來,由於諸侯割據,因而造就了不同文字,於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壹些差異。文字形體不壹,造成了人們交流的不便和誤解,對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文化以及思想交流產生了莫大障礙。

秦始皇在統壹度量衡的同時,下令統壹文字。規定以秦國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標準字形,廢除六國的舊體文字。小篆不僅吸取繼承了六國文字的合理因素,同時還具有筆劃簡明的特點。較易推廣。此外,民間還流行壹種比小篆更為簡易的文字——隸書。這便是我國今體文字的前身了。

為消除北方遊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抵禦外襲,並派遣蒙恬出兵討伐。在消除匈奴的威脅之後,秦始皇又立即調轉矛頭,決心降服並大力開發越族地區,遷移近50萬人口到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秦始皇固然是壹名功績無數的君主,但同時也是世人認可的暴君。他生前為已享樂,不惜人力,每年動用數以萬計的刑徒(事實上絕大部分是無辜受害的民眾),頂烈日,冒嚴寒,長年勞作。總計***在關中修建了400多座離宮別館。關外和鹹陽200裏內各修建離宮別館400多座,宮殿270座。其中最著名還要屬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據說阿房宮方圓***有300裏。

秦始皇為了讓自己死後壹樣能享有無與倫比的帝王生活。他剛繼位就開始在驪山為自己修建陵墓。這座陵墓,壹修就是幾十年,直至他過世。陵墓內除了藏有大量奇珍異寶,陵墓本身就酷似欀栮浴壹個微縮的宇宙世界。墓室頂部紋有天文圖像,用大明珠鑲嵌,象征日月星辰。並以各種昂貴的材料,仿造江河,山川等壹系列景觀。為防止墓穴被盜,墓室周圍布滿機關,壹旦觸動,將被暗箭射死。

為了長生不老,秦始皇先後幾次受徐福,盧生等人蒙蔽,為求長生不老仙藥而揮霍大量人力,財力。

此外,為加強對人民思想的控制,實行愚民政策,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他頒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收藏醫學,占蔔以及種植的相關書籍,其余壹律上交消毀。凡是私藏或知情不報者,皆要受到誅連。除《秦史》之外,其余六國史書皆未免於難。除儒家壹派,余下的各家學說均付之壹炬。他還秘密審問四百多位曾暗中誹謗他的儒生,最後全部活埋。“焚書坑儒”是我國古代典集所遭受的史無前例的浩劫,對我國文化產生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綜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統壹六國的過程中,為建立大壹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封建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束了長期諸侯混戰的局面,完成前無古人的統壹大業。也展示了自身的實力和形象,為後人在民族統壹抵禦外敵入侵等方面提供了壹定的示範和借鑒意義。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秦始皇作為第壹個封建國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著諸多缺陷和遺憾。如大興土木興建阿房宮,“焚書坑儒”等,其破壞性和負面影響,史學已有定評,不必細說。後人應引以為鑒,這也是我們評論秦始皇功過是非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