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閱讀羅憲

文言文閱讀羅憲

1. 跪求晉書,列傳第二十七有關羅憲的文言文翻譯,非常感謝

羅憲,字令則,襄陽人。父親羅蒙,是蜀國的廣漢太守。羅憲十三的時候,就擅長寫文章,很早就聞名了。師從譙周,譙周的學生們稱他是子貢。性情方正、公開、嚴肅、整齊,對待士人從不疲倦,輕視財物,喜歡施舍,不經營產業。在蜀國做官,擔任太子舍人、宣信校尉。曾經兩次出使吳國,吳國人都稱贊他。當時黃皓幹預政事,大臣們大多依附他,羅憲獨自耿介不從。黃皓很氣憤他,降職為巴東太守。當時大將軍閻宇掌管巴東的軍事,任命羅憲為領軍,做閻宇的副手。魏國征伐蜀國時,朝廷召閻宇西還救援,羅憲守永安城。等到成都失敗,永安城中也騷動起來,防守江邊的官員都棄城逃走,羅憲斬了作亂的壹個人,百姓才安定下來。後來得知劉禪投降,就率領他所統領的部下集會在都亭三天(進行吊念)。吳國聽說蜀國敗了,派遣將軍盛憲西上出兵,名義上打著救援的旗號,實際上想攻打羅憲。羅憲曰:“本朝傾覆滅亡,吳國作為唇齒相依的聯邦,不體恤我國的國難,卻想趁機獲利,我們寧可應當投降魏國!”因此歸順魏國。於是整頓士兵,完整集中,用大節和仁義激勵他們,士兵都作戰拼命。等到鐘會、鄧艾死了,原來蜀國的百座城池失去統領,吳國又派步協西征,羅憲大敗步協的軍隊。吳國皇帝孫休大怒,又派遣陸抗幫助助步協。羅憲距守壹年多,救援的軍隊壹直沒來,城中人民患上疾病瘟疫的超過壹半。有人勸他向南逃到牂柯,或者向北逃到上庸,可以保正自己的完全。羅憲說:“作為人民的主宰,百姓都指望著妳,既然不能保全他們,事情緊了又拋棄他們,這樣的事情君子不會做的。就在這裏結束我自己的性命罷了。”趕上荊州刺史胡烈等救了他,陸抗退兵。魏國加封他為陵江將軍、監巴東軍事、讓他持有符節,代理武陵太守。泰始初年進入朝廷,皇帝下詔說:“羅憲忠誠、剛烈、果敢、堅毅,有才能、策略、氣度和魄力,可以用來宣傳。”又賜給他玄玉佩劍。泰始六年去世,追贈他為使持節、安南將軍、武陵太守,追封為西鄂侯,謚號是“烈”。

當初,羅憲曾經侍奉皇帝在華林園舉行的宴會,皇帝詢問蜀國大臣的子弟情況,後來又問先輩應當及時述職任用的人,羅憲推薦了蜀國人常忌、杜軫等,都是國家西部的良臣,武帝壹並召來,任用了他們。

2. 文言文閱讀 《 竇威》

抱歉,網上沒有閱讀題。我從舊唐書裏面找到了竇威傳,手打翻譯出來,希望能夠有所參考。

竇威,字文蔚,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後從父兄也。父熾,隋太傅。威家世勛貴,諸昆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諸兄哂之,謂為"書癡"。隋內史令李德林舉秀異,射策甲科,拜秘書郎。秩滿當遷,而固守不調,在秘書十余歲,其學業益廣。時諸兄並以軍功致仕通顯,交結豪貴,賓客盈門,而威職掌閑散。諸兄更謂威曰:"昔孔子積學成聖,猶狼狽當時,棲遲若此,汝效此道,復欲何求?名位不達,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為記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稱疾還田裏。及秀廢黜,府僚多獲罪,唯威以先見保全。大業四年,累遷內史舍人,以數陳得失忤旨,轉考功郎中,後坐事免,歸京師。高祖入關,召補大丞相府司錄參軍。時軍旅草創,五禮曠墜。威既博物,多識舊儀,朝章國典,皆其所定,禪代文翰多參預焉。高祖常謂裴寂曰:"叔孫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內史令。威奏議雍容,多引古為諭,高祖甚親重之,或引入臥內,常為膝席。又嘗謂曰:"昔周朝有八柱國之貴,吾與公家鹹登此職。今我已為天子,公為內史令,本同末異,乃不平矣。"威謝曰:"臣家昔在漢朝,再為外戚,至於後魏,三處外家,陛下隆興,復出皇後。臣又階緣戚裏,位忝鳳池,自惟叨濫,曉夕兢懼。"高祖笑曰:"比見關東人與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代為帝戚,不亦貴乎!"及寢疾,高祖自往臨問。尋卒,家無余財,遺令薄葬。謚曰靖,贈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詔太子及百官並出臨送。有文集十卷。

翻譯:竇威,字文蔚,是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後繼父的哥哥。父親 竇熾,曾經是隋朝的太傅。 竇威壹家累世都有功勛,他幾位兄弟崇尚武藝,但是竇威喜歡文學和歷史,他為人耿直,恪守本心。兄弟們都笑他,說他是"書癡"。隋朝內史令李德林科舉考試大捷,射箭和策略都是第壹名,做了秘書郎。官期滿了準備遷調,但是他壹直留任,在秘書壹***幹了十來年,他的學業也有所進步。當時竇威的兄弟們都通過軍功當了大官,交結了達官顯貴,賓客充滿了他們壹家,然而竇威的官清閑。兄弟們更加笑話他說:"以前孔子讀書做了聖人,在當時依舊很狼狽,妳學他,又是想幹嘛呢?官位不大,很正常啊。"竇威笑笑不回答。都來蜀王秀貶為記室,因為秀做事不守法,他借生病的理由辭官回鄉。到了秀被貶後,壹同的官員大多獲罪,只有竇威有先見之明得以保全自己。大業(年號)四年,多次升官做了內史舍人,因為進諫觸犯皇帝,遷調到了考功郎中,後來又因為某些事情沒有辦,他又回到了京城。唐高祖進了虎牢關,召集、補全大丞相府司錄參軍。當時戰事連連,規章制度都破壞了。竇威知識淵博,知道以前的規章制度,他就重新指定了這些,禪代文翰也大多參與其中。唐高祖多次對裴寂說:"叔孫通這個人沒有比他更好的了。"武德(年號)元年,做了內史令。威竇上奏時儀表端莊,引經據典,唐高祖很欣賞他,有時帶他到臥室,經常坐著聊。皇帝又曾經說:"以前周朝有八位國家棟梁,我與妳家就差不多。現在我已經是天子,妳是內史令,根本上是壹樣的,只是等級不同。"竇威謝皇上,說:"我家在漢朝時,是皇帝的親家,到了後魏,三次做了皇帝親家,陛下您德高望重,再比和皇後壹家。我們又快要是親家,官位這麽高,早晚都很恐懼啊。"唐高祖笑笑著說:"想關東人和崔、盧為結婚,攀上了達官貴族,自己發達了,就開始驕傲,妳代代都是皇帝的親家,不也特別的顯赫嗎!"到了竇威重病時,唐高祖親自去看望。不久竇威就死了,他家沒有多少錢,他的遺言也是簡單的辦個葬禮。朝廷謚號他作為靖,追贈他是同州刺史,追封他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皇帝詔令太子和文武百官壹起出去送行。他有文集十卷。

3. 陳仲舉禮賢文言文閱讀答案

原文: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誌。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陳仲舉的言談是讀書人的榜樣,行為是世間的規範。

他為官上任,就有革新政治的誌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時,壹到任,就打聽徐孺子在哪兒,想先去拜訪他。主簿稟告說:“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俯去。”他說:“周武王得到天下後,墊席都沒坐暖,先去賢人商容的住處去表示敬意,我禮敬賢人,不先進官屬,有什麽不可以的呢?”

陳仲舉是積極投身於民間低層去禮賢的人 這是陳太守的不等閑處

4. 文言文閱讀 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

陳登雲的全文翻譯:

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授職鄢陵知縣。政績最好,升為禦史。出按遼東,上疏陳明安定邊境的十條對策,又請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賞賜制度。後改為山西巡撫。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爭論立儲君的事。陳登雲認為朝議遲遲不能決定,是貴妃家人暗中搗鬼。萬歷十六年(1588)六月因發生災害上疏彈劾貴妃父親鄭承憲,說:“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儲君。天天與宦官往來,商量對策,而且廣泛交結山人、術士、道士、和尚之流。當初陛下重懲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每每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的,用來恐嚇勛貴,以巧言惑動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們算計,即使中宮與太後家也謹慎避開他們的鋒芒。陛下統治國家已很久了,這是惠政的結果,而鄭承憲每次對人說,認為是不立太子的結果。幹擾盛典,蓄謀已久,以後有什麽事他幹不出來呢?如果不振奮朝綱,以大義決斷,否則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樂,穿白衣,停止刑罰,恐怕皇天也不答應,天變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貴妃、鄭承憲都發了脾氣,同仁也以為陳登雲危險,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後,他又上疏彈劾吏部尚書陸光祖、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當時,正好考選科道,陳登雲因而上疏說:“近來禦史官,壬午以前害怕 *** ,剛正的變溫柔了;壬午以後拘於情面,正直的變為諂媚。其間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嗎,但不勝被攻擊傾軋,沒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來,以正直提升為京官的只有壹、二個人。背著皇上,培植黨羽,搖尾乞憐,像所謂‘七豺’、‘八狗’,禦史占了壹半。臺諫是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踐踏到這種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顧情面,正直地處理事情,為國除掉奸人、消滅敗類呢!與其因誤用而貶退,不如謹慎地考察人選。”因而條陳數件事獻給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發生大饑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來給陳登雲看,陳登雲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鐘化民分發庫銀賑恤百姓。陳登雲三次巡視地方,執政嚴厲,按規定應當提升為京官,屢次被宮中扣住不下發,於是他稱病歸家。不久之後就死了。

5. 文言文閱讀

小題1:秦 王 堅 / 自 河 東 還

小題1:⑴做、擔任 ⑵禍害 ⑶集市

小題1:我到現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答到大意即可)

小題1:強德恃強橫暴,搶奪別人的財物,擄掠他人的子女,成為百姓的禍害。

小題1:朝廷震栗,奸猾屏氣,路不拾遺。

小題1:嫉惡如仇,執法如山,雷厲風行等。

小題1:本題考查句子的朗讀停頓。劃分句子的朗讀停頓壹般堅持結構與意思原則即可。

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有時還要註意詞語的特殊用法。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結合文章的內容來分析王猛嚴懲強德的原因即可。(2分,只要符合題意,語句通順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結合文章王猛嚴懲違法官員的描寫來分析即可。(2分,答到壹處給1分,答到兩處即給滿分)

小題1: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評價要扣住人物性格特點等,只要符合題意,語句通順即可。

6.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龐德字令明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

少為郡吏州從事、、、、、、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

註譯:龐德傳龐德字令明,南安郡糩道人。年輕時曾擔任郡吏、州從事。

初平年間,跟隨馬騰攻擊反叛的羌人、氐人,屢次立功,逐漸升到校尉。建安年間,曹操在黎陽征討袁譚、袁尚。

袁譚派郭援、高幹等人在河東郡搶掠,曹操命鐘繇率關中眾將討伐他們。龐德隨馬騰的兒子馬超在平陽抵禦郭援、高幹,龐德擔任先鋒,進攻郭援、高幹,大獲全勝,親自斬了郭援。

被任命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後來張白騎在弘農郡謀反,龐德再次隨馬騰征剿,在兩座崤山之間大破敵軍。

每次出戰,龐德總是攻陷敵陣,打退敵人,在馬騰軍中最為勇猛。後來馬騰擔任衛尉,龐德留在馬超部下。

曹操在渭南打敗馬超,龐德隨馬超逃入漢陽郡,據守冀城。後來又跟馬超跑到漢中,投奔了張魯。

曹操平定漢中,龐德隨部隊投降了。曹操早就聽說龐德驍勇,任命他為立義將軍,封他為關門亭侯,食邑三百戶。

侯音、衛開等人占據宛城叛變,龐德率領部下與曹仁奪取了宛城,斬了侯音、衛開,便往南駐紮在樊城,討伐關羽。樊城的眾將因為龐德的哥哥在漢中蜀軍裏,對他產生懷疑。

龐德常常說:“我蒙受國家恩惠,要為國盡義捐軀。我要親自攻打關羽,今後我不殺關羽,關羽就該殺了我。”

後來他親自同關羽交戰,射中關羽前額。那時龐德總騎白馬,關羽的士兵稱他為白馬將軍,都很怕他。

曹仁讓龐德在樊城北邊十裏的地方屯紮,碰上連著下了十幾天大雨,漢水泛濫,樊城平地水深五六丈,龐德同眾將上堤躲水,關羽乘船進攻,四面包圍用弓箭射堤上。龐德披甲持弓,箭無虛發。

將軍董衡、部屬將領董超等人想投降,龐德都處死了他們。從清晨壹直戰到過午,關羽攻擊更急,箭用完了,就靠近肉搏。

龐德對督將成何說:“我聽說良將不怕死,不茍且偷生,烈士不毀大節來求活命。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

更憤怒地投入戰鬥,膽氣也越來越壯,但勢越來越大,將士們都投降了。龐德同部下壹名將領、兩名伍長彎弓搭箭,乘小船要回曹仁營中。

因為水大船翻了,弓箭遺失,龐德壹人抱著船沈到水中,被關羽俘獲。龐德站立不跪,關羽對他說:“您哥哥在漢中,我想用您為將軍,為什麽不早投降呢?”龐德罵關羽說:“妳小子,什麽叫投降!魏王率領雄兵百萬,威振天下。

妳們的劉備不過是個庸才,豈能和魏王對敵!我寧肯做國家的鬼,也不當賊人的將。”於是被關羽所殺。

曹操聽說後很悲痛,為他的死而流淚,封他兩個兒子為列侯。曹丕即王位,派使者到龐德陵墓送去謚號。

下詔說:“從前先軫為國捐軀,王雛絕食而死,喪身殉節,前代人都贊美他們。龐德果敢剛毅,赴難立名,當時人們就稱贊他,他的大義在當時就很崇高,寡人懷念他,贈他壯侯的謚號。”

又賜給他兒子龐會等四人關內侯的爵位,各食邑壹百戶。龐會勇猛剛烈有他父親的風格,官作到中尉將軍,封為列侯。

7. 文言文閱讀答案劉顯傳

《明史 劉顯傳》譯文:

劉顯,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膂力絕倫,青年時家貧,為人傭工為生,趕上了荒年,因吃量過大,經受不了饑餓煎熬,便有了輕生的念頭。他來到壹座荒祠裏上吊,不想壹連吊了兩次,都因為繩子和房椽斷了而未遂,劉顯以為是有神人護佑,便拜別神像、慟哭而去,混跡於壹幫牽夫裏,為人拉牽幫傭,輾轉經年,到達了天府之國四川,寄居在壹所寺廟裏,靠打短工和偷吃廟裏的供品維持生計。他把偷來的供品扣在壹口大鐘裏,天長日久便被人發現了,他神奇的體力被人們以為是天人下凡。嘉靖三十四年,川南宜賓苗人做亂,巡撫張臯募兵平叛,在眾人的勸說縱恿下,劉顯應募投軍,在首次戰鬥中,他手舞兩把大鍘刀當先沖鋒,親手砍殺五六十人,並手擒三名首惡,後軍繼進,使這場叛亂壹舉蕩平,劉顯由此聲名大震,從壹名走卒壹下子升為副千戶。從此他壹直身歷沙場,七年之間憑了戰功直升到總兵,其升遷之快,為歷代武將中所罕見。

參考:

/link?url=4iwPIcqEeg8u9CTBVMTRFYNXwaxqjAT820Cli_L7CFbEtY27L-XerGgwrm_KrumjNMEuDRhaESxzmxulImsOKfuDZnb_TzxP2VGrP7wZkE7

註:

《梁書·劉顯傳》、《南史·劉顯傳》不詳。

8. 郝景春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譯文供參考:

郝景春,字和滿,江都人。鄉試中舉,授鹽城教諭,因犯過失而罷職歸家。啟任陜西苑馬寺萬守監錄事,後調為黃州照磨,代理黃安縣事。到任剛三日,農民義軍突然來攻城,景春等堅守八天八夜,義軍撤走。

崇禎十壹年(1638),升任房縣知縣。農民起義軍領袖羅汝才率九營之眾向熊文燦請降,文燦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猶豫起來。景春單騎至義軍兵營去勸說,並與汝才及其同黨白貴、黑雲祥歃血為盟。汝才到文燦軍門投降,而所部諸營分駐於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與貴、雲祥駐於房縣城郊。當時,鄖陽各縣城墻都被破壞,只有房縣有賴於景春安撫,大體上可以防守。然義軍雜處其間,居民日夜不安。景春與主簿朱邦聞、守備楊道選壹方面修理防禦工事,壹方面與義軍諸營和睦相處。

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張獻忠在谷城舉兵反明,約汝才壹同行動。景春子郝鳴鑾還是生員,有萬夫不敵之勇,他對其父說:“房縣城為敵攻擊目標,僅疲憊瘦弱的士兵不過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鎧甲去見汝才說“:妳難道不念曾與我父親燒香盟誓之言嗎?希望妳慎重,不要與張獻忠壹同作亂。”汝才假意允諾。鳴鑾察覺出汝才的允諾並非真心誠意,回來與道選領兵登城防守,而獻忠所遣前鋒已至城下。鳴鑾等斬義軍將領上天龍,遣使向熊文燦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見到文燦。

不久,義軍大隊人馬至房縣城下,獻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隊伍打紅旗。忽然兩軍合在壹起並力圍攻。義軍將領白貴、黑雲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讓給我們,保證無事。”獻忠又令張大經來勸降。景春在城上大罵,鳴鑾且守且戰,堅持了五天五夜。義軍損失不少,獻忠左足受傷,其心愛戰馬也被殺死。守軍指揮張三錫開北門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選在巷戰中犧牲。大經促使汝才勸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問他府庫財物何在,景春厲聲道“:庫藏若還有財物,妳們也破不了城!”義軍殺壹典史、壹守備來恐嚇他,景春終不屈服,與其子鳴鑾壹道被殺。其仆陳宜和朱邦聞壹家都死。朝廷聞知,贈景春尚寶少卿,建祠奉祀,後又改贈太仆寺少卿。

9. 文言文閱讀.李安民,蘭陵承人也.閱讀答案

李安民,南朝宋蘭陵承人,父親李欽之,是殿中將軍,補薛令。大戰數百場,戰功卓著。官至常侍、太守如故,死後封侯。

李安民,是蘭陵承地人。祖父名嶷,曾任衛軍參軍。父名欽之,曾任殿中將軍,補為薛縣縣令。安民隨著父親到縣裹,元嘉二十七年陷在北虜中,他帶著部下自救,回到南方。太初時,讓安民領支軍。他投降了正義軍隊,板令他為建威將軍,補為魯爽的左軍。到魯爽反叛時,安民逃回京城,授予他領軍行參軍,又升為左衛殿中將軍。大明年間北虜侵犯徐、兗,任安民為建威府司馬、無鹽縣縣令。任殿中將軍,帶領軍隊去討伐漠川壹帶互相攻打的賊寇。

10.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