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貝葉文化的貝葉文化的簡介

貝葉文化的貝葉文化的簡介

傣族是西雙版納各民族中唯壹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稱為“傣泐文”,它是何時產生、由何人創造的,還不太清楚。元朝時的中國史籍均記載:“金齒百夷,記識無文字,刻木為約”,到了明朝的《百夷傳》則雲:“無中國文字,小事刻竹木,大事作緬書,皆旁行為記”。這裏所說的“緬書”可能就是傣文,因為傣文與緬書都是由左到右“旁行為記”的。也許《百夷傳》的作者不識緬文和傣文,而把它當成緬文了。所以,傣文的始用年代可能在14世紀元、明之間,也即距今約六七百年前。傣族的文字系隨著小乘佛教的傳入而引進,源出於古印度的巴利文,並經不斷的改造而形成的。它可能是與佛教同時傳入,也可能滯後,即佛經先憑口授傳誦。

至於傣族文字的載體,沿用至今的除了民間用近代的紙書寫外,抄寫佛經的主要是用“綿紙和“貝葉”。綿紙是用生長在西雙版納森林中的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樹皮纖維作為原料,用壹般手工造紙的工藝制作而成的,紙張潔白且韌性好,可以經久保存。在猛侖的曼俄寺,近年翻修時,發現有壹張100年前用綿紙書寫此廟修建經過的文書,字跡還清晰如初。貝葉是取自壹種叫貝葉棕(Corypha umbraculifera)植物的葉片,經壹套特殊的制作工藝制作而成,所刻寫的經文用繩子穿成冊,可保存數百年之久。貝葉棕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不產,由於它是(刻)寫經文的主要載體而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引進的,很適合這裏的氣候,常在佛寺庭院裏有栽培,十分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