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前進。
沈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從來如此,便對嗎?
代人作代,農人掘鋤,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際,代人偏要裝做粗人,玩什麽“荷鋤帶笠圖”;農夫則在柳下捧壹本書,裝作“深柳讀書圖”之類,就要令人肉麻。
凡是總須研究,才會明白。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麽事都不能做了。
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
2、作風
魯迅認為中國文化最大的弊病是對人的壓抑,對個性、對生命、對創造力的壓抑。
魯迅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批判中國人的奴性、面子心理、看客心態、馬虎作風,但他的批判不是居高臨下,而是帶有壹種悲憫和無奈。
3、人物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