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檢是什麽?文檢簡介

文檢是什麽?文檢簡介

文檢是什麽?文檢簡介

 「文檢」指道教科儀施行過程所使用的文書總集。地方道壇經常根據其所適用的儀式類別而將這些文書分門別類編輯成冊,方便在正式行科之前預先依照需要備辦,諸如:《顯應壇文檢》、《吳氏文檢》或《各朝法事意》。行儀道士使用這些不同種類的文書與其相應的天界官僚系統進行交通。根據不同呈送對象的位階或文書性質,這些文書可以區分為:奏疏、符命、關、牒、榜、意文等。

 其中,道士代替齋主或醮主將其心意呈送給上位神明的文書即為奏疏,或稱「章」、「表」、「疏」、「詞」、「啟」、「箋」、「申」 、「請」等,不同時代、道派或呈送對象則有不同的稱呼方式。壹般而言,奏疏具有固定的書寫格式與相關規範,必須依按制作。諸如近代道教內部流傳的雜記作品《道教源流》便規範:「表」必須采用黃紙,所以又叫作「黃素朱表」;而書寫表文必須要先沐浴更衣,焚香端坐,而且不可以將已經寫好的表文安置在汙穢濁亂的地方。所有的奏疏之中,尤其以「青詞」最為重要。靈寶早朝科儀進呈三清天尊的表文,便是以朱書青紙的形式書寫,以此丹青之色來象征呈詞者「披肝瀝血」的虔誠心意。這樣的做法仍是延續唐代以來的古老傳統。這些上呈高位尊神的奏疏,則須以黃色長方形立體紙盒封裝,稱之為「方函」。

 至於「符命」,則是天界某官僚機構所發出之行政命令,多為命令文書(誥文)結合符文的形式構成,形成所謂的「玉符誥命」。如臺灣南部靈寶道壇經常使用〈玉清總召萬靈符命〉,敕召多種官將吏兵、功曹使者與城隍土地,來為道士呈送奏疏。這些受到符誥敕召而來的官將、使者,道士則會另外發給他們「關」文,壹方面命令其持送奏疏,同時具有通行天界的憑證功能。其文末上部通常大書「關」字以為標誌,道士則會在其上朱批「行」字。至於發給下級鬼神,方便其持執來赴道場的文書則稱為「牒」,其文末上部通常大書「牒」字,其上則由高功朱批「移」字。無論是發給官將的「關」或下級鬼神的「牒」,都是由道士在壇場臨時設置的行政機關──「靈寶大法司」所發出的,故關牒之首均會標誌此壹司額。而這類發給下位官將、鬼神之關牒,則無須以方函封裝,僅以長形信封形式的「殼」裝束,古稱「可漏」。

 除了上述通過官將呈送天界的奏疏之外,奏疏內容也會以「榜」文形式張貼公告於齋醮壇場,用以向降赴法會的諸神或孤幽昭示醮典或齋會的相關訊息。其中,用以昭示諸神者采用紅榜,而公布孤幽者則作黃榜,但其左端上部都會大書「榜」字,以為標誌。榜文的張貼往往安排在指引鬼神來臨的旗燈升起之後,所謂的「揚旗張榜」科儀。

 齋醮意旨的表達,除了以呈送奏疏或張貼榜文的形式表現,每壇科儀在其啟稟諸神時,也會以口頭形式向其說明建醮或修齋意旨,科儀書中經常以「入意」二字標明宣說意旨的時機。為了避免口頭宣說時的錯誤或缺漏,道士經常事先準備壹份「意文」方便宣讀。醮典意文又稱「福疏」,通常以墨筆書寫在朱紙之上;齋儀場合則是以墨筆書寫於白紙之上。意文內容通常以主行科事者之職位與法名起始,其次則列記醮主及醮局成員名單,最後說明齋醮源由、目的與儀式程序。由於「意文」僅似備忘錄性質的文件,因此在齋醮科儀結束之後無須如同其他文書壹樣焚化,而得以保留作為歷史記錄或建醮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