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對範愛農悲慘遭遇的描寫,不僅揭露了封建社會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的摧殘,也揭露和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及其前後的社會病態。
《範愛農》是現代作家魯迅於1926年寫的壹篇回憶散文。作者講述了他在日本留學期間和回國後與範愛農交往的幾個生活片段。
本文描寫了範愛農對革命前黑暗社會的不滿和對革命的追求,以及辛亥革命後對他的迫害,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而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範愛農和作者魯迅是老鄉,他們是在留日時認識魯迅的。1912年,範愛農溺水身亡,作者魯迅寫此文悼念。
本文寫於1926,118十月,首發於1926,125二月,半月刊《莽原》第24期,後收錄於作者散文集《早晨的花》。
相關人士介紹:
範愛農1
範愛農(1883—1912),本名趙霽,本名斯年,是艾農。清末革命團體光復會成員。浙江紹興皇甫莊。他出生在壹個由助手和職員組成的破落家庭。他三歲時失去了父親,五歲時失去了母親。他和他的妹妹是由他們的祖母撫養長大的。
在就讀浙江紹興府學堂期間,在徐錫麟的指導下,範愛農思想進步,刻苦學習,成績優異。他是紹興府的高材生,也是徐的得意門生。1912,水中遇難。
2.魯迅
魯迅(1881九月二十五日-1936 10十月19),原名周章壽,後改名,字玉山,後改為育才,“魯迅”是他的1919。
也是他最有影響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作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論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藝術理論介紹、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整理研究等諸多領域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對“五四”以後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世界文壇上,尤其是在韓國和日本思想文化領域享有盛譽。他被譽為“20世紀在東亞文化版圖上占據最大版圖的作家”。
魯迅的小說在選材上獨樹壹幟。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武之士,賊寇賊寇,妖魔鬼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世妓女嫖客,流氓奴才”的模式進行了改革。
“為人生”的啟蒙創作目的造就了現代文學的兩大主題:“表現農民和知識分子”。他的材料“大多取自病態社會中的不幸者。”
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有著極其獨特的眼光。在觀察和表現他的主人公時,他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註“病態社會”中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疾病”。
百度百科-範愛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