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後,皇帝因為死後頭銜太長而改用寺廟的名字。因為武則天認為廟號太短,不能反映當權者的孝道。因此,在增加了廟號的字數後,後人只會將古代皇帝稱為他的廟號。這是因為字數少,便於記憶。
1、謚號是什麽:謚號是評價皇帝的優缺點。
謚號,是皇帝死後的頭銜。根據他的個人行為給他壹個評價性的頭銜,作用是用來贊揚他。根據古籍記載,謚號是西周時期形成的。春秋戰國時期,謚號專門用來評價皇帝的功過。
2、廟號是什麽:廟號是皇帝死後唯壹的頭銜。
廟號,是專門用於皇帝去世時的名字,並由後人在祠堂供奉。廟名起源於商朝,與謚號不同,它是國王的壹個獨特稱謂。
眾所周知,謚號和廟號都是在皇帝死後,後人為他起草的。
3、唐朝之後皇帝把謚號放在壹邊,改成使用廟號的原因有兩個。
原因壹是因為武則天認為已經去世的先帝李世民謚號“文皇帝”不足以表達先帝的偉大,也不能體現唐高宗的壹國之主的孝道;原因二是因為夫妻在壹起生活,其實唐高宗也有相同的想法。在唐高宗年輕的時候非常信任武則天,言聽計從,所以在武則天提出建議後唐高宗采納。
唐朝以後,因為統治者增加了太長的追授頭銜,廟號成為每個皇帝的短而精湛的獨特頭銜。因此,唐代以後的史學界把廟號作為皇帝的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