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第七個故事
中國有十幾幅以孔子遇老子為主題的漢畫像石,其中有幾幅。孔子和老子之間,還有壹個七八歲的孩子。孩子的名字叫項橐。孔子不僅曾經拜他為師,他們之間還有壹段睿智可愛的故事。聖紫晶有“仲尼、項橐、古聖先賢、勤學之士”,就是這個故事。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特色之壹是可以在同壹個畫面上演繹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比如項橐和孔子相遇,不是孔子和老子相遇,而是孔子還在齊國的時候。項橐出生在日照市嵐山區北廓鎮袁家莊村。孔子和項橐偶然相遇。
那時,孔子正和他的學生坐在馬車裏,壹路漫步,路過項橐的壹個村莊。誰知剛到村裏,馬車就被壹個七八歲的孩子攔住了。
原來這孩子在路中間用石頭堆東西。孔子的學生魯茲不耐煩了。他不耐煩地跳下車,指著孩子喊:“讓開,讓開,我們趕時間!”誰知那孩子不但沒有讓路的意思,還挺直了胸膛,擡起頭大聲問:“車裏坐的是誰?”魯茲認為,即使是龔景,齊國的君主,也特別尊重我的老師。我為什麽不告訴他老師的名字,讓他大吃壹驚?於是他有些自豪地說:“我們坐在車裏的老師是孔子。”孩子閃了閃靈動的眼睛,然後問:“孔子是誰?”現在路有點生氣了,他毫無疑問地回答:“孔子是聖人。”然後他們的對話幾乎就像搶話——“聖人是不是什麽都知道?”“當然!”“好吧,那我去問他,答對了就放妳走,答錯了就要談是否放妳走。”
孔子其實在聽。他覺得好笑又可愛,就說:“隨便妳怎麽說妳好。”孩子開口問道:“我問妳,妳是坐車還是坐車躲城?”子曰:“不用問,當然是車躲城。”孩子得意極了,笑著說:“那妳看,我在造什麽?”孔子仔細壹看,孩子不僅蓋房子,而且周圍還有墻。孔子信守諾言,命令魯茲開車繞著這座“城市”轉。
誰知這孩子還沒說完,就走了幾步追上孔子,然後問:“既然妳是聖人,今天我就考上壹個聖人。妳看太陽是早上近還是中午近?”孔子沒有猶豫,開口回答說:“早晨的太陽近了。”沒等孩子說“為什麽”,孔子就接著解釋,“妳不想想太陽早上有多大,中午有多小。”這時,又輪到孩子笑了。他笑著就出了新招:“妳說是近暖還是遠暖?”孔子沒想到這裏面有壹套,但他張口答道:“近了壹定是暖的。比如冬天的爐子,靠近了當然更暖和。”小項橐更得意了,問道:“照妳剛才的說法,中午的太陽離得很遠,那為什麽中午比早上暖和呢?”
被詢問的孔子突然醒悟過來,急忙問孩子:“妳叫項橐嗎?我早就聽說過妳的名字,今天在這裏遇見妳也是緣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知道孔子是壹個後起之秀,想做他的學生。看到被這樣的大學問出來的孔子知道自己的名字,不禁喜飛,急切地說:“我是項橐,我是項橐。”
魯茲在壹旁很不服氣,以為這孩子只是接到了幾個問題。特別是我的老師被問到,覺得沒面子,想找個話題問孩子。他看見壹個英俊的男人在路邊鋤地,就問項橐是誰。聽說是項橐的父親,他眼裏閃過壹絲狡黠的光芒,假裝漫不經心地問:“妳是個聰明的孩子,壹定知道妳父親壹天能鋤地多少吧?”最後就是直腸的子路徑。問它,在項橐思考之前,他笑著總結道:“我不知道?”
小項橐只用鼻子輕輕地哼了兩聲,然後慢吞吞地回答:“妳在給老師開車。我父親每天鋤地的次數和妳馬蹄踏的次數壹樣多。”看到魯茲的眼睛像鈴鐺壹樣響,項橐忍不住問道:“請問,妳的馬每天走多少步?”
看到魯茲因尷尬而臉紅,沒有理由生氣。孔子好心地來救他,並教育他的學生。魯茲說:“走在壹起的三個人中壹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當我看到他的缺點時,我會檢查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說完,他又俯下身,誠懇地對項橐說:“項橐,誰有本事誰就是老師,妳也是我的老師。”
魯茲若有所思,馬車遠去了。孔子還在和他的學生們講述項橐的故事。孔子告訴學生,這個項橐之所以這麽聰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非常喜歡觀察事物,任何事情都容易刨根問底。比如夏天,項橐看到壹條蛇形閃電,雷聲隆隆,就問父親:“閃電為什麽打雷?”父親說:“是上帝讓閃電照亮了世界,讓雷公可以粉碎壞人和妖精。”項橐不會就此罷休。他會轉個彎,換個角度想壹想,問為什麽:“為什麽冬天閃電不打雷?是不是說冬天沒有壞人妖精?”他不僅喜歡學習,孔子還繼續向學生們介紹說,我聽說這個項橐非常機智,可以用長矛戳人的盾牌。有壹天,舅舅來探親,晚上在院子裏的樹下乘涼,有壹天擡頭看見了米粒般厚的星星,想起了逗逗這個極其聰明的外甥,就問項橐:“餵,妳看天上有幾顆星星?”當然,項橐說不上來,但他想到了這個比喻,得到了答案:“地面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人。”舅舅沒問他,就轉移話題逗他,問他:“妳想知道舅舅有幾根頭發,我給妳摘個瓜吃。”誰知小項橐後來加入了他叔叔的軍隊:“這很容易。妳把頭發拔了,我壹會兒再數。”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孔子還告訴學生,這個項橐不僅聰明,而且勇敢。有壹次,項橐正在門口玩耍,突然聽到家裏雞叫。當他沖過去的時候,他看到小雞正在拍打翅膀,四處亂竄。項橐再擡頭壹看,壹只老鷹正壹次又壹次地俯沖下來,要抓住那只老母雞和壹群正在覓食的小雞。老母雞嚇得發抖,小雞都躲在媽媽的翅膀下。這時,我看到項橐怒目而視,壹手護著老母雞,壹手推倒壹棵蠟樹,屏住呼吸,緊緊盯著那只可惡的鷹。就在老鷹再次俯沖下來的時候,項橐拉著蠟樹條子的手突然松開了,於是給了老鷹壹根蠟棍,打敗了老鷹保衛自己的雞群。
孔子的馬車在陽光下東倒西歪,遠去了,孔子還在嘆息:“來世真可怕。這個項橐也是我的老師之壹!”
成語:敏感好學,不恥下問。
成語的由來:《論語·公冶長》——子貢問:“孔子為什麽叫文?”子曰:“吾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也是壹種說法。”意思是說,只有求知若渴,虛心不羞於提問,才能稱得上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