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禮儀文化的發展有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過去。應當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第壹頁的時候,禮儀就伴隨著人的活動,伴隨著原始宗教而產生了。禮儀制度正是為著處理人與神、人與鬼、人與人的三大關系而制定出來的。從人類把對神、對自然力的恐懼和敬畏轉向人類自身之後,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表達敬畏、祭祀的活動日益紛繁,逐步形成種種固定的模式……終於形成為禮儀規範。可見,從禮儀的產生和發展來考察,禮儀是人類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關系的壹種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這壹點,也可以從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禮儀規範的形成和變遷中得到進壹步的證明。從考古資料來看,在遼寧喀左發現的距今五千年的紅山文化遺址中,有大型的祭壇、神廟、積石冢等,是舉行大規模祭祀活動的場所;有裸體懷孕的婦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蟲身圖像,墓葬中死者頭顱西向而臥,也都透露出遠古時代禮儀制度的若幹信息。在古代文獻方面,有“自伏犧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鹹備”的說法。實際上,禮儀制度的演變發展,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歷程,真正比較完備、系統的是西周的禮制。周以前的禮儀制度,由於材料匱乏,文獻不足,已經難以詳考了。由儒家學者整理成書的禮學專著“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記錄、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在漢以後二千多年中,它們壹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因此被稱為“禮經”。現在,要研究探討古代主要適用於貴族的禮制,“三禮”仍然是最重要的書。雖然對它們的思想傾向評價不同,它們的論述中有不少只是出於後世儒家的理想,但它們在文化史上還是有壹定參考價值和影響的。

古代所謂禮儀,包括的範圍內容和形式非常廣泛,諸如政治體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災害祈禳、學校科舉、軍隊征戰、行政區域劃分、房舍陵墓營造,乃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談舉止,無不與禮儀有關,它幾乎是壹個囊括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壹切典章制度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行為準則規範的龐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後,禮儀的範疇才逐漸縮小,現在則壹般只有禮節和儀式的意思。

中國的禮儀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對人們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任何壹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壹貫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紀前後,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伯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經典。兩千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歷史的進程,人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還每每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於孔子諸家倡導的禮樂文化,人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近代以來,由於國勢衰微,列強入侵,國人激於時變,把落後挨打歸咎於傳統文化,這有壹定的道理,但不盡然。試想,壹個知書達理的書生挨了強盜的打,人們可以責怪他沒有拳勇,但卻不可以責怪他不該知書達理。如果書生從此丟掉書本,只練武功,變成了沒有文化的“強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劇。人類社會終將進入壹個人人講信修睦、彼此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因此,人們既要習武強身,又要弘揚既有的文化,禮樂文化終究會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中國的禮儀文化不僅對中華民族有著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帶給世界深遠的影響。比如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保存頗多,並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而令人汗顏的是,在人們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卻是非常驚人。在人們的人際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慶典,正越來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劇地西化;而聖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作為民族文化表征的禮儀、節日壹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經被國民拋棄,它的消亡也就不會太遠了。炎黃子孫、有識之士,當知憂慮。

中國幾千年文明鑄就的禮儀文化,原本可以成為旅遊經濟的強項,可是,許多行業成員連"對不起、謝謝、沒關系、您請"十個字的禮貌用語都說不好,遑論其它。盡管眼下賓館、酒店等越造越華麗,而服務質量卻始終是旅遊業發展的軟肋,令人長嘆。此外,近年出境旅遊的國人與日俱增,但舉止粗俗,缺乏禮儀教養者不乏其人,海外輿論的批評時見報導,使人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損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政府將"明禮誠信"作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如何重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規範,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中國傳統的禮儀文明,是寶貴的思想資源,正可以為人們提供重要的借鑒。

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展開。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古往今來,真正滅絕於種族屠殺的民族並不多,而滅亡於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枚舉。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壹沒有發生過文化中斷的文明。在未來的世紀中,中華文明能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壹,就是能否在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勢的本位文化,這無疑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能否將它的精華發揚光大,對於本位文化的興衰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