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建元三年,也就是前142年的壹個冬天,江陵有個名叫申屠的書生,他雖然才19歲,但很有才華。沒多久,申屠的才學被朝廷認可,朝廷派他去北方當個縣尉,他便獨身從江陵北上了。申屠趕了兩天路,第三天黃昏時分,他行到壹個山林處,突然遇到了大風雪。這裏距離前面壹個驛站路途還很遙遠。狂風暴雪裏,申屠澄趕路趕得筋疲力盡,他身下的驛馬也駐蹄哀鳴,不敢再往前走了。申屠四處望了望,他忽然發現前面白雪壓蓋的樹林裏有壹間茅屋,茅屋上的煙囪裏還不斷吐出煙氣。
申屠喜出望外,他牽著馬去叩打那茅屋的木門。壹個老人打開了門,茅屋內窄小緊隘,堂屋中央生著火盆,火盆中木炭紅亮如銅,火盆旁邊,還坐著壹個50來歲的婦人與壹個十七八歲的少女。
老人殷勤好客,他壹臉紅光熱情地招待申屠。那老婦人去內屋裏取來臘雞臘肉之類,她在火盆上架起吊鍋,與少女壹起做晚飯招待申屠。申屠與老人飲酒談笑,很是融洽。
因為那老人壹家都住在山林之內,並沒什麽見識,他們聽申屠講外面的事情很是高興。
外面雖然是冰天雪地,但申屠坐到沸騰的火鍋旁邊,與老人壹家談天說地時,他總是偷眼去看那個坐在爐邊的少女。申屠只覺得她肌膚如雪,臉如芙蓉,雖然那少女穿著壹身粗布衣裳,但無論容貌還是氣質都顯得端莊秀美,卓然出塵。申屠壹時無法管住自己的眼睛,總是去看那個少女,講話也變得吃力起來。那老人壹邊飲酒,壹邊笑吟吟地盯著這個雪地裏闖來的客人,他很喜歡這個有才華的小夥子,決定要他做自己的女婿。於是老人便對少女說:“閨女啊,妳來陪客人喝兩杯吧!”那少女羞澀地舉起酒杯,很快幾杯酒下去,她的香腮上便飛起了兩片嫣紅。
老人決定成全他們,他便佯作醉酒,將酒杯扔到地上。他垂下頭伏在幾案上,裝出打鼾的聲音。老婆子扶著老頭子轉到內室睡下,他們將申屠和少女丟在火盆旁邊。
申屠呆呆地望著少女,卻不知道該說什麽。少女因為矜持,也沒有說話,氣氛顯得很是尷尬。
申屠四下壹看,他見少女家中櫃子上有個水瓶,窄口寬腹,很是精致。申屠靈機壹動,他舉起筷子對那少女說:“不如我們來比賽,我們用筷子去投那櫃上的水瓶,每人投10次,誰若是輸了,便要唱壹首歌。妳覺得怎麽樣呢?”
少女玩性心強,她含笑點了點頭。兩人便站起來,他們舉著筷子隔出7尺左右,開始往水瓶中投擲筷子。
因為申屠學過射箭,投筷子這點小事自然難不住他,很快他就10投10中了。申屠的本事深得少女的喜歡。只不過少女就不行了,她投10次才投中兩次,氣得嘟起嘴,怨那瓶子口太小了。
申屠笑呵呵地教少女怎樣去投,他將投壺的姿勢和手法都教給少女。果然少女學了之後,10次能投進六七次呢!
少女很喜歡這個遊戲,她也崇拜申屠的學識淵博和精通射術,對申屠已經動了芳心。她又通過投壺這個遊戲,跟申屠的關系更加親近了些,於是她也敢與申屠談天說地,言語中充滿了愛慕之情。
申屠用投壺吸引了少女的興趣,還得知了少女的心意,他很是高興。第二天清早,申屠向少女的父母求婚,果然喜結了良緣,成就了壹段才子佳人的佳話。
這是我國漢代的壹個小故事,說明了在兩漢時期,人們通過投壺活動來聯絡感情,親密關系,也說明了投壺遊戲在漢代的普及。
至漢代,關於投壺的記載就多了起來。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裏也提到了高壺的遊戲。西漢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也專門記載了投壺的盛況,在《史記·滑稽列傳》裏,還專門講了壹段投壺的故事。
這些記載說明,當時不僅在宮廷之中有這種投壺遊戲,就是在民間投壺也有廣泛的傳播和發展。而且當時在民間傳播的投壺遊戲,也完全成了壹種娛樂活動,再沒有了什麽禮儀的性質。
民間投壺雖然成了純屬娛樂的遊戲,但在士大夫階級,投壺遊戲卻變得更加高雅了。漢代投壺逐漸從宴飲禮儀變為上流社會的高雅競技,投壺所用的壺也逐漸跟酒壺分離了出來,而且式樣也明顯增多了。漢代的投壺遊戲的玩法和形制與春秋戰國時期相比,都有了不少的改進。第壹是漢代人們制作了專門用於投壺遊戲的壺,而不再簡單地用酒壺代替了。
後來長安出土的西漢時期水波紋原始瓷投壺,高0.26米,腹徑0.17米。投壺圓口,頸部極高,呈管狀,肩部下斜有青釉,也有垂釉現象。它高圈足,頸部與肩部都有弦紋和水波紋裝飾。該投壺歷經2000多年還保存得如此完整,實屬罕見。
第二是用於投射的箭不再只是箭桿,而是改用壹種特制的竹箭。在這種改進的基礎上,投壺遊戲的投法也創新了,漢代人們發明了壹種名為“驍”的玩法。其實,也就是利用反彈力的投法。
因為原來在投壺時,人們為了防止投入的箭因彈力掉到壺外,他們專門在壺內裝上小豆。而用“驍”法進行投壺時,則不僅不需要在壺內裝小豆,而且故意讓壺的內壁把箭反射回來,這樣用壹支箭就可以反復投壺了。
後來南陽沙崗店出土的東漢畫像《投壺圖》,就生動地刻畫出了當時的投壺情景。這時所用的投壺,已接近後來貫耳瓶本體的形狀了。
東漢古籍中在寫漢代投壺形制時這樣說:厥高二尺,盤腹修頸,飾以金銀,文以雕鏤。
由此可見,此時投壺的壺是專門為投壺遊戲精心制作的。這種壺高0.6米左右,這
已經比先秦時高了近0.2米。還有,陜西出土的漢褐釉浮雕狩獵紋陶壺,高0.42米,口徑0.16米,從它的形狀上來看,其實看起來更像是投壺。
因為古籍中記載,東漢末期,還出現了高0.36米,口外徑0.11米,內徑約0.09米的投壺瓶,它跟東漢時期畫像石《投壺圖》上所刻畫的漢代投壺非常相近。這種投壺瓶的出現,也為以後貫耳瓶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在漢代,投壺成了社會上層不可缺少的活動,漢代《古歌》寫道:主人前進酒,彈瑟為清商。投壺對彈棋,博弈並復行。
漢代人們將投壺和雅歌聯系在壹起,這說明了投壺已經成為王公貴族和宦官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了。當然,投壺遊戲作為漢代禮儀的壹種,它完全是儒家文化的壹部分。投壺本來是壹種非常嚴肅的事情,但由於它出現的場合壹般都是在酒宴上,所以也逐漸增添了其他的文化因素。
特別是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由紛爭逐漸走向融合,這也給投壺這種遊戲活動增加了很多道家的東西。
隨著道家的宗教化,投壺遊戲也逐漸出現了宗教化傾向。投壺遊戲的宗教化傾向,是與我國禮樂文化的逐漸衰落有關的。後來,隨著周王朝及其禮樂制度的逐漸衰落,漢代的投壺活動逐漸在民間普及,出現遊戲娛樂化傾向。
不僅民間,而且皇帝和官員們也常常參加投壺遊戲,這讓投壺活動的傳播更為廣泛了。
漢代著名文學家劉歆在他所著的《西京雜記》中記載了漢武帝非常喜歡投壺遊戲的事,當時的郭舍人就是因為投壺技藝高超而非常得寵。
《東觀漢記》裏還記載了投壺遊戲在軍隊裏流行的情況。當時很多將軍們進行宴飲,壹定會進行雅歌投壺。《後漢書·祭遵傳》也有類似的記載。
當時,貴為將軍的祭遵,在選拔人才時把投壺當作其中的壹項測試內容,在投壺時還壹定要奏雅歌。
這壹切都表明,投壺遊戲在漢代非常流行,普及性也更強了。西漢時期,投壺活動開始融入喪葬文化裏,成為宗教信仰儀式裏壹種對吉祥隱喻的表達。
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在墓葬內具有宗教信仰與神聖儀式的功能,漢畫研究學界普遍認為應是道教在萌芽產生和初步發展時期對世俗喪葬觀念發生影響的結果。所以,《投壺》圖不僅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更具有宗教儀式意味。
在河南省南陽出土壹個漢代投壺畫像磚,畫面的正中立著壹個壺,參與投壺的人有賓主各壹人,他們都是壹手抱著壹捆箭,另壹只手拿著壹支箭,做出壹個準備投壺的姿勢。
這時的投壺之中已投入兩支箭,壺的左邊還放著壹個三足酒樽,裏面放著壹把勺子,參加投壺遊戲者跪坐在壺的兩側,兩人之後還分別坐著幾個觀看的人。
至漢代投壺作為壹種遊戲更為廣泛,禮的成分逐漸減少了,玩樂的成分增多了。在南陽畫像的投壺畫面中,投壺者和觀眾可以隨意而坐,有走動的人,也有笑的人。
投壺遊戲隨著時代的推移,其中摻雜的古代禮樂制度逐漸衰落,但投壺遊戲中的禮樂文化卻沒有消亡。商周的禮樂制度通過漢代投壺遊戲的改進和發展,被漢代時期人們完整地繼承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