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浩如煙海的中華古籍中挑選出《世說新語》,就想借助於古人所記錄的壹則則短小精悍的筆記,來壹窺魏晉時期的建安風骨,風雅逸事。因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壹個時代。讀這本書,不僅可以讀到南北朝四百年的戰亂不休、生民塗炭,帝王與百姓同樣的哀樂;也可以讀到智慧:不管是名士還是孩童都能聰慧善言,壹語驚人;還可以理解古人推崇的讀書人的德行。
而本學期我們的課外***讀大約是從10月12日開始的。考慮到學生們初次接觸文言小說,讀起來有畏難情緒,於是,我們放緩了節奏,開始階段,只說每周讀四到五篇。要求每個同學精讀文段,在批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誦讀,這樣既積累了文言字詞,了解了名士故事,也能培養文言語感。為了督促學生們的讀,我們還特意安排了周末的誦讀上傳活動,並在課前安排了“魏晉人物我評說”活動,用以引導學生的深度思考。
壹學期下來,有3位同學目前未讀到言語第二,“言語第二”讀到第(20)篇之前的有29位同學;言語第二讀到(20)篇以後有12位同學。考慮到“德行第壹”已經讀完,於是倡導學生撰寫自己的讀書心得《魏晉名士們推崇的美德》。
這裏特別推薦大家讀讀謝欣妤和段誠誌兩位同學的讀後感,也盼望大家跟帖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哦!
? 魏晉名士們所推崇的德行
謝欣妤
? 讀過了《世說新語》的德行第壹,我對魏晉名士們所推崇的那些德行有了壹個基本的概念。
第壹,行在當下,心有國家。也就是有“澄清天下之誌”的那些名士,如陳仲舉壹篇。第二,虛心請教名士,崇敬有學之士。正如黃叔度與周子居二人。第三,傳承儒家禮教。如第四篇中的李元禮就以弘揚儒家禮教視為自己的使命。第四,做官清廉,團結和睦。這在第六篇、第十壹篇、第二十壹篇、第二十七篇都有提到。第五,朋友之間以誠相待,主仆之間以禮相處。荀巨伯壹則故事就足以說明前者之理,以他對待朋友之誠,就保住了壹整座城池。第六,孝父母,於家;待君王,於朝。第七,佐君王、慮國事。如第四十三篇,與自己的上級同生***死。
? 以上幾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當首推“行在當下,心有國家”。國,從古到今都是最重要的。國,也是由千萬個小家庭組成的。故,國包括的東西很深很廣。傳承儒家禮教,為國而傳承。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心有國家的君子們的***同追求。如德行第壹的前六篇,陳仲舉“有澄清‘天下’之誌”,這個天下,也指的是國家。又如第十八篇中,梁王、趙王的的錢分別給了裴令公的人民和百姓,這也是治國的壹個方法——以多者,補少者。至於如何“心有國家”,不是說妳必須當上君王去治理國家,而是要為國家負責,奉獻出自己的壹份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
? 虛心請教“老師”,對我來說也是很有影響的。這壹點,大部分也是體現在前十篇中。如第壹篇和第三篇,陳仲舉壹到做官的地方就先去拜訪當地的名士,如徐孺子等,是為了提高自身修養,集多人的智慧於壹身,從而為國家做貢獻。而在第四篇中,“後進之士有升李元禮堂者”,皆以為登龍門。在這些“升堂者”中,壹定也不乏“賢德之士”。故,當時的賢人們也是互相崇敬的。謙虛請教在當時是壹種很好的風氣,但王朗在這壹方面做得不夠好。因為他學華歆只是盲目模仿,而沒有真正像華歆那樣做事做人。在這裏,也就不得不談到我自己了,我雖然也會去問老師題目,但壹些比較難的題卻總是被我留著。
? 那些魏晉名士們所推崇的德行壹直流傳到了今天,也正是因為他們本身的價值,他們身上的金光閃耀,才有了今天的世代所傳誦的經典德行。
? 《世說新語-德行第壹》讀後感
段誠誌
《世說新語》是劉義慶選編,魏晉名士身上發生的奇趣小事,每壹篇都飽含豐富的哲理,其中《德行第壹》章節中,“德”作為建立於“生”而高於“生”的壹項品質,也是被人們推崇到了極點。可這壹章節介紹了好幾種不壹樣的德行,有重義,有孝廉,有謙虛等。但在我的眼裏,最重要並且是作者最推崇的是“孝廉”這種品德。
? “孝廉”簡單來講,就是孝敬與清廉。這看似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品德,其實不然,生 . 為父母所賜,敬長無異於敬生;官 . 上級所賜,廉官無異於敬上級。而父母,上級皆為壹物之所賜也。因此,“孝廉”某個角度上也是有相同意義的。
? 為什麽作者最推崇的是“孝廉”?不難看出,在全章47篇中,有20篇左右都圍繞“孝廉”這個主題,這體現了作者自己對“孝廉”的重視。那為了作者對“孝廉”這麽重視呢?我認為原因有二。
? 壹、生命是父母所給予的。壹個人不孝敬父母,就代表著不尊敬生命,也就無異於禽獸。人的本質便是生命,所以應當孝敬父母,也就是敬畏生命;錢財管位是上級賜封的,為官清廉,不貪汙便是對官位的尊敬,也是對上級對我們信任的不辜負。若壹個人連做事清廉公正都做不到,那又何異於那些林間山間只圖口舌之快的野人呢?綜上,“孝”是做人的基本,“廉”是做事基本。做到“孝廉”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成功了壹半。
? 二、 出於時代的原因,自東漢以來,光武帝劉秀就為廣大基層勞苦人民設立了當官封爵的橋梁,那就是在各地進行孝廉者的推舉,這也是壹個大家都推崇孝廉的因素。到了魏晉,“孝廉”的概念已在老百姓的心中萌芽生長了近兩百年,有些時候,壹些不“孝廉”的人甚至會被當待。這看似是壹種追求功名利祿的想法,可對於真正做到“孝廉”的勞苦大眾,那些官祿不過是不能吃不能喝的身外之財。但“孝廉”的思想已如金石般嵌入其大腦。這也影響後來中國近兩千年歷史。
? 在作者所描寫的那個年代,因為做到“孝廉”而受到稱贊或封賞的大有人在:王祥因為侍奉後母朱夫人謹慎體貼,甚至在數九寒冬用體溫融化堅冰為其捕鯉魚,而感動了朱夫人與鄉裏百姓。而成為了廣為流傳的美談;吳隱之與其兄坦之遭喪母時的慟哭聲感動了吏部尚書韓康伯,後來吳坦之哀傷過度致死,吳隱之便被封官,變得富貴、顯達;範宣因為廉潔簡樸而結識了豫章太守韓伯這位大人物…….這些難道不足以說明“孝廉”之重要嗎?
? 基本的操守與時代的因素讓更多人推崇“孝廉”這種品質。換在今天,孝敬父母,在職清廉的人也會受到大家交口稱贊。如詩所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兩袖清風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