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涼亭,人們會聯想到盧作孚變涼亭的故事。從65438年到0927年,盧作孚當上北碚峽防治主任後,壹心撲在北碚的開發建設上,家裏連壹套房子都沒有。1934年正月初三,盧作孚母親六十大壽,北碚的親戚朋友和各界人士集資3000銀元作為生日禮物,為魯穆修建了壹座別墅。盧作孚認為接受禮金建造私人住宅是不合適的,所以他和母親商量後決定將這筆錢用於公益事業。不建私人別墅,在北碚公園建個亭子給人看。展館建成後,人們贊揚了盧作孚的無私精神和他對公益事業的熱情。但是在給這個亭子命名的時候,大家壹致同意命名為“慈壽亭”,是為了讓人們知道它是魯導演的母親壽津所建。這時,四川著名藝術家趙茜遊覽北碚時,被要求寫下“慈壽亭”三個大字,並準備刻下匾額掛在亭上。盧作孚認為這個名字太狹隘,並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親戚朋友的看法。他沒有公開說是好是壞,也沒有刻牌匾來掛。他只是讓陸子英把“慈壽亭”二字留好。負責施工的黃子尚又問盧作孚,江祿說:“以後吧。”。其實“慈首閣”這個詞壹直保存在陸子英的盒子裏。若幹年後,人們只稱此亭為慈壽亭,不見其匾。1937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西遷重慶。12、15年,盧作孚邀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訪問北碚,並請其題寫“涼亭”字樣,以代替“慈壽亭”的名稱。1938年五月,慈壽閣上突然掛上了“涼亭”的牌匾。從此,涼亭之名壹直傳承至今。
抗戰時期,陶行知在此創辦曉莊學院,研究兵役制改革,在北碚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義勇軍運動。策劃創辦育才學校,為祖國培養了大批人才。紅樓位於北碚公園火焰山腳下,建於1932。兩層壹底,紅墻綠瓦,飛檐翹角,掩映在蔥郁的綠色中,美麗壯觀。有人寫了壹首贊美雲的詩:“紅樓越美,感覺越精致。”。紅樓原是尖山中學的校舍。抗戰初期遷到雞公山,中央銀行在那裏設辦事處,蔣介石每次來北碚都住。1944年6月22日,美國副總統華萊士來到這裏觀看滑翔機表演。
抗戰勝利後,民生公司圖書館搬遷,與北碚人民圖書館合並,在此建立北碚圖書館。現在是北碚圖書館史料部,收藏30萬冊文史古籍。盆景園是園中之園,原名“園”。充分利用園內地形,在園門口搭建盆景亭、數架、疊石流水、花廊、漏窗。園內展出樹樁、巖石盆景200余件,其中多件曾獲全國盆景展、重慶盆景展金獎、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