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自古以來關於中國的稱呼都有哪些

自古以來關於中國的稱呼都有哪些

1、華夏

這壹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 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2、九州

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壹,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

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於戰國時代“九州”的範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壹直沿用至今。

3、四海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

4、Cina

古代印度、希臘、羅馬等國人,尊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許多發達國家幾乎都用與之音近的名詞來稱呼中國,中文譯音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對應,或以為從“絲綢”的“絲”讀音而來,也有人認為源出“瓷器(china)”或閩南話的“茶”。

擴展資料:

? ?

事實上,“中國”壹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壹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壹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壹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