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能告訴我中國道教的名勝古跡都有哪些!

誰能告訴我中國道教的名勝古跡都有哪些!

道教名勝古跡壹覽泰山 位於山東省泰安、歷城和長清三縣之間。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因位處我國東部,故又有東嶽之稱。總面積 400余平方公裏,主峰海拔1545米。山上景色狀觀,名勝眾多,古跡遍布,為我國名山之首,五嶽之壹,素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之美譽;為古時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告天地等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之壹。相傳夏、商、周三代即有七十二位君主來此禱祀,據史料記載,從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登泰山封禪起,後秦二世胡亥、西漢武帝劉徹、東漢興武帝劉秀、安帝劉佑、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恒、清聖祖玄燁都曾親自登臨泰山進行封禪。道教認為泰山是“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稱為“第二小洞天”,尊其神為東嶽天齊仁聖帝。山上山下,文物古跡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有岱廟、天貺殿壁畫、銅亭、鐵塔、王母池、紅門宮、鬥姆宮、南天門、碧霞祠、經石峪、秦漢石刻、唐宋摩崖等,名勝景點遍布全山,主要有龍潭水庫、虎山水庫、大眾橋、柏洞、中天門、雲步橋、望人松、對松山、仙人橋、瞻魯臺、觀日峰、扇子崖、傲來峰、黑龍潭、龍潭飛瀑、石塢松濤及岱頂“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四大奇觀等等,其中王母池、碧霞祠、玉皇觀、鬥姆宮、萬仙橋等為道教著名建築,尤以碧霞祠最為著名,現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泰山既是我國山嶽公園之壹,又是東方天然的歷史、藝術、文化博物館,同時也是道教的壹大“洞天福地”。

嶗山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境內。古稱勞山、牢山、不其山,又名輔唐山、鰲山。為我國沿海名山之壹,主峰名巨峰,俗稱嶗頂,海拔 1133米;境內山巒峭拔聳秀,澗壑曲折,危石累累欲動,峭壁並列穿空,古柏蒼松競翠,修竹奇花爭妍,山海相連,雲飛霞飄,因地處海濱,巖深谷幽,風景秀美,自古便被人們譽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並傳說山中不僅住有神仙,而且還有可致長生不老的仙丹妙藥。古往今來,許多方士、道士及文人墨客紛紛前往山中隱居修煉及參觀遊覽。據山誌記載,秦始皇曾赴嶗山求仙,會仙人安期生;徐福入東海求仙藥時曾從山中出發,今太清宮前海中尚留有徐福島,為當年徐福東渡入海之處,宮東面有壹巨石,上書“波海參天”,下書“秦始皇二十八年遊於此山”,傳說秦始皇曾於此東望蓬萊。山中至今仍保留有不少丘處機、劉誌堅、張三豐、徐復陽等著名道士與李白、蘇東坡、趙孟頫、頤炎武、康有為等文人贊美其景色的詩文石刻及碑碣。唐宋時帝王好方術,修仙學道之士視嶗山為幽奧尋真之境,宋元以來,許多方士道人進入山中修煉,並創建宮觀,使嶗山逐漸成為道教名山,道教鼎盛時,建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其中著名的有太清宮、神清宮、遇真宮、華樓宮、太平宮、上清宮、明霞洞、修真庵、百福庵、蔚竹庵、塘子觀、凝真觀等等,最為著名的是坐落在老君峰下的太請宮,現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

昆崳山 位於山東省境內,橫亙煙臺、威海兩市之間,迤邐百余裏,主峰泰礴頂海拔923米,是膠東半島的最高峰。相傳,古時麻姑曾於山中修道成仙。據史料記載,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東遊至此,居於山中,以境內煙霞洞等為中心,在文登、寧海、萊州壹帶廣傳全真教,並收丘處機等七位弟子,丘處機被成吉思汗召問修身長生之道訣之後,其教大興,時在當地官府及巨富的大力支持下,於山大興土木,營建道觀,鼎盛時各種大小道教建築遍布昆崳方圓百裏,高道雲集,香煙繚繞,名噪壹時。是道教全真派的發源地。

松峰山 道教名山。位於黑龍江省阿城縣東南三公裏處。古稱“金源乳峰”。海拔627米,山上蒼巖險峻,氣象巍峨;山南腰有壹人工石洞,洞高2.5米,寬約4米,穿山而過,俗稱“穿心洞”,洞口上方巖壁間刻“太虛洞”三字,其出入口有石砌臺階百余級,洞內立有金代承安四年(1199)所樹石碑壹通,據碑文記載,金代道士曹道清自內蒙古巴林左旗來此山修道傳教。山間原有清代時所修建的海雲觀及道士墓等名勝古跡。

虎林關帝廟 道教廟宇。在黑龍江省虎林縣虎頭區烏蘇裏江左岸。建於清代雍正年問 (1723—1735),因供奉關聖大帝而名。建築玲瓏,雖年久失修,但其建築結構和雕刻藝術仍基本保持原貌。廟宇依山傍水,古樸幽雅。

北山 位於吉林省吉林市區西北。山有東西兩峰,西為主峰,海拔 270 米,兩峰之間有拱形石橋相通,橋以巨石砌築,造形美觀,人稱鸞佩橋。東峰之上建有玉皇閣、藥王廟、坎離宮、關帝廟等道教廟宇,均為清代所建;玉皇閣建於清代雍正三年( 1725 ),前有牌樓,左右有鐘鼓樓,中有朵雲殿,側有道舍十間;關帝廟前有壹戲樓,廟內正殿三間,鐘鼓樓各壹座,院內還有依憑懸崖而建的觀渡樓。西峰之上建有曠觀亭、攬月亭,登山入亭,舉目四望,吉林市區無限風光壹覽無遺。山下有南北二人工湖,每年盛夏,南湖遊艇如梭,北湖荷花滿塘。現為北山公園。

通化玉皇閣 道教廟宇。在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始建於清代光緒十九年 (1891),民國年間(1912—1949)屢有修葺與擴建,原有壹閣三院落,主祀玉皇大帝,故名。現為通化市道教開放廟宇。

寧河天尊閣 道教廟宇。在天津市寧河縣豐臺鎮內。因原供奉玉清元始天尊等道教神像,故名。創建年代不詳,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曾有大修,鹹豐八年(1858)重修並有彩繪。該閣建於高大的磚石臺基上,分上中下三層,上為紫微殿,中為王母殿,下為天尊閣,通高17.40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閣內八根通天大柱拔地而起,穿過兩層樓板直達閣頂,各層梁椽由通柱連接構成整體,以三種類型的鬥拱和多種規格的榫卯連接數以百計的木構件,地下打入柏木樁,結構堅固,建築精美,是天津、唐山濱海地區僅存的古代木結構高層樓閣建築。

《道教大辭典》

天津呂祖堂 道教廟宇。在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內。建於清代康熙五十八年(1719),乾隆、道光年問均有重修。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後殿、五仙堂及東西道舍等,因主奉呂洞賓塑像,故名;是清代天津道教廟堂之壹。光緒二十六年(1890)義和團首領曹福田曾率團民在此建立總壇口。

《道教大辭典》

天津天後宮 道教宮觀。在天津市舊城東北角。又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 (1326),明代永樂元年(1403)重建,正統十年(1445)重修,清代屢有維修與擴建。現存宮門、牌坊、正殿、配殿、後殿、鐘鼓樓等建築,正殿內主祀天後娘娘塑像,為天津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該宮既是當時人們祀祭海神媽祖的中心,又為天津古時船工聚會娛樂之所。

《道教大辭典》

天津玉皇閣 道教道院。在天津市舊城東北角。始建於明代宣德二年(1427),弘治、萬歷和清代康熙、光緒年間均有修繕與重建。原由山門、鐘樓、鼓樓、大殿、配殿、清皇閣、六角亭等建築組成,後絕大部分建築被廢。現僅存主體建築玉皇閣等,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上下兩層,頂覆綠色硫璃瓦,上層檐下出回廊壹周,可憑欄遠眺,原供奉玉皇大帝銅鑄像,是天津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築,為古人重陽登高之處;清人有詩雲:“直在雲霄上,蓬瀛望可通;萬帆風匯舞,壹鏡水涵空。”昔是天津市區最大的道教廟宇。

張果老山 道教名山。位於河北省邢臺市西二十公裏處。又名仙翁山。傳因八仙之壹的張果老曾在此修道,故名。主峰海拔 498 米,北脊懸崖峭壁,陽面呈簸箕狀;山上翠柏遍生,郁郁蔥蔥,天然洞穴,星羅棋布,舊時建有棲霞觀、南天門、玉皇廟等道教建築,後均被廢。 1984 年,此山被確定為風景遊覽區,風景旅遊區管理處先後對山中的風景名勝與道教建築進行了修復與擴建,逐漸形成神驢臺、苦夢樹、棲霞觀、仙翁洞、八仙洞、半山亭、白鹿洞、南天門、玉皇廟等十大景點。

《道教大辭典》

十方院道觀(河北鹿泉市) 十方院道觀位於河北省鹿泉市幸福橋南。鹿泉市原名獲鹿縣。據縣誌載:「金闕宮,即十方院,在西門外……康熙七年( 1668 年),知縣唐彜、道人唐國琇、張誌貴建。」但是,近年來文物專家發現該廟元辰殿後墻的裝飾檐瓦形制是元朝的,據此,該廟可能最早建於元朝。

天都山 道教名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西安州古城以西。從山口循溝進約 2.5 公裏,在溝北面南山坡山,依山勢建有道、佛二教建築數處,並有道、佛二教造像石窟三龕,石窟均呈長方形,平頂直壁,面寬三四米,進深五六米,三窟壹名三聖殿、壹名子孫宮、壹名白衣大士洞,窟內造像被廢不存。沿三窟向上復有三洞,曰玉皇洞、觀音洞、祖師洞,為佛道教名勝古跡。山上建築創建年代與石窟之開鑿時間均無可考。

魚峰山 位於廣西柳州市區內,高 80 余米,狀若鯉魚直立,唐代稱“石魚山”,後人以魚峰秀色,改名“魚峰山”。山傍有小龍潭,山光水色,掩映成趣,四季常青。宋元時曾有道觀,後毀於兵火。今存純陽洞、三星洞、螽斯巖等勝跡,皆為道教所留。相傳劉三姐在此山唱歌而仙,今塑劉三姐像於此。 1949 年後,將此山改為公園,仍以魚峰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