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些地方,特別是在偏僻的山區、農村,有“屬相相克”的說法。什麽“羊鼠相逢壹旦休,從來白馬怕青牛”,“蛇見猛虎如刀銼,豬遇猿猴似煎油”,等等。如果有壹對恩愛夫妻壹方由於偶然事故或暴病身亡,村裏—些迷信思想嚴重的人,就會指責另壹方,說他命硬,把命軟的“克”死了。
“屬相”果真“相克”嗎? 要解釋這個問題,還得先從屬相的來源和“五行”相生相克說起。
大家聽說過“女媧補天”和“伏羲創造八卦”的神話傳說吧。作為遠古中華文化的代表,女媧和伏羲到底是什麽樣的人物呢? 原來,在遠古人類的觀念中,他們都是巨大的動物——龍蛇。這在許多古籍中均可以找到證明:“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山海經·大荒西經》)“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帝王世紀》)從初期的母系氏族公社起,遠古時期的人們,就用壹種動物,植物作為本氏族的名稱或代號,這就是所謂的“圖騰”。用動物記憶人的年令和出生年份,很可能就起始於“圖騰”時代。
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與世界其它國家不同,不是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而是用漢字來表示,俗稱“幹支結合紀年法”。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簡稱。天幹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稱十幹。地支有十二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稱十二支。每年的代號,都由壹個天幹和壹個地支組成,如甲子、乙醜等。從甲子依次推算到癸亥,***得六十次。六十年後,又重新從甲子紀年起。如此交遞輪轉,六十年中***計用天幹六次(十幹乘六次,等於六十年),地支五次(十二支乘五次等於六十年)。於是,用動物記憶人的年令和出生年份的辦法,便和幹支紀年法自然地結合到了壹塊兒。古人用十二種動物和十二地支相配,便成了: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於是,子年出生的人,屬相便為鼠;醜年出生的人,屬相便為牛。這樣,把屬相和紀年結合在壹起,形象生動,便於記憶。所以,幾千年來,我國的幹支紀年法和屬相生肖壹直被人們所沿用。這是科學的,絲毫不存在迷信成份。
但是,屬相又是怎樣被迷信所利用,生出了“相克”的編人說教的呢?這又得講講“五行”。現在,連小學生都知道,世界上的萬物是由壹百多種元素組成的。但是,在遠古時代,人們對世界萬物的起源和組成不可能有今天的認識。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是用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來說世界萬物的起源和組成的。並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其運動變化規律的說理工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這裏,“生”含有資生助長的意義。在“五行”相生關系中,任何壹行都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聯系。以“水”為例,生我者為金,我生者是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這裏,“克”含有制約、阻抑的意義。在五行相克關系中,每壹行都有“克我”、“我克”兩個方面的聯系。以“木”為例,克我者為金,我克者為土。
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時寓有相克;相克之中,又同時寓有相生。生和克相互資助,互相制約,以保持平衡。這壹認識,本來是樸素的辯證思想的體現,但是唯心主義卻利用它附會人的生死、命運,認為社會制度的更替,人事命運的興衰,都是由於五行相生或相克所致。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十二屬相,有了相生、相克的內容。男婚女嫁,看“八字”,論“屬相”的迷信活動風靡起來。不僅屬相有了相克的內容,而且有了“寡婦年”,“光棍年”、“無子年”之說。使許多有情人由於“屬相相克”而不能成眷屬,抱憾終身! 還有許多象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那樣的無辜者被視為‘命硬”、“白虎星”、“克星”,而慘遭蹂躪。
在科學文化已經比較發達的今天,在我們社會主義中國成長起來的青年壹代,壹定要用科學去破除千百年來的封建殘余迷信思想,絕不能再相信“屬相相克”這類害人的邪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