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恭親王臨死前給光緒皇帝留下了什麽遺言?

恭親王臨死前給光緒皇帝留下了什麽遺言?

1898年5月29日,恭親王壹心去世,享年66歲。

雖然恭親王易信早已消失在歷史舞臺上,但他的傳奇卻無處不在。以“恭親王遺言”為關鍵詞搜索,會找到上萬個結果。這些說法有些太嚇人了。比如我要我的心腹順貴伺機為慈禧太後洗清罪名。有些說法明顯很荒謬,比如要求慈禧太後遵守既定規則。所以可信度幾乎為零。

其中有兩種說法,有壹定的可信度。

《申報》記載了壹種說法。它說:“當公仲王子生病時,天皇親自訪問了該省,並詢問了朝鮮人民。誰能有大用處?”太子說,除了破壞了合淝的,北京只以與魯結盟為榮,北京之外,就只有張誌軍的窯洞和的帥魯,可難可險。皇帝問:戶部尚書翁同龢怎麽樣?正所謂“聚九州之鐵,不可犯此誤。”

另壹種說法記載在胡思敬的《戊戌變法實錄》中。上面說恭親王壹心病重,光緒皇帝前去探望。恭親王易信說:“聽說廣東舉人主張變法,所以要謹慎,不能掉以輕心。”

那麽,這兩種說法哪個更接近真實歷史呢?

我們先來分析壹下《申報》的說法。在這份聲明中,恭親王壹心向光緒皇帝推薦了榮祿、張之洞和尤魯,卻對翁同龢極為刻薄。似乎有道理。因為榮祿很快被提升為協辦大學士兼直隸總督。張之洞被調往北京,進入軍部。尤魯還被任命為軍務大臣和禮部大臣。當年5438年6月+10月,翁同龢被撤職,從此不再使用。

壹系列的人事變動似乎表明,光緒皇帝是在忠實地執行恭親王奕信的政治遺言。

但張之洞長期為官,在朝廷地位很高。榮祿和尤魯作為滿洲八旗中的後起之秀,在政治上迅速崛起。即使沒有恭親王壹心的推薦,他們也遲早會進入權力中心,彌補恭親王壹心留下的位置。

至於翁同龢,他與恭親王壹心關系不深,但也沒有深仇大恨。俗話說“人在彌留之際,其言甚好。”恭親王壹心實在沒有理由采取壹句遺言恨翁同龢腸子的態度。有人提出,恭親王益欣恨翁同龢,是因為翁同龢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積極作戰,卻消極備戰,導致清軍戰敗。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翁同龢是鷹派是真的。但作為財政部大臣,不承擔備戰責任(那是李鴻章的事)。翁同龢怎麽能背甲午戰爭失敗的鍋?

更何況翁同龢被免職,並不是在恭親王壹心死後。恭親王奕信死後,光緒皇帝發動維新運動,與慈禧太後發生激烈沖突。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扼殺了戊戌變法。後來她遷怒於翁同龢,導致他被辭退。這與恭親王壹心無關。

所以《申報》的說法真實性不高。

我們再來看《1898年的歷史》中的說法。

作者名叫胡思靜。胡思敬,江西人,1894考入國子監,被選為庶吉士。胡思敬是壹位著述頗豐的學者。他收集整理了40萬卷古籍,對歷代王朝的典故了如指掌。

在《戊戌變法百日史》的陳述中,恭親王壹心要求光緒皇帝在廣東主張變法時要謹慎,不要做小人。應該說比較符合恭親王壹心的初衷。

此前,康有為、梁啟超集結603名舉人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為的是“在公交車上寫壹封信”。關於變法,恭親王壹心的態度並不明確。然而,當光緒皇帝歡天喜地召集群臣討論變法時,恭親王壹心卻保持沈默,他對變法的態度不言而喻。

所以恭親王益欣在遺言中提醒光緒皇帝變法要謹慎,這是很有可能的。

參考資料:

《清史稿》、《戊戌維新簡歷》、《申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