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的戰爭還原,龐涓帶騎兵遇到壹片低矮囚禁,為了追求騎兵的速度性,龐涓讓騎兵快速穿過,不想越行越窄,這時候齊軍弓弩手萬箭其發,這種場景下別說魏騎兵,就是現代軍隊也扛不住。何況當時還處於青銅兵器時代,青銅甲胄防不住弓箭的穿透力,最後簡單說兩句減竈法和為什麽龐涓冒險入林。
第壹個按竈算兵是當年的慣例,今天大量宣傳之下婦孺皆知,但正如木馬計只能用壹次,第壹次是神來之筆,第二次用就是必輸無疑。第二,龐涓冒險進兵,必然是因為魏國城池正被齊國重兵連夜攻打,這是龐涓遇到對手,不然星夜進兵,精銳騎兵在黎明時分突然進攻,必然會是魏國大勝而齊國大敗的經典長途馳援戰役。
魏文侯時期,早該以河內換宜陽(豫西山地)。河內地肥,韓國肯定能答應。有了宜陽,宜陽與河東河西連成壹片,可全力與秦國對峙。魏國之戰略錯誤始於魏文侯,魏國最初的“河內”領土還不是很大,而主體位於河東河西。如果開始就戰略性放棄河內,更是不要進攻中山,而主要經營河東河西,滅秦是完全有可能的。到了魏惠王時期,河內-大梁這壹片土地經過數代人的經營,已經十分之大,再放棄就可惜了,因此此時遷都反而已經不算很嚴重的戰略錯誤。
戰爭壹直以來追求的叫壹個最大攻擊投送,簡單的說,就是在短時間內向地方輸出最大的攻擊力。而箭手高攻低防,移動能力弱,培訓又困難,成本及高,歷來不是戰爭的主力。但這種當時的特種兵絕對是最好的伏擊戰兵種。其次我們再來說馬陵的地形,古人描述是壹片低矮丘陵,外寬而內緊,不是熟悉當地地形的人並不會加以警覺。馬陵之地據有愛好者實地考察,解放前還保存良好,解放後當地政府平整土地給平整掉了,寫也從側面反應出馬陵的地勢不高。
自古以來,有很多學者對馬陵之戰的過程進行過懷疑,主要就在“減竈之說”,比如《容齋隨筆》作者洪邁。後來鑒於古人的這些懷疑,《白話史記》版本才翻譯為“十萬人吃飯的竈”,而非“十萬個竈”,這實際上是今人在為司馬遷補鍋,司馬遷的原文,沒有根據可以這樣解釋。說白了,解釋為”十萬人吃飯的竈”有些牽強附會。
司馬遷的版本,也是從古籍中抄來的,《史記》中的謬誤其實非常多,《史記》記載的 歷史 有70%是真的就不錯了,比如商鞅之死的過程,武王伐紂的過程,五國伐齊的過程,還有蘇秦張儀在史記中同屬於壹個時代等。後人對史記中的謬誤有很多研究,也有很多糾正,有時間大家可以看看楊寬的《戰國史》,還有《史記》三家註,都考究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