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牟宗三筆下人物的壹生

牟宗三筆下人物的壹生

家庭的社會地位

牟宗三,字從中,是牟之父,杜詩之母。他有三個兒子和壹個女兒,長子是中和,次子是德宗,三子是宗三。其始祖牟靜,明初離開棲霞,後留在棲霞,在此耕耘家業,興旺發達。傳到第九代的兄弟有八個,族譜叫老八支。牟宗三是第四代傳人,在他的家譜中排第十九。牟是清末民初的大地主,老八支六院的後裔。他家土地達到6萬畝,山林達到654.38+0.2萬畝,年收入330多萬斤。他曾在膠東成為富紳地主,在齊魯大地小有名氣。牟宗三家境殷實,父親是自耕農,經營壹家騾店(老飯店)。

壹生

1909出生於山東省棲霞縣蛇窩泊鎮牟家疃村。我的祖籍是湖北公安縣。

1918,9歲,進了壹所私立學校。

1921歲,12歲,轉入蛇窩泊鎮新小學。

1924,年齡15,考上縣城中學。

1927年進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哲學系。

1928年秋,國民革命軍占領北京,國民黨把他列為預備黨員,然後撤回,開始專心學習。

1929年,她嫁給了,王格壯族,萊陽人。他有兩個兒子,常伯宣和慈伯廉。

65438到0930,從預科直接升入北大哲學系。他的興趣集中在《易經》和懷特海的哲學上,他欣賞《易經》宇宙觀的玄學和形而上的靈魂。這是他感知的理解和思考階段。

1931年前後,他轉向對“如何”和“為什麽”的理性思辨,開始從直接理解轉向框架思辨。

1932年冬天,我大學三年級,正式師從熊十力,體會到了關於人生的問題。他的學術思想從框架思辨轉變為客觀悲涼。

1933年完成第壹部學術著作,從《周易》研究中國的玄學和道德哲學。同年,大學畢業,任教於山東省壽張鄉村師範學校。

1934年秋,離開壽張鄉學,北上天津。他在社會科學院與哲學家張、社會活動家、羅隆基交往,並加入張組建的國家社會黨。

1935年,第壹部學術著作《從周易看中國的玄學與道德哲學》正式出版。

1936年秋,赴廣州,在私立雪海公學任教。同年,學院解散,回到北平。

1937年春,任國家社會黨刊物《再生》雜誌主編。回國時路過山東鄒平,參觀了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我不同意梁的觀點。七七事變後,幾經周折,我獨自去了桂林。

1938年初,在廣西野戰中學任教,構思並繪制邏輯模型。同年年底,我應張尊謙之邀去了昆明,失業了。我的生活費用由張資助。

1939年秋,張遵義回上海,滯留昆明。他給張先生寫信了。熊老師盡力幫忙;從重慶到璧山獅子場看望被日軍飛機擊傷的熊先生。同年,我認識了唐君毅,成為了壹個最有知識最有氣質的朋友。

1940進入大理民族文化學院任講師,開始醞釀認知批判。精神極度痛苦,人生極度淒涼,從虛無的感覺和悲劇的創傷到佛性的心境。

1941年1月,《邏輯範式》正式出版。同年,大理文化學院解散,與張俊立分離。他回到重慶北碚,在梁漱溟創辦的勉仁書院任教,與熊十力結緣。與光束不協調。

1942年秋,從綿人書院辭職,經唐推薦,在成都華西大學哲學系任講師。此後,他壹直獨立授課。寫《認知心靈批判》。這裏的道德文化意識特別強,客觀的悲情壹直很高。

1945年從成都調到重慶,在中央大學哲學系任教,與唐君毅共事。國家社會黨改為人民社會黨,正式退出。

1946年春,隨中央大學撤至南京;邱先後被任命為哲學系系主任。他和朋友姚漢元創辦了《歷史與文化》月刊,但由於缺乏資金和四期停刊。

1947年秋,因系內矛盾被調到金陵大學和江南大學。

65438-0948,隨熊十力赴浙江大學哲學系任教。

1949年春天,我從杭州經上海去廣州。同年春夏之交,我壹個人坐船去了臺灣省。去臺灣之前,我派人去老家見了王夫人和她的兩個兒子,但沒有成功。

1950年秋,應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後改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的邀請,壹群關註中國文化的中國青年學生聚集在他們周圍,討論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1951年夏天在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後改為人文社)人文研習班講課,是研習班創始人之壹。

1954,放棄人文社,成立人文聯誼會。同年,在人文聯誼會上的發言被整理出版。

1955,轉到東海大學任教。人民友好協會被解散了。《認知之心批判》第壹卷出版(第二卷出版於1957)。這本書從構思到完成歷時十余年。

6月,1957,11,主張東海大學學生成立類似人民友好協會的學術組織。

1958元旦,他與唐君毅、、許共同發表了《中國文化向世界通報宣言》。同年秋,她與趙慧媛女士結婚。

《道德理想主義》出版了。兒子袁遺出生了。

1960 10應香港大學邀請,赴港任教於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講授中國哲學和康德哲學。同年,學生吳專程從北京趕到棲霞,打聽老師的家庭情況,並寫信告訴他。

1961年出版了《政治與治理》,提出了道、學、政三結合的理論。在臺灣的十年,專註於解決具體問題,算是客觀悲哀下的具體實現。

1962年,他給家人寫了壹封信,讓唐君毅交給在京的吳,再由吳交給家人。

1963,人才與玄理出版。這本書的出版,標誌著它從“客觀的悲情”轉變為“學問的表達”,從新王的開啟轉變為心性論的揭露和挖掘。

1968,應唐君毅之邀,從香港大學調到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院和新亞學院,擔任學院哲學系系主任。同年,《心靈與身體》第壹卷和第二卷出版。次年,第三卷出版。全書歷時八年,共1.3萬余字。本書貫穿宋明六百年學術,確立原則與維度,厘清思想脈絡,簡化派別,確認真偽與辨異,規模龐大。是50歲以後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作。

9月,1970,《生活的學問》出版。

3月,1971,《知性直覺與中國哲學》出版。

1972,去夏威夷參加東方哲學家會議。

1974,我和家人直接通信。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他遵守諾言,回到臺灣,在中國文化學院講學三個月。回到香港後,他被調到新亞學院擔任教授。

1975年《現象與物自體》的出版,是他40年來思考的總結。

65438-0976年在臺灣省立大學哲學研究所、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學,先後申請中央大學、東海大學名譽客座教授。

1977年6月出版《佛性般若》(上冊、下冊)。至此,儒釋道已被系統消化。同年被臺灣省哲學學會推薦為常務理事。

1978年,唐君毅去世。發表紀念文章,稱其為“文化意識宇宙”中的巨人。

1979發表《紀念熊十力先生的講話》。同年,《從魯象山到劉繼山》出版。本書為《身心》第四卷,是對宋明理學家、劉壹系列學術思想的解讀。同年出版《名家與荀子》。

1980年7月去韓國講學。

1982年,許逝世。發表紀念許先生的文章。同年出版了《康德道德哲學》,全面評價和消化了康德的第二次批判。

1983年,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譯本出版。同年,《中國哲學十九講》出版。

1984年,次子伯廉、長子洪城赴香港探親,獲臺灣省“行政院”年度文化獎。

1985,圓善論發表。

1987 65438+10月,應退溪韓派邀請,參加第九屆退溪國際會議並做主題演講。4月,他被香港大學授予榮譽文化博士學位。維特根斯坦的名稱理論的翻譯出版。

1988年,《周易》的自然哲學和道德意義出版。本書是第壹部學術專著《從周易研究中國的玄學和道德哲學》的第二版。

1989年出版回顧學習思想發展的專著《五十自述》。

1990出版《中國哲學會十四講》。

1991年,康德的《判斷力批判》被翻譯出版第壹卷。同年,在《鵝湖》雜誌上,連續發表題為《關於把目的原則作為審美判斷的超原則的質疑與討論》的文章,對康德的第三次批判進行了批判和質疑。

1993年,康德《判斷力批判》第二卷出版。至此,對康德的三個批判都被重譯了。

1994,入住臺大醫院。同年二月二十五日,65438,王邦雄、蔡仁厚去訪,寫了幾個字,其中有雲:“教了壹輩子書也買不到住的地方,只寫過壹些書,卻是成功的,古今無別。”

1995 4月12 15: 40,因肺炎並發敗血癥導致多器官衰竭死亡。享年86歲。葬於臺北市新店朱琳路長樂景觀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