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臺灣自古屬於中國
根據地質學的研究,在壹百萬年前,臺灣和大陸是連成壹片的,後來因地殼運動形成臺灣海峽。七萬多年前到壹萬多年前,臺灣又和大陸連接。只是壹萬年前開始的大海浸,大陸和臺灣才被海峽隔離至今。但是,臺灣海峽最深處不過八十多米,而臺灣和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卻深達幾千米。
在臺灣發現的三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後期的“左鎮人”,據考古學者研究,是從福建等地經過長途跋涉來到臺灣的。福建閩侯曇石山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發掘的蚌殼,經碳十四測定,其年代距今3005±90年,與臺灣高雄林園鄉風鼻頭遺址的年代相近,而且出土的有段石錛、印紋陶等器物特征十分類似,證明三千多年前的原始文化同出壹源。
在戰國時代成書的《尚書·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厥匪織貝;厥包桔柚錫貢。”這裏的“島夷”就是指今天的臺灣。《山海經·海內經》稱臺灣為“雕題”, 《史記·秦始皇本紀》稱其為“瀛洲”,《漢書·地理誌》稱其為“東鳀”,《三國誌·孫權傳》稱其為“夷洲”。隋、唐、宋、元各代統稱臺灣為“流求”或“琉球”。明代陳第的《東番記》又稱臺灣為“東番”,直到明代後期才出現“臺灣”口語稱謂,正式見於官方文獻者,是明代崇禎八年何楷、王家彥等人的奏疏。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正式設臺灣府。據考證,臺灣的名稱由閩南話“大員”、“大灣”、“臺員”演變而來,起源於臺南壹帶的臺窩、灣族。因此,臺灣的稱謂早於葡萄牙人的命名“福摩薩” (美麗之島),更早於荷蘭入侵臺的時間。
根據上述《尚書·禹貢》的記載,說明兩千多年前的臺灣居民就已經用樹皮織成的“細布”和貝殼、桔柚等作為貢品,與祖國大陸建立了聯系。公元230年,東吳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領萬人船隊去“夷洲”,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壹件大事。過不久,即孫亮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設置臨海郡時,已經把臺灣歸入版圖。沈瑩所著《臨海水土誌》也寫了臺灣的方位、海程、氣候、地形、物產和居民等。書中寫道:“在臨海東南,去郡兩千裏,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由此可知,“眾山夷” (即臺灣山胞)信奉越王為始祖。
隋唐時期,大陸與臺灣聯系更加密切。唐元和年間進士施肩吾,隱居不仕,帶著全家去澎湖列島定居。《全唐詩》還收錄了他寫的壹首詩:
題澎湖嶼
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裏。
黑皮少年學采珠,手把生犀造鹹水。
元朝汪大淵《島夷誌略》和明朝陳第《東番記》都對臺灣的風土人情作了詳細的記錄,是研究臺灣歷史的珍貴文獻。至於鄭成功父子收復臺灣、開發臺灣的歷史功績更是眾口皆碑,史冊昭昭。
二、臺灣山胞也是壹家人
臺灣省內的土著山地同胞(主要是高山族)也是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學者張其昀先生在《臺灣叢書序》中指出:“今日臺灣山胞,即為遠古浙東壹帶越族之遺裔,奇風異俗,尚可與古籍印證而相合。”臺灣山胞土著民族的文化生活特征,如幹闌、崖葬、獵頭、鑿齒、木鼓、犬祭等,都與古代百越族相似。根據《漢書》、《宋史》、《太平環宇記》等古籍記載,遠古時期,東南沿海的百越人已經從事航海,臺灣島上已經有百超人活 動的足跡。後來,由於秦始皇、漢武帝的遷徙政策,把百越人遷移到內地,臺灣島上的百越人才與大陸隔離,孤懸於海外,形成了今天的土著山胞。究其祖根,也是炎黃子孫,屬於古代夷族的後裔。
因此,清朝設置臺灣府的兩百多年間,臺灣山胞無不以炎黃子孫為榮,紛紛改為漢姓。當時臺灣山胞的改姓,大致遵循“官府賜姓” “自以為姓”兩個途徑。譬如,清初新竹的土著協助官兵平亂有功,乾隆二十三年清廷便壹口氣賜了“衛、金、錢、廖、王、潘、黎”等七姓給當地助戰有功的土著。目前,臺灣土著山胞的姓氏大約有八十六個,其中潘姓最多。據臺灣省文獻會編纂洪敏麟先生考證,潘姓山胞特別多,是跟大陸移民有密切關系。原來,大陸移民來臺墾殖時,清廷實施保護土著的“番大祖”制度,即土著山胞都是地主,而大陸移民則為佃戶,必須交租。因此,土著山胞認為只要有水、有田、有米,生活便可無虞。當土著山胞選擇改姓時,便紛紛采用這個“有水有田有米”的潘姓了。
無論“官府賜姓”,還是“自以為姓”,在開發臺灣的過程中,大陸移民和土著山胞已經融合成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三,臺灣同胞祖根在中原
臺灣居民中的絕大多數漢族同胞是明清以來大陸閩粵移民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