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
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
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
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
”(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
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壹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
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誌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誌趣。
陶淵明少有“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誌,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
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裏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
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遊,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
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
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
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
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
“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壹談。
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
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
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
(壹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
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
他高興極了,寫詩明誌:“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
千裏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
經過劉裕的“以身範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
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壹度對他產生好感。
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
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
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
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
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
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壹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
”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鬥米向鄉裏小幾折腰。
”遂授印去職。
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
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
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裏,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
夫人翟氏,與他誌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
歸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
”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
他性嗜酒,飲必醉。
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
他先醉。
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
”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裏(今星子溫泉栗裏陶村),生活較為困難。
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
義熙末年,有壹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
壹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汙)。
”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
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
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
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
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
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
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
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
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今子(妳)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誌不及也。
”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
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壹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誌趣,老而益堅。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誌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挽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陶淵明壹生結過三次婚,前兩個妻子年紀輕輕早逝,第三個妻子翟氏,比他小壹輪,陪伴他到終生。
陶淵明的婚姻是不幸的,兩次經受中年喪妻的打擊;陶淵明的婚姻也是幸福的,他的三個妻子都很賢惠,感情很深。
公元376年,陶淵明25歲結婚成家。
婚後離開園田居,移居到潯陽縣城,先是教書,然後到江州刺史王凝之手下任別駕祭酒,不辭而歸。
陶淵明回到家裏,知道妻子已經懷孕了。
母親和賢妻怕他在官場分心,想瞞壹段時間。
古人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陶淵明到了而立之年要當爸爸了,自然很高興。
誰知妻子臨盆難產,肚裏的孩子只是伸出壹條腿,當時的條件,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大人孩子送了命。
給妻子辦完喪事,陶淵明萬念俱灰。
公元385年,34歲的陶淵明又做了新郎官。
結婚第二年大兒子阿舒出生了,新生兒給陶家帶來極大的歡樂。
又過二年,二兒子阿宣出生。
阿宣剛會跑,妻子又生了壹對雙胞胎,取名阿雍和阿端。
陶淵明深愛他的幾個寶貝兒子,特別是那對雙胞胎。
他夜晚讀書的時候,也抑制不住內心的高興,躡手躡腳走到床邊,在微弱的燈光映照下,端詳這雙寶寶的小臉,像兩塊透紅的美玉,長得壹模壹樣。
他懷著壹種特別的幸福,鉆進妻子的被窩裏。
公元392年,陶淵明的第二任妻子得了癆病,大口吐血,又離開人間。
陶淵明很痛心,知道妻子是為了家庭操勞過度累死的。
在六年的時間裏生了四個孩子,忙活壹家老少七口人的生計。
妻子去世後,家庭的重擔落到陶淵明母親肩上。
每天教書回來,看到四個不懂事的孩子亂成壹團。
這四個孩子就夠母親看的,誰來操持家務?家裏沒個主婦實在不行。
孟老夫人和叔叔陶夔商量,又給陶淵明提了壹門親事,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娶進門。
陶淵明的第三個夫人姓翟,翟夫人比陶淵明小壹屬,又賢惠又能幹。
首先對婆婆侍奉的很好,婆媳關系融洽。
對陶淵明前妻留下的四個孩子盡心盡力撫養。
經過她的壹番整治,這個家庭又井井有條,其樂融融。
陶淵明只管教書就行了,回家讀書寫字的時候,孩子也不圍著吵鬧了。
翟夫人有付好身板,農田裏的活也很能幹。
每到農忙時,插秧或是收割,她都跟著陶淵明壹起幹,幹得比陶淵明都利落。
結婚兩年,翟氏為陶淵明生了個小兒子,乳名阿通。
由於翟夫人能吃苦耐勞,陶家的日子漸漸好起來。
田裏的莊稼年年豐收,糧食吃不了,每年都要釀些酒喝。
每當新酒釀成,翟夫人先端壹大碗給陶淵明。
只要家裏有酒,翟夫人每頓飯都為陶淵明備酒。
陶淵明覺得飲酒是件很舒服的事,小飲小舒服,大飲大舒服,飲多了就醉過去了。
陶淵明在家閑居的時候,逗逗孩子,自飲自酌,把名利之心忘到九霄雲外。
當然,他也有消沈的時候。
有時候感覺自己已經老了,有時想到死。
特別是他的兩個夫人,年紀輕輕,相繼去世,對他打擊很大。
東晉的時候,人的平均壽命不到50歲,多少王公貴族,三四十歲就完命了。
陶淵明已經45歲了,他想到自己不定那壹天就會倒下。
陶淵明不信命,他覺得生死都是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
這壹年,他為自己寫下了《自挽歌辭三首》。
第壹首是: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陶淵明的詩明白如話,造句雖淺而涵義實深,雖出之平淡而實有至理,似枯而實腴,自然而有妙趣。
在東晉的時候,能像陶淵明這樣把生死看得很透,能提出“有生必有死”這樣的命題,是很可貴的。
不像有些人煉丹念咒,幻想得道成仙,長生不老。
陶淵明意識到,人死後壹了百了,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是非功過,榮辱得失,誰能評說!不如在世的時候多喝幾杯酒。
西晉時張翰曾說:“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壹杯酒”。
陶淵明似有同感,在這首詩的最後兩句:“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雖近詼諧,也是肺腑之言。
《似挽歌辭三首》中的第二首是: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壹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這首詩寫的是人死後從入殮到停屍家中受祭奠的情形。
緊接上篇,活著的時候,想喝酒杯常空。
如今,在祭奠的案桌上,酒盈杯,肴擺滿。
想喝不能喝,想吃不能吃。
親人扶著棺柩哭,我口無音,眼無光。
壹旦出門去,葬在荒郊野外,長眠地下,暗無天日,與這個世界永別了。
《似挽歌辭三首》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蕉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壹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這首詩通篇寫送葬下葬的過程,突出寫了送葬者。
把墓地的環境、氣份寫得歷歷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現也寫得合情合理。
最後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意思是說人死後還有什麽好說的呢,把屍體托付給大自然,化作大山腳下的壹杯土,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誰也無可奈何這樣的命運。
陶淵明這樣豁達是空前的。
陶淵明的詩
《飲酒》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擡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歸去來兮辭 (東晉 陶淵明)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
幼稚盈室〔1〕,瓶無儲粟〔2〕,生生所資〔3〕,未見其術〔4〕。
親故多勸余為長吏〔5〕,脫然有懷〔6〕,求之靡途〔7〕。
會有四方之事〔8〕,諸侯以惠愛為德〔9〕,家叔以余貧苦〔10〕,遂見用於小邑。
於時風波未靜〔11〕,心憚遠役。
彭澤去家百裏〔12〕,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13〕。
何則?質性自然〔14〕,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15〕。
嘗從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誌。
猶望壹稔〔18〕,當斂裳宵逝〔19〕。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20〕,情在駿奔〔21〕,自免去職。
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
乙巳歲十壹月也〔23〕。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24〕!既自以心為形役〔25〕,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26〕。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飏〔27〕,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28〕,載欣載奔〔29〕。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30〕,松菊猶存。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31〕。
倚南窗以寄傲〔32〕,審容膝之易安〔33〕。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長關。
策扶老以流憩〔34〕,時矯首而遐觀〔35〕。
雲無心以出岫〔36〕,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37〕,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38〕!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39〕。
或命巾車〔40〕,或桌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41〕,亦崎嶇而經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善萬物之得時〔42〕,感吾生之行休〔43〕。
已矣乎〔44〕!寓形宇內復幾時〔45〕,曷不委心任去留〔46〕?胡為乎遑遑欲何之〔47〕?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48〕。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49〕。
登東臯以舒嘯〔50〕,臨清流而賦詩。
聊乘化以歸盡〔51〕,樂乎天命復奚疑!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陶淵明集》
我的家境貧困,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
家中孩子很多,米缸裏經常沒有存糧,找不到維持生計的辦法。
親戚朋友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自己心裏也產生了這種念頭,但苦於沒有門路。
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看到我貧苦就加以推薦,於是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
這時戰亂沒有平息,心裏害怕遠地的差使。
彭澤縣離開家鄉只有壹百裏路程,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來。
但過了沒幾天,思念田園,歸鄉的念頭就產生了。
為什麽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饑凍雖是急迫之事,但違背自己本心就會使人感到十分痛苦。
雖然自己曾經做過官,但都是為生活所驅使;於是感到煩惱,激動不已,有愧於平生的誌願。
但還是想等到秋收以後,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
不久,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著前去奔喪,就自己棄官離職了。
從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
就針對這件事情來抒發自己心裏的情意,給這篇文章命名為《歸去來兮》。
時在乙巳年十壹月。
歸去吧,田園將要荒蕪了為什麽還不回去呢!既然讓自己的心誌受形體來驅使,那又為什麽還要傷感而獨自悲哀呢?我覺悟到過去做錯的已經無法挽回,而知道未來的卻還來得及彌補。
雖然走入迷途但還不是太遠,現在已經明白了如今歸田是對的,以前出仕是錯的。
船在水中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吹動著我的衣裳。
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朧,還不十分明亮。
我壹看到自己的簡陋家門,就高興地奔去。
家中的僮仆前來迎接,孩子們都在門口等候。
庭院中的小路已經荒蕪,只有松樹和菊花卻還依舊存在。
攙起孩子們的手進入屋裏,酒已擺好。
端起酒壺來自斟自酌,看著院子裏的樹木感到非常愉快。
身體依靠著南面的窗戶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懷,深深感到簡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樂滿足。
每天到園子裏散散步,自有樂趣,屋子雖然有門卻經常關著。
拄著手杖到處遊息,有時擡起頭來向遠處眺望。
天空的雲彩自然地從山峰邊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自己回來。
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陽快要落山了,我還撫摩著獨立的松樹徘徊著不願離開。
歸去吧,讓我斷絕與世俗的交遊。
既然世俗與我的情誌相違背,我還要駕車出遊追求些什麽呢!跟親戚們談談知心話使我感到愉快,彈琴讀書能夠使我消愁解憂。
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到西邊的田地裏去耕種。
有時乘了有篷簾的小車,有時劃了壹條小船。
有時經過曲折幽深的山溝,有時經過高低不平的山丘。
看到樹木欣欣向榮,泉水涓涓地流淌。
我真羨慕自然界萬物正生機勃勃,感嘆自己的生命即將終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於天地之間又能有多少時候,為什麽不隨著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為什麽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裏去呢?富貴榮華不是我的心願,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
遇到好天氣就壹個人獨自出去遊覽,或者把手杖放在壹邊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
有時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有時在清澈的水邊吟詠賦詩。
姑且隨順著大自然的變化以了結此生,抱定樂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麽可疑慮的呢!
(徐鵬)
註釋
〔1〕幼稚:指孩童。
〔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甕之類。
〔3〕生生:猶言維持生計。
前壹“生”字為動詞,後壹“生”字為名詞。
〔4〕術:方法。
〔5〕長吏:較高職位的縣吏。
指小官。
〔6〕脫然:猶言豁然。
有懷:有做官的念頭。
〔7〕靡途:沒有門路。
〔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
〔9〕諸侯:指州郡長官。
〔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
〔11〕風波:指軍閥混戰。
〔12〕彭澤:縣名。
在今江西省湖口縣東。
〔13〕眷然:依戀的樣子。
歸歟之情:回去的心情。
語本《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人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14〕質性:本性。
〔15〕違己:違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16〕從人事:從事於仕途中的人事交往。
指做官。
〔17〕口腹自役:為了滿足口腹的需要而驅使自己。
〔18〕壹稔(rěn忍):公田收獲壹次。
稔,谷物成熟。
〔19〕斂裳:收拾行裝。
〔20〕尋:不久。
程氏妹:嫁給程家的妹妹。
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
〔21〕駿奔:急著前去奔喪。
〔22〕仲秋:農歷八月。
〔23〕乙巳歲:晉安帝義熙元年〔405)。
〔24〕胡:何,為什麽。
〔25〕以心為形役:讓心誌被形體所驅使。
〔26〕“悟已往”二句:語本《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諫:止,挽救。
來者:指未來的事情。
追:來得及彌補。
〔27〕遙遙:漂蕩:飏(yáng揚):飄揚。
形容船駛行輕快。
〔28〕瞻:望見。
衡宇:猶衡門。
橫木為門,形容房屋簡陋。
〔29〕載:語助詞,有“且”、“乃”的意思。
〔30〕三徑:漢代蔣詡隱居後,在屋前竹下開了三條小路,只與隱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
〔31〕眄(miàn面):斜視。
柯:樹枝。
〔32〕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緒。
〔33〕審:明白,深知。
容膝:形容居室狹小,僅能容膝。
〔34〕策:拄著。
扶老:手杖。
流:周遊。
〔35〕矯首:擡頭。
遐(xiá俠)觀:遠望。
〔36〕岫(xiù袖):山峰。
〔37〕景:日光。
翳(yì義)翳:陰暗的樣子。
〔38〕言:語助詞。
焉求:何求。
〔39〕疇(chóu愁):田地。
〔40〕巾車:有篷幕的車子。
〔41〕窈窕(yǎo tiǎo咬脁):幽深的樣子。
〔42〕善:羨慕。
〔43〕行休:將要終止。
指死亡。
〔44〕已矣乎:猶言算了吧。
〔45〕寓形宇內:寄身於天地之間。
〔46〕曷不:何不。
委心:隨自己的心意。
去留:指生死。
〔47〕遑遑:心神不定的樣子。
何之:到哪裏去。
〔48〕帝鄉:天帝之鄉。
指仙境。
〔49〕植杖:把手杖放在旁邊。
耘(yún雲):田地裏除草。
耔(zǐ子):在苗根培土。
〔50〕臯(gāo高):水邊高地。
舒嘯:放聲長嘯。
“嘯”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
〔51〕乘化:隨順著大自然的運轉變化。
歸盡:歸向死亡。